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笈里的舊時光

      2018-09-08 03:08:02陳七一
      安徽文學 2018年9期
      關鍵詞:篾匠郎中籃子

      陳七一

      1

      大凡事物都有一個興盛衰敗的過程,每一樣物件都有它時興式微的時候,都會被打上時光的水印,老物件里自然就藏著許多舊時光。

      作為物件的笈,其具象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今人對它已經非常陌生,作為漢字,也隨著具象的淡出,使用頻率幾近凍結,也早進入生僻的行列。于我,則不然,它是儲存我人生記憶的一塊移動硬盤,里頭藏著我的許多舊時光。

      記不得何時認識它的,可與它親密接觸,是自打踏進學堂門第一天開始的。

      驚蟄后某日,天仍微寒,早餐后,母親一手牽著我,一手拎著個篾籃子,說是帶我去村小報名念書。小學設在吳家祠堂的公堂屋里,此前我跟著上學的鄰居二哥去過幾次,有許多他的同學聚在那里,非常熱鬧,其時頗為向往。因此,聽到母親帶我上學堂,出門不遠,我便掙脫母親的手,一路連蹦帶跳地跑向吳家祠堂。報過名,排隊領書的時候,看見其他小伙伴胸前或者屁股后面都掛著書包。排在我前面的是個小姑娘,書包花花綠綠的很是別致,是用一塊塊碎布頭連綴起來的,她媽媽正幫她把新書小心翼翼地放進書包,母女倆臉上掛著愜意的微笑。我仰臉看看母親,遞給母親一個疑問的眼神,母親回我以微笑,揚揚手中的篾籃子,對我說:“我們有書籃子?!?/p>

      這時我才開始仔細打量母親拎的那個竹籃子。說是籃子,是因為它的材質與基本構造都和竹籃子一般,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家用的菜籃子,個頭比菜籃子小,顯得玲瓏些;菜籃子的幫和底上都有網花,我的這個書籃子是密實的,篾片比篾絲稍闊,用的是長節(jié)水竹,經過仔細刮削打磨,做工明顯精致于菜籃子。它與一般竹籃子最大的不同是,它有一個竹編的蓋,扣在籃口上,不大不小,嚴絲合縫。蓋的正中央穿一算珠大小剛容一指的篾環(huán),便于揭蓋。這個小巧的東西是如何編出來又是如何穿上去的,于我,至今仍是個謎。

      書籃子再精致,畢竟不是書包,提著它上下學,著實有點別具一格,不過也就三五天時間。先是漸漸淡忘了別具一格的別扭,覺得書籃子不僅能與書包一樣放語文書、算術書、抄默本、描紅簿和一應筆墨文具,一樣能夠放畫片、四角包、連環(huán)畫,還能夠幫母親從家里帶幾個雞蛋,帶到村小旁邊的代銷店換點咸鹽醬油,或者幫父親從代銷店買盒大鐵橋或者玉貓煙,偶爾捎帶打上一鹽水瓶山芋干子酒。這些時候,書籃子比書包要更得用些。

      描完一本“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櫻桃就已經紅了,野草莓也紅了,還有那桑林中的斑鳩、布谷鳥一天比一天唱的歡快,那是因為桑葚兒紅了,又紫了,醉了這些鳥兒。午間描紅,人在學堂,心已飛往桑林。放學以后,我們仿佛就成了一群小鳥,直撲桑林,上樹、牽枝、扯果,先是直接送入口中,喂飽饞蟲,直到響起飽嗝,再裝進兜里、書包里。既而,雞棲于塒,牛羊下山,鳥投林了,我們踏著薄暮回到村子里,正在做晚飯的母親們瞧見烏黑的雙唇,還有從書包里流出的暗紅的果汁,少不了責罵一頓。我的母親,則微笑地將我叫到身邊,接過書籃子,再叫我去洗嘴唇,她則慢慢揭開籃子蓋,將桑葚果從籃子里一顆一顆地撿到洋鍋子里,然后才進入正題,仔細檢視我的課本和作業(yè)本有沒有被果汁洇潮。母親不識字,卻非常敬惜字紙,而我通常會在書本之上擱一兩張白報紙,將書本與他物隔開,因而母親會在檢視過后,囑咐不要浪費白報紙,也便息事。

