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法人》記者 趙青
近來娛樂圈可謂多事之秋。先有趙薇空手套白狼遭證監(jiān)會處罰,后有范冰冰涉陰陽合同被指偷稅漏稅,就在各類消息不斷加碼之時,黃曉明被卷入18億股票操縱案再次成為引爆輿論的焦點。
8月10日,證監(jiān)會公布了一起罰金高達18億元的股票操縱案,被處罰人名叫高勇,號稱“民間炒股冠軍”。原本是資本市場的一宗案件,卻同時引起娛樂圈的驚濤駭浪,讓事件擴大化的導火索是因為這起股票操縱案中的自然人賬戶之一涉及影視明星黃曉明。
一時間,黃曉明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除了對他本人賬戶被利用操縱股票之外,娛樂圈與資本圈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也被順手理清,黃曉明企業(yè)家、投資人的身份隨之被公眾認知。
根據(jù)天眼查相關數(shù)據(jù),直接或間接持股53家公司的黃曉明,早已不是影視明星的身份那么簡單,他有實際控制權的公司多達46家,作為股東的公司42家,作為高管的公司有22家,涉及影視、科技、餐飲、商貿、投資等多個領域。
而他只是娛樂圈部分明星商人的縮影。近年來,娛樂圈與資本圈的界限逐漸趨向模糊,大部分明星他們從臺前轉到幕后,開辦傳媒公司、介入資本市場,甚至開始經營實業(yè)。由于明星這個投資群體的特殊性,也引來更多的關注。
根據(jù)證監(jiān)會公布的行政處罰書介紹,高勇利用2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子賬戶及14個自然人賬戶,以連續(xù)封漲停的方式抬高“精華制藥”股價,之后集中大量出售,蓄意操縱市場。短短半年時間高勇非法獲利8.97億元,于是證監(jiān)會做出沒收高勇非法所得8.97億元,并處以同等數(shù)額罰款的處罰。
而該案也成為證監(jiān)會查處操縱單只股票獲利金額最高的案件。在這起案件中,被證監(jiān)會披露的名為“黃某明”的個人賬戶,被確認是影視明星黃曉明。
隨后,黃曉明發(fā)表聲明,表示自己并不認識高某,也未參與操縱股票的行為,只是委托路某代為理財,本次事件確實是因自己理財不謹慎所致。
8月17日,中國證監(jiān)會對此案做出回應:黃曉明未被列為相關案件違法行為人當事人。
至此,“股票操縱案”的風波歸于平靜。不過,公眾對于演藝圈“資本游戲”的關注卻并未就此煙消云散。
此次最受關注的是,黃曉明作為公眾人物雖未操縱股市,但因其本人出借個人證券賬戶并委托他人代理交易這一行為,是否違法?
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楊兆全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出借賬戶行為本身存在一定爭議。出借賬戶是法律禁止的,但實踐中,出借賬戶與委托理財之間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確,黃曉明是完全無償?shù)亟栀~戶給高勇用,還是存在某種合作關系,這是界定黃曉明責任的關鍵”。
楊兆全解釋說,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除了限制證券從業(yè)人員不得“代客理財”之外,對于民間常見的委托炒股等委托理財方式,并沒有明確的禁止性規(guī)定。黃曉明如果進行的是出借個人賬戶行為,肯定是違法的,但如果只是委托他人代理交易,并且沒有證據(jù)證明其操縱股市,則不構成違法。如果黃曉明知道操縱人高某以及路某操縱賬戶時存在市場操縱手段,或知道此前高某與路某操縱其他賬戶時使用市場操縱手段,則應與高某和路某負連帶責任。但如果黃曉明對高某和路某市場操縱不知情,則應由代理人高某和路某獨自承擔責任,黃曉明無須承擔相應責任。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衛(wèi)東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亦談道,出借個人證券賬戶和委托他人代理交易應當為兩種法律行為。出借個人證券賬戶實際上是有償或無償?shù)貙①~戶“租賃”給他人使用,出借人不出資金,也不獲得股票買賣的利益和不承擔風險。委托他人代理交易是委托人將其名下的賬戶委托給受托人操作,委托人享有股票買賣的利益和承擔風險,受托人收取一定的傭金或不收取傭金以及不享有股票買賣的利益和不承擔風險。當然,這兩種法律行為在一個證券賬戶上可能同時存在。
黃曉明
