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格·蘭伯特
如今,免費的數據如自然資源一般,靜靜地停留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等待我們去發(fā)掘和利用。要獲得數據,相關機構的唯一費用是采集成本,它們不必向提供信息的影子工作者支付任何酬勞。
情人節(jié)當天,來自愛荷華市的多媒體制作人尼克·博格斯在亞馬遜網站上看到一件商品——55加侖裝的“私用潤滑乳”。這種潤滑乳分量較多,可以多次使用。博格斯覺得如此大容量的性愛用品有點滑稽,于是在臉書上發(fā)布了一條評論。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這條評論是這樣寫的:“獻給情人節(jié),每一天都在用,享用終生?!焙芸?,博格斯就在網上看到了這條評論,還附有他的名字和照片,連同廣告一同出現(xiàn)在臉書的網頁上。該網站將這條玩笑性質的評論變成一則廣告,或者說轉化為一條“贊助內容”。
博格斯后來在臉書上坦承,這件事的確讓他有些惱怒,又補充道:“我知道使用臉書的代價。你不需要花費一分錢,但它會竊用你的大量個人信息?!?/p>
互聯(lián)網行業(yè)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無需為某件產品付費,那將意味著你就是這件產品的一部分。
2012年,臉書上市時對自己的估值為1 040億美元,但當時僅公開發(fā)售了160億美元的股票。為此,部分用戶公開質問:“我們創(chuàng)造的那些財富去哪里了?”他們已經意識到網站用戶的影子工作為臉書創(chuàng)造了價值,而且網站創(chuàng)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及其商業(yè)伙伴將這些價值轉讓給了投資者。遺憾的是,這些用戶既無權索取他們創(chuàng)造的那部分財富,也無法組織起來向臉書施加政治壓力。
用戶確實在臉書上得到了好處,而且沒有支付任何費用。該網站永遠不會收費,但用戶就是臉書最主要的資產,因此它不會為新用戶注冊設置障礙。這類似于一種易貨交易:影子工作者為臉書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內容,以此換來免費的社交娛樂。
(摘自《無償:共享經濟時代如何重新定義工作》廣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