      村諺云:人到夏至邊,走路要人牽。然而,是時的蟲鳴蛙鼓聲卻是十分動聽的。早晨上學的路上,遠處有蛙聲悠揚,近處的則收起腮幫子,瞪著圓鼓鼓的雙眼向著我們行注目禮。不知是誰倡議,逮只青蛙,悄悄放到碎布頭連綴的書包里,不知那位小妹妮會做何反應。一只,再一只,手到擒來,一氣逮了三五只,全都放進了我的書籃子。天可憐見,那天,花書包小妹妮一天都沒來上學,只好將蛙兒放了生。大家期待的那一幕終究沒有發(fā)生,倒是我的描紅本洇濕了好幾張紙,書籃子里添了異樣的氣味。

      每天上學路過的小山崗上,栗樹棵著了新葉,新葉下面,剛鉆出土的知了鉚足勁兒“緊緊緊”地鳴叫,聲浪一浪高似一浪,直到它們成了我的籃中之物,方肯偃旗息鼓。那些留在高處或者遠處的,一刻也沒有停止歡歌,當我們已經安坐學堂里,它們還在那兒唱著高調。上課了,身著有點發(fā)白的藍卡嘰中山裝的校長進來了,教室里頓時噤若寒蟬。校長推了推老花鏡,清了清嗓子,給我們講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正講到一孩童墜入甕中時,我的書籃子里響起了悠長的蟬鳴,校長摘下眼鏡,循聲看過來,先是看了看我的書籃子,再看看我。我的臉忽地就熱起來,慌忙揭開籃子的蓋兒,而那物似乎并不會意,不但不逃,反而唱得更歡。我不得不拎起籃子,走出教室,那物才不慌不忙地沿著籃幫子,爬出沿口,一振翅,再放一腔高音,竄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消失在大家的視線里。大家把目光再次齊聚到我身上,有驚奇、有開心,也有幸災樂禍的,只有校長的目光是沒有表情的,他用這沒有表情的目光,把我留在窗外。窗外的我,一邊在心里嗔怪這該死的書籃子和那物,一邊聽校長繼續(xù)講司馬光究竟怎么救出那孩子的。

      夏蟲振羽去,秋聲入窗來。確切地講,這秋聲就在窗內,在我的那個書籃子里。我們幼時,是沒有家庭作業(yè)的,但有諸如摘山芋葉子、蹬籃底之類的家務,常常要做到深夜的。每在瞌睡上眼之際,日間被捉進書籃子的蟲兒,便唧唧放聲。融融的月光籠在書籃子上,紡織娘的低徊如泣如訴,促織的婉轉如饑似渴,而它們的和鳴則是有種感時傷逝的況味,母親聽了,臉上會顯出淡淡的愁容。那只螽斯,不擅吟唱,卻善跳躍,弄出的響聲,終于打動母親的惻隱之心,于是母親細細地對我說,放了它們吧,它們的家人還等著它們回去呢。

      上高小時,常鬧饑荒。一個青黃不接的初夏,中午放學路過山那邊大娘家的菜地,地里的洋芋禾子已經滿了壟,地下估摸著應該長了洋芋。我四顧無人,便貓著腰去到洋芋地壟,循著壟上的裂縫,扒開松土,便露出黃生生的洋芋,三下五除二,頭十個野雞蛋大小的洋芋便進了我的書籃子。我蓋上籃蓋兒,覆好地壟上的土,雙手捂著書籃子,邊跑邊回頭張望,總覺著有人跟在屁股后頭似的。進到村子才放緩腳步,頭仍是不敢抬的,心里一邊想著一定沒人看見,一邊想著今天肯定能夠得到母親的褒獎?;氐郊遥赣H正在灶房做飯,見我雙手捂著書籃子神色慌張的樣子,便微笑著問我怎么回事,我下意識地回頭看看,然后打開書籃子,遞到母親面前。母親目光觸及書籃子里洋芋的一瞬間,臉色驟然黑了起來,眼中透出從未見過的無助的神情,兩行眼淚立馬順著臉頰流下。我預感到大禍即將臨頭,嘴里囁嚅著,想為自己辯解,抑或安慰母親,甚至盼望母親對我來一頓劈頭蓋臉的痛打。母親并沒有動手,而是接過書籃子,迅速蓋上,仿佛遲點兒洋芋要飛走一樣,然后,不怒自威地對我命令道:“跪下!”母親轉過身去,一邊抹著淚,一邊熄滅灶火,嘴里重復著一句話——這書是不是讀到狗肚子里去了?像是自問,也像問我,那聲腔有點顫抖。