“除非有證據(jù)證明證券賬戶的出借人或委托人有參與賬戶實際操作人違法犯罪行為的故意或有重大過失,否則不應當承擔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但可能因為違反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fā)布的《違反關于對證券違法案件中違反賬戶實名制行為加強自律管理的通知》,而被采取注銷賬戶、限制使用以及同時采取一定時期內限制新開賬戶、列為重點關注對象等處罰措施?!壁w衛(wèi)東補充說。
趙薇夫婦
對于外界關注的賬戶盈利是否需要上繳。趙衛(wèi)東說,“任何人不得從其違法行為中獲利”是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的一項重要社會共識。無論基于出借個人證券賬戶和委托他人代理交易哪一種法律行為,賬戶內的違法所得都應當被追討:或是基于民事法律的索賠,或是基于行政法或刑法的沒收。相關的民事法律、《行政處罰法》《刑法》等,對此都有明確的相應規(guī)定。
近年來,明星作為投資主力軍,在資本市場非常活躍。黃曉明、趙薇、任泉等明星都是投資界的熟面孔。相比于其他普通的投資者,明星投資者由于其明星的身份在很多時候能夠得到比普通投資者更大的助力。但同時,明星投資也存在著投資問題。
2016年11月2日,趙薇夫婦成立龍薇傳媒公司,法定代表人是趙薇,注冊資金200萬元,但并未實繳到位,也未開展實際經營活動,總資產、凈資產、營業(yè)收入、凈利潤都為零。但就是這樣一個空殼公司,在成立一個多月之后,拋出以30.59億元的總價收購境內市值達100億元的上市公司萬家文化29.135%股份的計劃。收購方案中,趙薇自有資金6000萬元,其余均為借入資金,杠桿比例高達51倍。
而在實際操作中,龍薇傳媒因為銀行沒有放貸,沒能湊夠30.6億元的收購資金,所以萬家文化的控股權轉讓事項也不斷變更,從一開始的控股權轉讓變更為5%股權轉讓,后來又干脆完全終止了轉讓,且雙方不追究任何違約責任。
2017年4月16日,證監(jiān)會公布對萬家文化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證監(jiān)會認定,龍薇傳媒以空殼公司收購上市公司并貿然予以公告,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在股權轉讓過程中相關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及重大遺漏;其行為造成萬家文化股價大幅波動, 引起市場和媒體高度關注,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信心,影響了市場的公平、公正、公開。
證監(jiān)會依據(jù)《證券法》的規(guī)定,決定對黃有龍、趙薇夫婦實施5年證券市場禁入,并對萬家文化、龍薇傳媒處罰款60萬元,對黃有龍、趙薇等處罰款30萬元。
而此次責罰,讓跨界進入資本市場的趙薇“中國女巴菲特神話”徹底被瓦解。而真正嚴重的后果,是讓趙薇在資本市場上的信譽,一夜之間轉為了負債。
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一些明星法律意識淡薄,使其容易忽視法律責任,這是明星在資本市場頻頻踩雷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明星在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方面有待加強。此外,明星還需要有充裕的資金和時間參與證券市場,不然往往在無意識中給自己帶來重大損失。但是無論是否是明星,若涉嫌違法犯罪,均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趙衛(wèi)東指出,明星變身老板、投資人是對利益的追逐,這無可厚非,這是每個人的本性,只要合法,不應得到苛責;但不懂法而導致違法,是導致明星在資本市場受挫的根本原因。通過遵循法律法規(guī)等行為規(guī)則從而實施對利益的追逐,就不會導致法律上的越界。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家事法律業(yè)務部主任鄭玥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亦發(fā)表觀點稱,明星近年來頻頻參與到資本市場,究其本質還是因為過分放大了自己明星光環(huán)的心理預期,并對這個行業(yè)的嚴肅性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為像戲劇一樣可以輕松實現(xiàn)財富的升值,殊不知金融領域作為國家有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等嚴格規(guī)范以及有行業(yè)嚴格監(jiān)管的特殊領域,尤其近兩年金融市場更加強調風控合規(guī),在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的大環(huán)境下,明星們如果不抱持著嚴肅的心態(tài)尊法守法地參與到金融市場,那么就難免會面臨踩雷的命運。
