○馬德
當豬肉沒味的時候,再好的手藝也是白搭。真的好懷念過去的豬,那些豬們都去哪兒啦
做熏肉最不能缺的是什么?答:肉。
錯。柏木。
村里有一位老人,是一個文化人,喜吃熏肉,題是他出的。他說,這是木性調(diào)教了肉性,沒了這木,難有這肉。大人們常把柏木兩個字讀作“別么”,小時候,我傻乎乎地在詞典里覓這種木頭的芳蹤,一直找了好多年,始終沒找到。
別么啊,別么,曾經(jīng)多少人,在方言俚語的誤導中,前赴后繼地二過。
在塞外張家口,數(shù)柴溝堡的熏肉最好吃。這名氣,還是老佛爺給做的廣告呢。據(jù)說,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外逃,路過柴溝堡,對柴溝堡的熏肉厚愛有加,太后老佛爺欽點為貢品。
熏肉真正的創(chuàng)始人,是一個叫郭璽的人。他在乾隆年間開了一間熏肉鋪,制賣的熏肉贏得無數(shù)贊譽。這么一說,也有二百多年吧。郭師傅,吃貨們向您老問安了。
順手查了查《清史稿》,關(guān)于老佛爺出逃的這一段是這么寫的:“十國之師來侵。七月,逼京師。太后率上出自德勝門,道宣化、大同?!辈駵媳ふ迷谛痛笸g,社稷落難,人生落荒,慈禧領(lǐng)著光緒皇帝,狼狽地逃在路上,能有口熏肉吃自是不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
柴溝堡人操著濃重的方言,小心翼翼地問:“年牢兒,這肉怎忙說(您老人家,這肉怎么樣啊)?”慈禧輕夾一片熏肉,在醋碗中蘸過,送入口中,微微咀嚼,說:“哀家方才吃過,這熏肉是極好的。想來,你等也是用了心的,若是年年進貢于宮中,倒也不負哀家恩澤。”
哈哈,不知當時老佛爺有沒有心情這樣甄嬛體一下?
還是接著說柏木吧。熏肉的時候,先于鍋底放柏木片或柏木末少許,白糖若干,然后把煮熟的一方一方豬肉置于鐵算子上,放入鍋內(nèi)。方者,大肉塊也。因形制方正,故稱之。
需要說明的是,每方肉需肥瘦皆具,且肥者過三分之二為最佳。若不是這個比例,難免就魯提轄拳打了鎮(zhèn)關(guān)西。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若沒有大比例的肥肉,熏肉就變得索然無味。
用吃貨的話說,就是肉吃起來不香,很柴。
那么多的肥肉,吃起來不膩嗎?還是繼續(xù)剛才的制作過程告訴你答案吧。肉被放入鍋之后,蓋好鍋蓋,鍋蓋四周若有縫隙,須用搌布層層覆蓋,以防“走氣”。鍋被燒熱后,柏木開始冒煙,香煙繚繞在肉的周圍,肥肉耐不住,開始滴油,油讓柏木燃燒,香煙四起,愈發(fā)濃烈,肥肉愈發(fā)抵抗不住,最后,所有的肥和膩只好繳械投降。就這樣,那煙熏的木香味,深深侵入到肉的內(nèi)部,彼此糾纏在一起,已經(jīng)香得分不開了。
這是一道硬菜。舊時農(nóng)村,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能吃上熏肉的。熏上十數(shù)方肉,可以吃上整整一個正月。平素很少吃,因為吃不起啊。現(xiàn)在呢,只愿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吃,不是吃不起,不是不想吃,而是不好吃。
不妨再回答一下開篇的問題。制作熏豬肉最不能少的是什么?答:肉。恭喜你,答對了。郭璽的手藝代代傳承,沒有變,是豬肉變了?,F(xiàn)在,到處都是飼料豬,兩三個月就出欄。過去的農(nóng)村,養(yǎng)一口豬,往往需要一年。那時候的豬,吃糠咽菜,那才是真正的天地自然的精華呢。
當豬肉沒味的時候,再好的手藝也是白搭。真的好懷念過去的豬,那些豬們都去哪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