      午飯自然是沒得吃了,然而,事情并不僅僅結束在不給一餐午飯上。母親擦干眼淚,一手拽著我,一手拎著書籃子,這使我一下子憶起第一天上學的情形。不過,這次沒有了彼時的輕松愉快,非但如此,當母親告知要帶我去山那邊大娘家,我恨不得立馬掙脫母親的手,找個地縫鉆進去。及至大娘家,母親從書籃子里拿出洋芋,把事情原委告訴了大娘,請求大娘原諒我的懵懂,并承諾待洋芋收獲后再予以補償。大娘望望我,對我母親說,孩子小,不懂事,難為你做娘的了。我始終勾著頭,聽著她們的對話,臉上火辣辣的,身上汗流浹背,心里苦澀的,似眼淚的滋味。

      2

      知道書籃子叫作笈的,是因為天井的西廂房里住進了覃郎中,而其時我已經不用書籃子很久了。

      覃郎中是個四川佬,先前在隊伍上做軍醫(yī),投誠后被安排在省會的一家中醫(yī)院。這回住進我家西廂房,不是來鄉(xiāng)下重操舊業(yè)當郎中的,而是參加勞動改造的,而他家人卻回原籍巴中南江,他只身到此。覃郎中個子不高,著一身洗刷得有些發(fā)白的藏青中山裝,腳下是千層底老布鞋,留平頂頭,面龐清癯,氣質干練,神情淡定,雖口音不改川味,而每開口必伴之微笑,是那種自然的真誠的,不似阿諛的那一類。

      他是在一個早春二月住進西廂房的,隨身一卷鋪蓋,另一件行李是一個藤編的箱子,覃郎中把它叫作篋,說是古人用來裝書的,而它則用來裝換洗衣裳的。

      住下不久,覃郎中便在西窗的墻根邊種下一架葫蘆。夏日里,葫蘆藤蔓上架,不幾日便滿了架棚,開出朵朵毛茸茸的白花,再經旬月,棚架上就懸著十來個葫蘆,都有我家青花茶壺那般大小。奇怪的是,一直到秋天,也沒有見覃郎中摘一個,就這樣讓它們老在棚架上。霜降了,藤蔓枯了,葫蘆仍懸在那里。第一場冬雪來時,所有的葫蘆都已經干枯了,在風雪中搖晃著。雪霽日出,覃郎中方才拂去葫蘆上的殘雪,將它們一一剪下,用小鋼鋸條鋸開葫蘆頂,小心翼翼地掏出已經干癟的瓜瓤,然后,給它們穿上細麻繩,做成拎手,再用葫蘆頂做好蓋兒,蓋上,并排地懸掛在西廂房外的板壁上。而此時,板壁上方高且暗的天花板上,先這些葫蘆們,已經并排懸有七八個書籃子,只是它們都比我幼時用的那個要大許多。

      一日,暮靄四合,村子東頭的周二爺悄悄地來到我家天井,輕叩西廂房,覃郎中應聲從屋子里出來,用竹叉馬從天花板上取下一只書籃子,揭開蓋兒,從里面取出一團枯草,遞到周二爺手中,吩咐了幾句,周二爺點頭回過多謝,轉身出了天井。就在覃郎中準備掛回書籃子瞬間,我跑了過去,一邊扯住書籃子,要揭蓋兒,一邊問覃郎中,這書籃子里面怎么不是書?這著實把覃郎中嚇了一跳,未幾便鎮(zhèn)定下來,臉上也笑開了,操著濃厚的川音對我說,這不叫書籃子,叫笈。他邊說便找了根柴棍子在地上寫出“笈”字,轉而,起身,蓋上蓋兒。接著說,笈,可以裝書,古時候的蘇秦,你可知道,他就是背著笈,笈里裝著書,去求學的。不知道哇?那梁山伯可知道,他去錢塘讀書,帶著書童四九,四九挑著的就是笈。說話間,覃郎中已經掛回他的笈,看出我“心不在笈”的樣子,于是把我叫到他的屋子里,讓我坐下,收起臉上的笑顏,換成嚴肅的神情,然后對我說,剛才那個笈里裝的是茵陳,一味草藥,可以治黃疸病的。我看周二爺家的老大雙眼都黃了,叫他過來的。其余的笈中,也都是草藥。這回你都知道了,可不要對外人說哇。我聽罷,似懂非懂地向覃郎中點了點頭。