明星收入高并且收入來源多樣已經是幾年來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并且引發(fā)巨大的爭議。由于社會關注度過高,成為無論政策還是業(yè)內所針對的最為棘手的問題。明星拿著高價片酬本應該合理合法地履行一個納稅人的基本責任和義務,現(xiàn)實中卻往往以一個低于法律底線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納稅義務,或者是想逃避自己的法律責任,這是一種嚴重失衡和不匹配。
范冰冰
劉曉慶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明星天價片酬和行業(yè)偷稅漏稅風波,起源于5月底,崔永元通過微博連續(xù)發(fā)布多條圖文曝光“陰陽合同”黑幕,稱存在演員偷漏稅等情況,同時還公布了范冰冰的劇組勞務合同,暗示其涉嫌偷漏稅。
隨后范冰冰方面通過聲明斥責崔永元散布謠言,侵犯了范冰冰的合法權益。
隨著事件在大眾的聲討中不斷發(fā)酵升溫,引發(fā)了對明星片酬和行業(yè)偷稅漏稅問題更為激烈的討論以及政府等層面的高度關注。6月3日,國家稅務總局責成江蘇等地稅務機關調查核實有關影視從業(yè)人員“陰陽合同”中的涉稅問題。
6月27日,據(jù)新華社報道,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等聯(lián)合印發(fā)《通知》,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yè)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進依法納稅,促進影視業(yè)健康發(fā)展。
“陰陽合同”是指交易雙方簽訂金額不同的兩份合同,一份金額較小的“陽合同”用于向主管機關備案登記納稅;另一份金額較高的“陰合同”則實際約定雙方交易價格,彼此心照不宣,目的就是逃稅。
宋清輝表示,酬勞高的同時,明星應繳納的稅款也不是小數(shù)字。目前,個別明星演員片酬“奇高”,收入多,稅收也是較高的。
而明星之所以相對普遍地追求避稅,在楊兆全看來有兩點原因:一是在于現(xiàn)行個稅稅制過于簡陋不夠完善;二是當合理避稅減少的稅金不夠多時,逃稅就有了動機,在納稅額很高時,明星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會進行偷漏稅,但這屬于違法行為。
同時,除了稅收制度不健全給逃稅提供了一定機會,稅收征收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強、征收手段落后、監(jiān)管上存在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給高凈值人群避稅、逃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這也在一定意義上說明,明星逃稅的違法成本并不高。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存在合理避稅的方式下,即使逃稅將會付出嚴重后果,依然有很多明星會選擇逃稅。
鄭玥告訴《法人》記者,明星參演影視劇、綜藝節(jié)目、商業(yè)演出等取得的收入為勞務報酬,與普通職工取得的勞動報酬不同。勞務報酬的應納稅所得額為:單次勞務報酬不足4000元,收入減去800元;單次勞務報酬超過4000元,收入扣除20%之后的金額,再按三級累進稅率計算,最高為40%。
對于酬勞高的明星,稅款確實也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但是明星逃稅還是因為自身或整個行業(yè)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錯把應交稅款也當成了屬于自己的收入。工作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遵紀守法,對于不應歸屬于自己的收入不能有貪婪之心,明星也不能例外。
