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艷(特約撰稿)
如何入場,打開局面,考驗著“第一書記”的能力發(fā)揮;從全局考慮,“下村更駐村”,才能真正為扶貧做貢獻
大棚葡萄獲豐收
“老李啊,你找時間趕緊給葡萄上架,不然到后期可能會影響長勢……”烈日炎炎,甘泉縣道鎮(zhèn)鎮(zhèn)蒲家溝村“第一書記”賀杰剛剛吃過午飯,沒顧上休息,就趕緊到村民家走訪??吹嚼盍⒓业拇笈锲咸岩呀涢L出一大截,賀杰馬上提醒道。
42歲的高喜宏與老母親相依為命,一直靠種植三畝玉米為生,每年只有兩三千元的收入。今年,村里蓋起拱棚,高喜宏也種了三棚西紅柿和辣椒?!百R書記是真的把我們的事兒放在了心上。我的大棚至少能掙2萬元,收入翻好幾倍呢!”高喜宏說,除了種植大棚,加上他在村里公益性崗位打掃衛(wèi)生的收入,家里的生活寬裕多了。
只有住在村上,才能了解村情民意、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真正融入群眾、贏得人心。2015年6月,延安市委選派機關優(yōu)秀干部到村任“第一書記”,與基層干部群眾一道奮力脫貧。
一頭齊肩短發(fā),一副黑框眼鏡,一身休閑衣服……荊曉云初到延長縣交口鎮(zhèn)南河村擔任“第一書記”時,村民眼里心里滿是疑慮,“就這個女娃娃,能干個啥?”
面對質疑,荊曉云沒有解釋,只拿行動說話。
到村上后,她逐一走訪了村里的222戶村民。了解到南河村飲水、生產道路等基礎設施薄弱,村民經常被蘋果運輸、出行及吃水用電等問題困擾。
荊曉云立即給自己定下第一個目標——硬化通村道路。路修好了,村民吃水用電難的問題還壓在荊曉云心上。為此,她協(xié)調水利部門打了134眼飲水井,協(xié)調交口供電所為沒有通上電的農戶栽電桿、接電線,并對全村住房進行排查,完成12戶移民搬遷,44戶避災搬遷,16戶危房改造,確保村民住得安心。
她的做法,震驚了村民:“小荊是來干實事的,我們這下算是吃了‘定心丸’了?!?/p>
吳起縣廟溝鎮(zhèn)大岔村是一個山嶺村,條件相對落后,村里有519戶1680人,其中貧困戶就有77戶207人。馮正利剛到大岔村擔任“第一書記”時,有的村民戲謔地說:“你一個大學生不在城里好好待著,來我們這個小山村干啥?”馮正利聽了自然不好受,但這也讓他明白,如果不做出點事來,是無法贏得村民認可的。
經過走訪調研,馮正利發(fā)現,村上沒有像樣的集體產業(yè),村民們除了種蘋果也沒有其他致富門路。他和村“兩委”干部、幫扶工作隊結合大岔村的實際情況,最終確定長期發(fā)展蘋果、藥材種植,短期發(fā)展養(yǎng)殖、特色種植的思路。
在發(fā)動村民種植蘋果、藥材時,有很多村民反映:“耕地種了蘋果、藥材,沒有余地種糧食了怎么辦?”為此,馮正利耐心解釋說:“我們現在用種糧食的土地種蘋果樹、種藥材,三年后我們的蘋果、藥材收入就是現在種糧食收入的好幾倍,一年收入能頂種糧食幾年的收入。”通過及時溝通、講解政策,群眾的疑慮被徹底消除。
貧困戶李俊文說:“在馮書記的幫助下,我種了12畝蘋果樹,三年后就能掛果,還種了10畝雜糧,去年我家收入2萬多元,今年肯定超過去年。他是個能干實事的好后生?!?/p>
“這娃娃比我能力強,雖然年輕,但絕對靠得上?!痹谘哟h文安驛鎮(zhèn)呂家河村,提起“第一書記”郝雪琴,當了28年村支書的呂增容豎起了大拇指。
2015年7月,郝雪琴來到呂家河村擔任“第一書記”。她了解到,呂家河村有1200畝核桃,許多農戶家里又都有養(yǎng)?;A,并且村上植被好,坡地平緩,溝道耕地較多,生態(tài)基礎優(yōu)良。郝雪琴和村“兩委會”及幫扶團隊研究決定,按照“山上核桃、溝道養(yǎng)殖”的總體產業(yè)布局,鼓勵村民大力發(fā)展核桃產業(yè)和養(yǎng)牛業(yè)。
“以前是有核桃沒人管,現在是搶著種核桃?!苯衲?,考慮到村民發(fā)展意愿和村情實際,郝雪琴積極爭取項目,在呂家河村新發(fā)展核桃1000畝。目前,全村掛果面積800畝,占農戶收入的30%。同時,以“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新建可容納260頭牛的養(yǎng)殖小區(qū),村民可以到養(yǎng)殖小區(qū)打工,也可入股成為股東分紅。