      不知道是因為我替覃郎中保守了秘密,還是父母親央了覃郎中,是年冬,覃郎中送我一本《繪圖本草》,民國初年的版本。冬閑里,常過來為我指點一二。次年開春,覃郎中上山采藥都要帶上我。他每回總是帶上他的笈,里面放一點鍋巴或者山芋,還有一只水鱉,腰間別一把砍柴刀,肩上荷把藥鋤。我也就仿著他,也帶上一個小一點的笈,再帶一把彎刀,荷把小藥鋤,干糧和水是沒有的。從此,天門山麓,一年四季平添了一老一少兩位采藥人。

      記得我們第一次采的還就是茵陳,不過,不是采回來當藥的,而是用來做野菜粑粑的。覃郎中說,二月茵陳五月蒿,八月茵陳當柴燒,意思是農歷二月的茵陳新發(fā),藥性尚不足,只可當野菜充饑,而到了農歷八月,又過于干枯了,失了藥效,只能當燒鍋柴了。只有五月的才能入藥。

      接下來,有明黨參,有紅黨參,有沙參,有黃精,有玉竹,有天花粉,有白毛夏枯草,有海金沙,有石韋,有金錢草,這些都是易得的,每每都能將笈填得滿滿的。運氣好的時候,也能撿到寶,諸如七葉一枝花、石耳、貝母、灰包菌等。有一種叫何首烏的,藤蔓易見,入藥的塊莖埋藏較深,據傳還會挪動,覃郎中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才將一塊葫蘆大小的老首烏掘出。那些易得的,分揀,晾曬,稍作整理后,就到鎮(zhèn)上藥材收購點賣掉。那些不易得的,就在西窗外的葫蘆架旁壘砌一方苗圃,將它們栽種到里面,不能栽種的如石耳之類就自己食用了,或儲進葫蘆里?;野遣荒苁秤玫?,但止血消炎效果極佳,也就儲在那些葫蘆里,家用之外,村里誰家有破皮流血的,自然就過來央要一些去。

      山下的田間地頭,也有不少植物是可入藥的,諸如麥收過后的半夏,田埂或者路邊甚至房前屋后的車前草,水壩上的蒼耳子,地頭田埂拐角處的覆盆子,藩籬或荊棘叢中的金銀花,還有半枝蓮、益母草、土牛膝以及鋪滿鵝卵石河灘的野瓜蔞等,采這些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是我一個人,帶把小鏟子,提著笈,和挑野菜打豬草的并無二致。

      去鎮(zhèn)上賣藥材,大多情況是我一個人在禮拜天挑著兩個笈去的,極少數的時候,是我父親去,覃郎中是不可也決不能露面的。賣藥材所得錢財,自然是分文不少地歸了父親,父親自然會沽了酒,邀了那位不能露面的,天井里悄然就有了酒香。而我,夏裝也有了的確良襯衫,冬裝也有了滌卡的中山裝,母親常常說,這光鮮都是從笈里來的,不易得。

      一日放學,回家午餐。踏進天井,入眼的是,西廂房前的地上,一片狼藉,橫七豎八躺著的是被掏空的笈,有的被狠狠地蹂躪過,癟了。散落其間的是那些葫蘆,已然身首異處,碎片四迸。還有那些易得和不易得的草藥,也被打倒在地且被狠狠地踏過數腳,有的粉身碎骨,有的面目全非。

      我大約猜到八九分了,這時母親過來,望著一地雞毛,心有余悸地對我說:“造孽喲!說什么覃郎中不好好改造,還把藥草當商品,教貧下中農搞資本主義。”繼而望著我,像是問我,又像是自言自語:“聽說這罪挺大的?你大大央人去了?!?/p>

      等我趕到設在山那邊的大隊部時,批斗會已經散場了,可是,覃郎中還頂著烈日鵠立在宣傳臺上,頭戴高帽,胸前掛的就是笈,笈里露出的是艾草和菖蒲??囱厚芍械膬蓚€民兵,躲在老樸樹的樹蔭里,不停地搖扇著黃軍帽。覃郎中不時地看看兩人,無怨,一如既往地掛著微笑。其時的我,心里倒有幾分莫名的恐怖。

      父親攙扶著覃郎中,回到天井,暮色已從西山鋪陳過來。兩人的步子都有點沉,父親嘆著氣,那覃郎中手里提著那只曾掛在胸前的笈,仍是微微笑著,仿佛白日里挨斗的不是他而是我父親一樣。

