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
摘要:1993年,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引進懲罰性賠償制度,這個制度一直在質疑聲中發(fā)展,雖然2013年修改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是仍然對該制度的欺詐行為沒有給出準確的認定,嚴重阻礙了司法機關對這個制度的運用。文章以某省高院案例為切入點,并結合理論知識,文章提出不應該一刀切地從主客觀角度認定該制度的欺詐行為,應該考慮合同的目的性,合同的內容等多重因素認定知假買假者是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經營者的行為是否具有欺詐性等問題。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制度;欺詐;故意購買假貨
為了更加進一步的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快速發(fā)展,我國立法部門在1993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文統(tǒng)一稱為《消法》)引進懲罰性賠償制度,并于2013年進行修改。雖然《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不斷地完善,但是仍然有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就導致了消費者和司法工作人員面臨這類問題時依靠自己的價值觀去處理和認知這些問題,這樣不利于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同時也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本文結合吉林省高院(2015)吉民提字第157號案件為切入點,探討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中欺詐的認定問題。在我國市場經濟結構改革深入的背景下,《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對經營者欺詐行為認定的規(guī)定的模糊性,對發(fā)揮其懲治擾亂市場秩序行為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明晰《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對更加全方位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1 吉林省高院的案情簡介
2013年9月,吉林省琿春農民安某在原興農業(yè)機械有限公司購買了一臺農用收割機,首付15 000元,剩余欠款在2013年12月30日全部還清。在收割機收糧的過程中,出現漏糧現象,原興公司多次派人來維修,都沒有修好。安某因此拒絕貨款,原興請求法院判令安某支付余下貨款,安某不服提起抗辯和反訴,認為原興公司在銷售的過程中,存在欺詐行為,雙方的爭議焦點的訴求表現為收割機出現的漏糧等質量問題是否屬于消法中有關懲罰性賠償制度中的經營者欺詐行為問題。結合這個案子,筆者將圍繞《消法>中懲罰性制度中的經營者欺詐行為的界定的相關問題進行論述
2 《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欺詐行為
《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主要是為了遏制經營者欺騙消費者的不法牟利行為,但是恰恰對經營者的欺詐行為的認定沒有給出一個統(tǒng)一的參考依據,相關的立法部門和《民法總則>也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界定定義,學者們也有不同的見解。
2.1 “欺詐行為”的理解
《消法》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指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行為對消費者有欺詐行為的,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根據《民法總則>的規(guī)定,欺詐行為是指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的行為。國家工商行政管路局《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2條:本辦法所稱欺詐消費者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稱包括商品服務)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梁慧星教授認為如果對消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欺詐行為的概念進行定義,那么應該采用的解釋方法是文義解釋。
蘇號朋教授認為對于欺詐行為將個別消費者的認知能力作為衡量消費欺詐行為的一個參考因素。楊立新教授認為,消費欺詐是指經營者在消費交易中,為了獲得自己最大化利益,不惜違反公平和誠實原則,例如故意隱瞞或者捏造事實的行為。
在理論界一直有一種質疑聲既經營者對知假買假者是否有欺詐行為,知假買假者是否該適用《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雖然最高院的第23號指導案例規(guī)定知假買假者屬于消費者,適用《消法>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但是對于上面的質疑聲一直沒有給出回應。反對知假買假屬于消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欺詐的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消費者不是因為受到欺騙而作出的錯誤意思表示,他們或許利用消法中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獲利不符合欺詐行為的構成要件,這些知假買假者會逐漸地形成規(guī)?;?、專業(yè)化,利用這項制度謀取利益,這就與《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立法本意背道而馳了。(2)對于經營者無意間忽視的錯誤,例如商品上面的瑕疵標簽這種不影響消費者購物選擇權的因素,也適用《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對經營者不公平。這樣會嚴重損害經營者創(chuàng)業(yè)的信心。(3)《消法》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屬于私法領域,民商事關系的主體是平等的,堅持原則是意思自治原則、公平原則,如果政府加大力度對知假買假者的保護,不僅是對民法體系的迫害,同時也是對我國法治體系的踐踏。從長遠的角度出發(fā),如果支持知假買假制度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支持知假買假適用《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知假買假者的行為會形成一股社會的監(jiān)督力量,督促經營者時刻關注自己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行為,不要抱著僥幸的心理逃避自己的責任。(2)知假買假者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經營者,如果要想在競爭中獲得利益最大化,要從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要從銷售模式或者經營觀念等角度去提升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品牌。(3)知假買假者的行為會在社會上或者民眾的法律認知內,形成一股道德輿論。任何一個經營者或者商家如果通過欺詐消費者的方式獲利,除了在經濟上需要支付消費者一大筆懲罰性賠償金之外,還要受到社會上輿論譴責,使得經營者或者商家既受到法律的制裁,又受到社會上輿論的監(jiān)督,同時自己也會產生一種內疚感、負罪感。
2.2欺詐行為認定的完善建議
在司法適用中,如何認定經營者的欺詐行為,筆者認為應該再結合具體案件,慎重分析案情,在考慮多重因素后,決定經營者的行為是否具有欺詐性。在認定經營者是否具有欺詐行為時,我們除了將關注點放在經營者銷售或者提供服務行為的主觀狀態(tài)外,還應該考慮重大過失、惡意侵權、合同的簽訂時間、合同的簽訂內容、合同簽訂的目的等因素認定經營者是否具有欺詐行為。不必刻意要求受到侵害的消費者必須證明“經營者明知自己的行為具有欺騙性,且知自己的行為可能使消費者陷入錯誤并因此作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承諾而為之”的意思表示。對于像收割機這樣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商品,消費者如何認定經營者具有欺詐行為,個人認為除了考慮上面提到的各種因素外,還應該將經營者銷售同樣商品的質量信譽問題考慮到里面,通過考慮多重因素,采用過錯推定原則來認定經營者是否對消費者具有欺詐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運用《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認定經營者的欺詐行為時,我國的立法部門如果考慮到多重因素,不能給出準確的定義,應該給經營者欺詐行為的認定制定出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方向,這個參考方向的指引作用只要是幫助普通民眾對經營者欺詐行為的理解,幫助其更好地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隨著我國巨大的消費市場被開發(fā)出來,經營市場的結構、消費市場的結構也一定還會發(fā)生變化,一定會出現新型的相關的經濟主體,打假隊伍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定會對我國經濟的長遠發(fā)展帶來阻礙,對于知假買假者是否適用《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個人認為應該分情況而定。對于食品藥品領域的知假買假者,一定要大力支持適用《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于其他領域的知假買假者要區(qū)別對待,主要是根據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行為所出現的瑕疵是否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選擇權及一般消費者的認知狀況來判斷經營者是否具有欺詐消費者的行為。新型的經濟主體出現,新型的經濟關系出現的新型法律問題不容忽視,新型法律關系領域出現的知假買假現象,立法部門或者最高院一定要及時制定出相關的法規(guī)或者頒布最新的法院指導案例,對知假買假行為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3 結語
《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誕生和完善于市場經濟結構的變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民法補償功能的不足,但是該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需要我國的立法機關結合司法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及外國有關完善該制度的先進經驗完善我國《消法>懲罰性賠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