20世紀90年代,寶塔區(qū)李渠鎮(zhèn)沙家圪嶗村栽植了一批果樹,由于果樹老化,疏于管理,造成品質衰退。2017年9月,在“第一書記”張明洋的極力推動下,該村決定新栽植500畝果樹??粗豢每猛Π蔚墓麡涿纾瑥埫餮蟾吲d地說:“這些‘短枝富士’是我們引進的新品種,三年后就可以掛果了,到時候光果樹一項就可以為村民增加一筆不小的收入。”
“為了發(fā)展果園,明洋忙前跑后操碎了心?!?2歲的汪占財是個倔老頭,當初規(guī)劃果園的時候,他堅決反對。他說:“我家原來種了不少杏樹,每到杏子成熟的時候,由于道路不暢,全靠人往回擔,累死累活也賣不了幾個錢。如今又要栽植果樹,等果子成熟后,我老漢咋往回背呀!”為了說服汪占財,張明洋往他家跑了三次。汪占財感慨地說:“人家娃跑前跑后,是為了讓我過上好日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張明洋不僅點子多、能吃苦,而且很有魄力,工作效率高。”沙家圪嶗村黨支部書記馬宏軍感慨地說。2017年以來,張明洋爭取各類資金共計960萬元,先后實施了村級陣地建設、村中心廣場、萬頭養(yǎng)豬場、人居環(huán)境改善等多個項目。一年多的時間,沙家圪嶗村就從過去的后進村一躍成為全區(qū)的“紅旗村”。
“剛上班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五險一金都交了,工作比較穩(wěn)定。馬書記幫我解決了家里的一件大難事,真的太感謝他了。”說起兒子工作的事,石候海還顯得很激動。
石候海是子長縣瓦窯堡街道張家莊村的貧困戶,家里兩個孩子上大學,收入主要以種植蘑菇為主,生活很是拮據。2016年,大兒子石玉從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石油化工專業(yè)畢業(yè),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2017年8月,陜建集團公開招聘,在馬永濤的多方協(xié)調和集團領導的認真考慮下,石玉被陜西建工集團破格錄用。
自選派到張家莊村擔任“第一書記”起,馬永濤就與這個小村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兩年來,馬永濤每個月駐村時間都在20天以上,先后對村里的水、電、路、村委會辦公室等基礎設施進行維修和改善,引導村民發(fā)展黑枸杞、藜麥、雜糧等致富產業(yè)。如今,張家莊村村民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貧困群眾的脫貧路也越走越寬。
2017年,對黃龍縣石堡鎮(zhèn)泄湖村貧困戶劉洪花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年她順利摘去了“貧困帽”,口中反復感謝念叨著“小郭書記”。
劉洪花念叨的“小郭書記”,就是2015年7月選派至黃龍縣石堡鎮(zhèn)泄湖村任“第一書記”的郭凱。
去年,劉洪花的丈夫患重病住院,看病需要30萬元。郭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積極協(xié)調派出單位、組織本村黨員為劉洪花捐款1萬余元,借助網絡眾籌平臺籌集善款10萬余元,在后續(xù)醫(yī)療報銷中,他又主動跑前跑后幫助劉洪花報銷醫(yī)藥費,這才讓劉洪花度過了難關。
“姨,您身體不方便,重活干不了,咱們辦個垂釣園吧?這里距離縣城近,大家都幫你宣傳,周末來的人肯定不會少,你看咋樣?”周密思考后,郭凱決定通過發(fā)展垂釣來幫助劉洪花實現脫貧致富。隨后,郭凱聯(lián)系了劉洪花的幫扶人,在幫扶單位和村支部的通力協(xié)作下,垂釣園正式營業(yè)了?!爸苣﹣砦覀兇迳厢烎~呀!”成了郭凱的口頭禪。如今,垂釣園年平均收入1.5萬元。
走村串戶解民情,圍爐夜話聽民聲,晝夜伏案謀發(fā)展……在扶貧一線,1784名“第一書記”行走在延安的山川溝壑間,說農家話,干農家活,當群眾貼心人,奔波的身影和踏實的足跡,給貧困的老百姓帶來富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