      尾巴既割,滿地的笈和草藥,只能成了燒火柴,覃郎中和我從此也不敢再問津草藥。冬閑夜長,我就取出藏在望板上那本《繪圖本草》,于豆燈之下無所事事地翻閱。而覃郎中往往宵立中庭,久久地凝視那只幸免下來的笈,望得靈魂出了竅,母親說,他的魂魄去了巴山蜀水。

      覃郎中要回到巴中南江去了,不過,那是在好多年以后。回去的時候,父親和我步行三十余里送他到橫港,上大輪時,父親遞給他那只笈,說笈里頭有夠他吃十天半月的干糧。

      那年初冬,父親收到覃郎中的來信,信中說,他落實了政策,享受退休了,兒子就地辦了頂職。字里行間洋溢著舒心與釋懷,悠漾著他那永不消退的笑臉。信中還盛贊村民們古道熱腸與淳樸善良,說這輩子也忘不了在江南的這段美好日子,忘不了葫蘆、笈、草藥以及天井里飄金撒銀、酒香彌漫。父親聽罷,頻頻點頭,略作沉吟,便囑咐我給覃郎中回信,特地叮囑我:“你對覃郎中說,他在江南的那段時光,一點也不美好,真正的好日子才開始呢!還有,請他給我弄點川貝的種子寄來,看見川貝發(fā)芽、生根、開花,就當是看見他呢!”

      很快,就收到川貝的種子。好日子跟著川貝的種子一齊就來了,而且是疾步如飛。

      3

      不用笈已頗有一些年頭了,不過,父母健在的時候,笈始終沒有離開過我的生活。

      科技漸進,塑料制品勢不可擋,即使是父母這代人,也無法拒絕它的低廉與便捷,只是他們沒有被徹底征服,仍保存著雙軌制,至少在跟吃食相關的物品的儲存上,他們覺得還是選擇笈穩(wěn)妥些。

      他們仍然沿襲著既往,將自家精心選育的玉米種、黃豆種、綠豆種、蒜子、藠頭以及各種蔬菜的種子,包括后來從種子站買回來的水稻種子,青菜、豆角等種子,都一一放進笈里,將笈再穩(wěn)穩(wěn)當當地放到閣樓上。到了育秧和種瓜點豆的時節(jié),他們上到閣樓取下笈來,再從笈里一一將這些種子取出。母親說,這不光是怕老鼠糟蹋,還怕塑料袋子不透氣,會把種子悶死的,種到土里不發(fā)芽,便誤了農事,影響一年的光景。

      父母親就這樣在種子從笈里一進一出中,往復著他們土里刨食的光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風漸變,他們對笈的觀念和對待土里刨食的觀念一刻也不曾改變,他們不戀舊,也不貪圖大富大貴,他們追求的是穩(wěn)妥。

      農人有閑暇的時候,笈原本也有閑暇的時候,而父母親總是會在閑暇之余,或者是父親,或者是母親,提著笈,搭乘班車來小城,看他們的大孫子。那笈里裝的是時鮮菜蔬、瓜果,還有或多或少的雞蛋,老人家說是專門為大孫子攢的,我們只好照單全收。他們每次來,都是吃過午飯就要返回,托詞總是農活忙。實在是冬閑時節(jié)了,他們就笑吟吟地說,這鴿子籠,逼仄,還不接地氣,住不慣。我們也就不再挽留了,妻子便往笈里放些糕點、茶葉、奶粉,要是父親來時,也會放一條香煙、兩瓶白酒。父親問過這煙酒來歷,得知是我們花錢買來孝敬他的,老人家才笑吟吟地說,這樣子啊,我?guī)е?。隨后,總忘不了告誡我,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切莫做讓別人戳脊梁骨罵祖宗八代的事。告誡完了,我自然是唯唯諾諾,之后,我或者是愛人提著笈,下樓,再送老人家至車站,上車。車上,老人家手中的那只古董似的笈,總能引來乘客們好奇的目光。那份好奇,一則是笈的緣故,二則是源自他們想知道笈里究竟裝了何物,那樣沉。

      笈在一路好奇眼光的護送下,跟著老人家又回到老屋,回到天井的東廂房。

      天井里落入一陣風,卷起一蓬雪,東廂房里忽地就敞亮起來,冬閑也就來了。父親的老年兄弟們便會過來談收成、話桑麻,也會談到誰家的子女們有出息,誰家的做了傷風敗俗辱沒祖宗的事。母親便放下活計,端上茶來,遞給客人,然后上到閣樓,拎下笈,打開蓋,從中拿出點心,裝進碟子里,再放到客人面前。每當客人稱謝時,老人家總會說,別客氣,嘗嘗吧,都是兒子媳婦孝敬我們的。那話語里,透著自滿還有幾分自豪。父親繼續(xù)陪客閑聊,母親送笈歸于閣樓,下來繼續(xù)趕做女紅。