事實上,明星偷稅漏稅的事件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敏感的問題,而且明星因偷稅漏稅受到處罰、坐牢的早有先例。
1989年,年僅26歲的毛阿敏在黑龍江表演5天,賺了6萬元,卻偷稅漏稅近4萬元,經媒體報道后,導致全國公憤,被原單位關了3個月的“禁閉”。據(jù)悉,當時的罰款總額高達60多萬。而5年后,毛阿敏再次墮入稅案風云,依據(jù)新華社當時的通稿,毛阿敏因偷稅,須補繳的稅款為27萬。
當年娛樂圈的當家花旦劉曉慶,在自己公司北京曉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通過虛假申報等手段偷稅漏稅達1458.3萬元。因此在2000年北京市公安局依法對劉曉慶進行刑事拘留,經法院審判在鐵窗內待了422天,該事件曾轟動全國。
關于明星代言廣告,很多人都不陌生。在過去,我國《廣告法》對明星代言虛假廣告是有缺位的,正是這樣的法律空白,使得明星代言的商品欺騙消費者事件不斷發(fā)生,而明星做廣告所得收益與應承擔的責任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不對等。
例如,早期鄧婕為三鹿慧幼嬰幼兒奶粉做代言,廣告中鄧婕不停重復:“專業(yè)生產,品質保證,名牌產品,讓人放心,還實惠,三鹿慧幼嬰幼兒奶粉,我信賴!”誰知,正是這個讓鄧婕信賴的奶粉導致了多例嬰幼兒腎結石病例,引起全社會關注。鄧婕甚至一度被告上法庭,鄧婕則回應“不私了不道歉不退錢”。
2007年郭德綱代言的“藏秘排油”被央視“3.15”晚會曝光是偽劣產品。事發(fā)后,郭德綱被消費者告上法庭,之前聲稱“謹慎代言”的郭德綱并不避諱過失,坦言將做“遵紀守法”的民間藝人。
2009 年11月1日,中國廣告協(xié)會發(fā)出通報,著名演員侯耀華共代言了包括保健食品、藥品、醫(yī)療器械等10個虛假產品廣告。據(jù)介紹,這些產品未經行政許可部門批準,均使用演員做主持,使用專家、患者、消費者名義和形象做證明,且均含有其他違法內容。對此,侯耀華一口否認,他聲稱自己也是受害者,不可能因為代言藥品就去得這個病,同時,他還表示自己也打算維權。
明星日常簽訂演藝經紀合同、廣告代言和參加對外商業(yè)活動,會形成諸多法律關系,但由于缺乏風險防范意識,經常會遇到法律上的風險,因此明星遭遇侵權事件越來越多。從整個娛樂行業(yè)來看,大部分明星的法律風險意識是非常薄弱的。他們不會安排律師“提前入場”,往往在侵權行為發(fā)生后才選擇用法律的武器為自己維權。
2015年9月,《廣告法》迎來了新的篇章,在舊《廣告法》的基礎上,“新法”增加了名人代言制度,完善了虛假廣告的定義,使名人代言虛假廣告被法律所規(guī)制,讓明星承擔更多的法律責任。
趙衛(wèi)東表示,在公眾固有的認知下,明星的一言一行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深刻、覆蓋面廣,那么對他們就應該有特殊的監(jiān)管。明星拿了高額的代言費,理應是代言產品的“利益共同體”,為產品負責,這也是權利與義務對等的一種寫照。
相對于法律責任,明星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從自身做起,在廣告代言領域保持起碼的個人誠信、職業(yè)操守及行業(yè)自律。一旦被證實是虛假廣告,就必須承擔因此而引起的社會責任,完全有責任向消費者做出道歉。
鄭玥也強調,明星作為公眾人物享受了公眾的愛戴,就要更加珍惜這個光環(huán),謹言慎行,德為先。
“李嘉誠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律師的意見,我不敢在合同上簽字;離開了律師,我什么也做不了!律師應當成為明星的標配,這是法治社會的必然結果?!壁w衛(wèi)東說,律師在各類民事或商事行為中,能夠發(fā)揮識別風險、預防風險、規(guī)避風險、降低風險的功能,最終讓明星們有效地管控風險。
在執(zhí)業(yè)過程中,很多律師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很多成功人士相信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會,不會考慮聘請律師指導或規(guī)范自己的法律行為,等到出現(xiàn)法律糾紛的時候,才想起了律師。
此外,律師們還有個較為一致的觀察:如果聘請律師前期介入,很多法律糾紛根本不會出現(xiàn)。這一點,同樣適用于明星們。聘請律師,不是支出,而是資產的增值,這一觀點,應該早日得到明星們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