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晨希
史密森尼學會有著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博物館群落,下設19家博物館和1個動物園,至今已有超過170年的歷史,每年接待的觀眾數(shù)量超過3 000萬人次。在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廳中央有一頭巨大的大象標本,吸引著所有到訪者——特別是孩子的目光,這種凝望傳達了人們對博物館的期盼:好奇心、求知欲和冒險精神。那么,作為博物館,作為家長或教育人員,該如何回應這些熱烈的目光呢?史密森尼早教中心創(chuàng)始人莎倫·E.謝弗在其代表作《讓孩子愛上博物館》中,給出了詳盡而富于啟發(fā)性的解答。
結合歷史、理論與最新實踐,本書為思考博物館中的早期學習及其日后的可能性列出了框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縱觀博物館兒童觀眾的發(fā)展簡史、策劃吸引兒童進行深度學習的教育活動、展望博物館兒童觀眾的未來。
在探討博物館起源時,很多人會從詞源學的角度,追溯到與藝術、科學有關的繆斯神廟,象征著浪漫的文藝風情與冷靜的思辨精神。19世紀末,現(xiàn)代教育學的蓬勃發(fā)展感染了博物館界,不少歐美博物館開始為兒童觀眾打造專屬的展覽空間。在史密森尼學會第三任秘書長塞繆爾·皮爾龐特·蘭利的大力倡導下,史密森尼博物館開辟了兒童展廳,舉辦妙趣橫生的展覽。在這里,有五顏六色的鳥類、昆蟲、礦石標本,有精美絢麗的科學繪畫。由專業(yè)人士主導展覽空間的美學設計,展廳配色、裝飾圖案融合了色彩理論與兒童心理學。所有展柜都是特制的,高度適中便于兒童觀察,文物標簽說明簡潔生動,去除了艱深的拉丁文標識,更貼近孩子的認知水平。此外,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底特律兒童博物館以及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等,也是關注并踐行博物館兒童教育的先行者,為兒童在博物館的探索學習和游樂體驗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經(jīng)典案例。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知識源于好奇”,這也是諸多博物館致力于兒童教育的第一步:認識、肯定并激發(fā)、引導兒童的好奇心,吸引他們走進博物館。在孩子們走進博物館后,如何由吸引到指引,讓他們真正愛上博物館,就是博物館兒童教育的重要使命。究竟是在博物館教育中創(chuàng)設兒童觀眾研究板塊,還是在兒童早期教育領域引入博物館的實踐經(jīng)驗?對此,教育專家擔心博物館內部缺乏專業(yè)的早期教育人員(這些管文物的人真的懂孩子嗎?),而博物館工作人員則對主張將課堂搬進博物館的教育專家疑慮重重(這些搞教育的人真的懂文物嗎?)——事實上,在新博物館學的發(fā)展進程中,這個問題已經(jīng)被淡化了。紐約大學博物館學教授芭芭拉·克申布拉特-金布萊特指出,在過去,博物館由場館與藏品的關系獲得定義,而如今,博物館則取決于其與參觀者的關系。應用到博物館兒童教育領域,就是必須將兒童觀眾作為獨立的研究主體,重視家庭觀眾的需求與體驗,承認他們獨特而重要的價值。
莎倫·E.謝弗女士作為在博物館從事兒童早期教育逾30年的資深專家,無論對博物館或是兒童教育,都有著扎實的理論研究、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和深厚的個人感情,這一點在《讓孩子愛上博物館》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除了細致闡述兒童教育研究在博物館教育中的發(fā)展歷史,她還在書中翔實分析了兒童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歷史,并引入前沿思想和經(jīng)典案例。她介紹了諸多兒童教育學家及心理學家的觀點——如約翰·杜威、瑪麗亞·蒙臺梭利、列夫·維果茨基、讓·皮亞杰、杰羅姆·布魯納、霍華德·加德納等,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教育理論模型及早期學習模型等做了扎實的文獻梳理,探討了項目制學習、探究性學習、情境式學習等的共性與差異,展現(xiàn)了蒙氏教育、瑞吉歐教育、高寬課程等成熟早教模式的特點,以及將其引入博物館兒童教育領域的可行性和實踐方法。
此外,《讓孩子愛上博物館》還涉及了如今博物館教育領域的重點課題——“館校合作”。在對兒童觀眾年齡段的界定上,目前已有許多博物館積極推動將整個范圍推廣到涵蓋學齡前至中學階段,這就要求博物館與幼兒園、中小學展開深入合作。書中引入新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打通了“學?!┪镳^—家庭(孩子)”的聯(lián)動學習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附錄部分,作者特別設計了“課程模塊卡”,由正文中的理論實踐經(jīng)驗提煉而來,兼具科學性、實操性與趣味性。讀者亦可不囿于本書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自由探索,不斷拓寬博物館兒童教育的可能性。
作為博物館兒童教育的經(jīng)典著作,《讓孩子愛上博物館》中文版由中國兒童博物館研究中心和譯林出版社共同引進,得到了業(yè)界的大力支持,黃琛、王芳、楊應時、宋嫻、周婧景等專家學者撰寫了推薦詞,充分認可其對于在新時期提升我國博物館兒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今天,博物館里處處是孩子的歡聲笑語,而如何讓他們玩在博物館、學在博物館,依舊任重而道遠。
書 名:《讓孩子愛上博物館》
作 者:(美)莎倫·E.謝弗
譯 者:于 雯 劉 鑫
出 版 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