      女客來時,接待的自然是母親。茶就免了,笈還是要被從閣樓上請下來的,那點心也不再裝進碟子里,而是直接遞給女客,女客也不客氣,但大多時候不是當場吃了,而是帶回去含飴弄孫。每當她們揣點心進懷里時,總是對著笈投過羨慕的眼光,接下來便是那句——你的兒子媳婦真孝順。

      有時候,笈也會在我小城里的家待個十天半月或者更長一段時間的。每年入秋后,知道我喜歡吃掛面的母親,就讓父親到村子里做掛面的師傅家,訂下掛面,用笈裝滿,覆上自家采摘的干荷葉,扣上蓋,擇時送了過來,這笈便在我家住下了。每次去老屋子陪父母親過完年,返回時,總要帶上一只笈,里面是年前就做好的炸圓子。自然,這回,笈也就要在我家待到二月二了。炸圓子油大,笈的四周和底都得襯以干荷葉,圓子上面還要覆上一張。這些干荷葉,早在夏天的時候,父親就從荷塘里挑選采摘下來,晾干,折好,壓平展了,放在笈中。于是,每次取食帶回的炸圓子,打開笈蓋,于圓子的香味中可聞見一絲淡淡的荷香。

      父親先于母親仙逝,加之母親其時也年事已高,這笈來笈往的頻次也漸次稀疏了。在妻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誠邀下,為方便我們照顧母親的生活起居,老人家終于答應來和我們一起住鴿子籠了。

      春服既成的暮春時節(jié),我和妻子開車去接母親。母親要帶這帶那,妻子勸母親只要帶上換洗衣裳就夠了,一應生活用品都留在老屋里,用得著時再來取。好說歹說,還是把后備廂和后座塞個盆滿缽滿。

      就在我們準備上車時,母親又返回天井,進東廂房的閣樓上,拎下一只笈。妻子問母親,笈里是什么?母親說,是種子。我見你們樓下有塊空地,長年長著雜草,我尋思荒著也是荒著,種點瓜豆,總比荒著好。我和妻子對視一笑,妻子轉而對母親說,小區(qū)里不能種莊稼的。母親哪里肯信,越發(fā)緊緊摟著笈,好像笈里裝的是鎖麟囊一般。

      車子緩緩離開老屋,門口塘、老樸樹,偶爾遇見的村人,一一在跟老人家道別。車窗外,稻田里,是一行行剛剛定根的秧苗,還裸露著白水,遠處偶有白鷺飛過,很快又消失在煙樹山嵐間。

      當車到山那邊,路過大娘家的那塊地,地里照舊種的是洋芋,滿壟的禾苗郁郁蔥蔥,青翠碧綠間點綴著幾朵開了的白花,目光所及之際,我的思緒一下子便回到三四十年前。我問母親是否還記得當年帶著我“負笈請罪”的故事,母親想了許久,還是說記不起來了。而當我說到當年她問我“這書是不是讀到狗肚子里去了?”這句話時,她好像非??隙ǖ攸c了點頭,但是還是想不起發(fā)生在這塊洋芋地里的故事。這是母親的健忘呢,還是母親的寬容?我相信是后者。這次負笈請罪,我非但記憶猶新,而且,我一直認為,從那以后我的書都讀進自己的肚子里了。尤其是母親從大娘家回來的路上對我說的那句話——娘不圖你讀書做官光宗耀祖,但求你做一個自食其力手腳干凈的人。這教誨讓我終生難忘,也終生受益。

      車進到沖里,二面春山倒退如飛。我潛意識地搖下玻璃,空氣里彌漫著金銀花的清香,和著抑揚頓挫的布谷鳥的鳴叫聲,一齊飄進車窗,一種微醺,伴著欣慰,油然而生。

      4

      行文到此,我覺得應該為笈的制作者平分一點筆墨了。

      原來我的書籃子,覃郎中的用來裝草藥的笈,再有父母用以笈來笈往的笈,皆出自一人之手,這個人就是謝家沖的褚篾匠。謝家沖姓氏繁雜,獨獨沒有姓謝的,就像隔壁的滕子京墓所在的滕沖一樣,現(xiàn)在也是連一戶姓滕的都沒有了。但是謝家沖的山上毛竹成海,褚篾匠的祖輩遵循著逐水草而居的法則,揣著篾匠的手藝,摸索到這片竹海,便定居在謝家沖了。到了為我制作書籃子這位褚篾匠,手藝越發(fā)精湛,褚家亦可謂篾匠世家了。方圓四鄉(xiāng)八鎮(zhèn)的竹器篾匠活,不是出自褚家,就是褚家的徒子徒孫,是沒得旁門左道的。

      褚篾匠的手藝是沒得挑剔的,什么板稻籮、篾絲籮、團箕、簸箕、篩子自然不在話下,一應竹制家具,諸如涼床、竹椅、躺椅、碗櫥、淘米籮、竹碗、竹筷,樣式好看,又耐用。最讓褚篾匠得意走俏的是兩樣東西。一樣是水竹篾簟子。選材講究,挑那些三年以上的,出落得標致節(jié)長的母水竹;工藝也講究,剖出來的篾片,要刮削得寬窄厚薄一致,爾后再下鍋蒸煮,灶下的火候猛文以及蒸煮的時長,由他親自掌控。這樣做出來的簟子,輕柔宜人,卷折不損,睡到篾片發(fā)紅,邊角仍然密實得容不下一只臭蟲。覃郎中曾得過一床這樣的簟子,用了后,直說潤涼如玉、熨帖清涼,打那以后,褚篾匠的竹簟子便有了“玉簟”的嘉名。另一樣就是笈。褚篾匠不是把笈當成籃子之類的器物來看待的,而是歸結到玩意兒一類,也就是相當于今天的工藝品了。他是不輕易幫人制作笈的,費工費時不說,多數人得了笈卻不懂得珍惜,在他看來猶如大戶人家的子弟流落寒門一般,心里不落忍。給我家做了那些笈,不是因為我父母就十分懂得珍惜笈,而是源于我們兩家的交情,推不脫央請。而給覃郎中做的那些,則是褚篾匠將覃郎中引以為知己,只有覃郎中才曉得笈之雅號,且覃郎中曾三番五次地為褚篾匠家里祓除病患災星,不能違了禮數。

      褚篾匠育有兩女一子,按照傳男不傳女的世俗觀念,接他班的自然是他這唯一的兒子嘉順。打嘉順記事時,褚篾匠就隔三差五地帶著他外出做活,好讓他了解篾匠的活計,分享手藝人受人尊重的那份榮耀,最后順理成章地將其培養(yǎng)成褚家篾匠的傳承人。及至他的兒子嘉順和隔壁二哥成了同學,一起踏進學堂門,直到初中畢業(yè),褚篾匠也沒有指望兒子能于書中求得千鐘粟與黃金屋,而是秉承荒年餓不死手藝人的古訓,決絕地要把兒子培養(yǎng)成憑手藝吃飯的匠人。事實上,褚篾匠也是別無選擇,因為他就那么一個兒子。嘉順確實也不是讀書的料,天生就是做篾匠似的,自幼跟著老篾匠吃香的喝辣的,耳濡目染加上父親的言傳身教,初中尚未畢業(yè),除了篾簟子外,就連笈的制作手藝都學到手了。

      褚篾匠眼見著嘉順就要畢業(yè),畢業(yè)后便可全身心跟著自己學,一年半載的光景也就差不多可以出師了??删驮谶@節(jié)骨眼上,嘉順要去當兵,瞞著父母去大隊里報了名,竟然和隔壁二哥一起通過了體檢。也許是造化弄人,抑或命中注定,結果在政審時由于家庭成分高而被淘汰,隔壁二哥走了,嘉順留下了。這樣的結果倒是讓褚篾匠頗為稱心,而已然動心且受挫的嘉順卻對自己的父親及其手藝生起了逆反甚或憎恨,憤懣、憂傷、羞愧交織于腹中,卻也無法發(fā)泄。

      這是一個插曲,但卻給了人們在談及篾匠兒子嘉順的命運時,提供了各種假設。

      事實是,嘉順最終還是繼承了老篾匠的衣缽,手藝也不差似老篾匠,妹子出嫁的竹器嫁妝,尤其是那床水竹篾簟子,都是他一手制作的。于是,人們說,篾匠兒子多虧沒走,走了,誰還能打出這么好的簟子?

      包產到戶的那幾年,家家戶戶都要添置籮筐、團箕、簸箕諸般竹器,于是乎,褚篾匠家門庭若市,似此,嘉順的手藝“雛鳳清于老鳳聲”的期許便是指日可待的事了。然而,不幾年,蛇皮袋取代了稻籮、彩條布取代了團箕、塑料制品幾乎取代了所有的竹器,這確實有點出乎老篾匠、嘉順以及人們的意料?,F(xiàn)實總是殘酷的,從來不屈從任何人的預料。老篾匠把一身好手藝連同篾匠活江河日下的境況一并交給了兒子,在一個秋高氣爽的黃昏撒手人寰。篾匠活兒在茍延殘喘著,僅兩年,嘉順迫于生計不得不放下篾刀,做起毛竹營生。有誰知,才轉朝陽又背陰,不到三年光景,毛竹也沒了銷路。于是,人們說,小篾匠真背,要是當年當兵走了,也不至于落到今天這般田地。

      那年,嘉順的老娘去世,我前去謝家沖吊唁。他躬身從老宅子里迎出來,頭發(fā)已然花白,稍顯蒼老,面龐清癯,卻帶著戚容與疲憊,衣著倒還整潔,留著幾分匠人的氣息。禮畢落座,各自沉默無言,尋思良久,我方開口問他,現(xiàn)在是否還動篾刀?現(xiàn)在還做笈嗎?聞言,他用略顯遲鈍的眼光掃了我一眼,微微笑了一瞬,算是作答。我問他,會不會教他的孩子學篾匠,繼承褚家衣缽?他決絕地搖著頭,眼里露出幾分驚悸的目光,而后是一聲長嘆。

      他的孩子真的沒有再學篾匠,而是上了大學,學的是中醫(yī)。

      5

      一個風雪交加的晌午,嘉順敲開了我家的門,人沒有進屋,卻遞給我一只笈,嶄新的,尚有竹篾的余香。接過笈,我有點錯愕,邀他進屋喝杯熱茶。嘉順搖搖頭,堅辭,然后拔腿下樓,至拐彎平臺時,扭過頭,沖著我說,這只笈,是他的封刀之作,留給懂笈之人的。說罷,轉身下樓。

      我掂量著笈,掂量著嘉順的話語,手中沉甸甸,心里也沉甸甸。我懷著敬畏之情,將這笈放在博古架上,從架上抽出那本邊角有點蝕化、紙張已然泛黃的《繪圖本草》放入笈中。

      我把空明寡淡的時光也放進笈里,像將新釀的酒存放窖藏。漸漸地,就覺著笈里的時光,有了情思,有了滄桑,也有了濃厚的醇香。

      這醇香每在夜讀之余,飄至我的鼻翼,使我常常憶起我的那只被桑葚汁和青蛙尿浸染過的書籃子,憶起裝滿瓜果菜蔬、炸圓子還有掛面的笈,也常常想,掛在覃郎中脖子上后來父親送他帶回巴中的那只笈,怕是早就隨了那個四川佬,還有恩怨情仇,一同零落成泥了。

      笈里的舊時光,隨意采擷一枝一葉,都猶如風雨故人來,有由衷的歡欣,也有不盡的喟嘆。

      責任編輯 夏 群

      猜你喜歡
      篾匠郎中籃子
      鄉(xiāng)村篾匠
      閱讀時代(2023年4期)2023-04-22 00:46:18
      熱心的籃子
      東篾匠
      科教新報(2021年51期)2021-01-18 05:11:48
      你是“急先鋒”還是“慢郎中”
      學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48
      不給他人“提籃子”——“提籃子”的實質是“謀私利”
      當代陜西(2019年14期)2019-08-26 09:41:54
      籃子
      篾匠父親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36
      花帽子,小籃子
      急先鋒和慢郎中
      篾匠的端午
      邵阳市| 黄石市| 扎鲁特旗| 常德市| 买车| 修文县| 咸宁市| 泽州县| 海口市| 博湖县| 会同县| 怀化市| 会东县| 柳河县| 柘城县| 澄城县| 松潘县| 寻乌县| 金沙县| 彩票| 习水县| 中西区| 龙泉市| 城口县| 忻州市| 普兰县| 六枝特区| 杭锦后旗| 田林县| 黑龙江省| 顺义区| 阳春市| 西贡区| 大关县| 张北县| 南召县| 黄山市| 吉林市| 文山县| 苍梧县|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