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東 羅 英曾紹貴 朱幫彤 邱胤暉
(三明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福建沙縣 365509)
福建省朝天椒的種植主要分布在閩西北及閩東山區(qū),如三明市寧化、大田、尤溪縣,龍巖市長汀、上杭、武平縣,南平市建甌、政和縣及寧德市福鼎、古田等縣(市),全省年種植朝天椒面積達0.67萬hm2(10萬畝)以上,年產鮮椒10萬~15萬t,加工干椒2萬t以上,產品大量銷往武漢、重慶、成都、湖南、貴陽及省內各地,朝天椒的生產與加工產業(yè)已經成為福建部分農村地區(qū)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福建省朝天椒生產用種主要是地方品種福建辣椒王,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引進,因最先于福建試種成功而得名,具有果頂尖、果皮油分含量高、辣度高、香味濃郁等特點,成為福建省特色朝天椒品種。但該品種自引進以來,椒農只重視生產銷售,對福建辣椒王品種的種性研究不夠,且缺乏相關的選種知識,忽視了種子提純工作,導致福建辣椒王的種性發(fā)生退化,純度和產量降低,株型變松散,果實大小不一,果尖變鈍,色澤變淺,辣味變淡,抗性嚴重降低,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為此,三明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針對生產上的迫切需求,依據高產、優(yōu)質、抗病的育種目標,經過多年努力,育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朝天椒新品種明椒9號。
母本m135-1-2-3-2是從福建南平引進的地方品種(編號m135)改良而成的朝天椒自交系,2008~2011年經過連續(xù)5代自交,單株選育,2012年春季性狀穩(wěn)定,其始花節(jié)位為第9~11節(jié),果長6~7 cm,果肩寬2.5~3.0 cm,果肉厚0.25 cm左右,單果質量12 g左右,果皮光滑,表皮油分含量高,結果能力強,辣度高,抗病毒病,抗逆性強。父本自交系f269-1-4-2-3是從福建沙縣引進的地方品種(編號f269),2008~2011年經過連續(xù)5代自交選擇,單株選育,2012年春季性狀穩(wěn)定,其始花節(jié)位為第7~9節(jié),果長4~5 cm,果肩寬1.5 cm左右,果肉厚0.15 cm左右,單果質量4~5 g,辣味極強,青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果頂尖、果皮油分含量高、香味濃郁,商品性佳,抗病毒病,抗逆性強。2012年秋季配制雜交組合,2013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4~2015年進行多點區(qū)域試驗,2016~2017年進行生產試驗。2018年4月通過農業(yè)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DP辣椒〔2018〕350244,同時定名為明椒9號。目前已在福建、安徽、貴州和河南等地累計示范推廣500 hm2以上。
2.1.1 品種比較試驗 2013年分別在本院蔬菜試驗基地、沙縣西霞村、寧化曹坊鎮(zhèn)進行春秋兩季品種比較試驗。春季試驗1月上旬播種,3月下旬定植,7月中旬采收;秋季試驗8月下旬播種,9月下旬定植,12月中旬采收;試驗均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3次重復,單行種植,株距40 cm,小區(qū)面積13.34 m2,以當地主栽朝天椒品種福建辣椒王為對照。試驗結果表明(表1):明椒9號春季栽培平均產量為2 457.2 kg·(667 m2)-1,比對照增產40.5%;秋季栽培平均產量為2 315.1 kg·(667 m2)-1,比對照增產42.0%。
2.1.2 區(qū)域試驗 2014~2015年在三明市沙縣、寧化縣、大田縣及南平市政和縣、建甌縣等地進行區(qū)域試驗。春季栽培1月上旬播種,3月下旬定植,7月中旬采收;秋季栽培8月下旬播種,9月下旬定植,12月中下旬采收;試驗均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單行種植,株距40 cm,小區(qū)面積48 m2,以福建辣椒王為對照。結果表明(表2):春季栽培,明椒9號平均產量2 417.5 kg·(667 m2)-1,比對照福建辣椒王增產41.3%;秋季栽培平均產量2 248.5 kg·(667 m2)-1,比對照增產 44.6%。
2.1.3 生產示范 2016~2017年分別在三明市沙縣、寧化縣、大田縣、尤溪縣及南平市政和縣、建甌縣、順昌縣等地進行生產示范,各試驗點面積1 205~3 440 m2,以福建辣椒王為對照,管理同大田生產。試驗結果表明:明椒9號平均產量3 316.7 kg·(667 m2)-1,比對照增產 45.5%。
2016年經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中心化驗室(福州)檢測(表3),明椒9號還原糖含量為4.2 g·kg-1,水分64.8%,VC 1 779 mg·kg-1;2016年經湖南省食品檢測分析中心(長沙)檢測(表3),明椒9號辣椒素含量為3.785 g·kg-1,斯科維爾指數為58 555,辣度390度(夏延斌 等,2008)。
2014~2016年經三明市農業(yè)局植保植檢站田間抗病性鑒定,明椒9號炭疽病和病毒病的病株率分別為3.2%、2.5%,對照福建辣椒王炭疽病和病毒病的病株率分別為9.3%、6.2%。明椒9號田間對炭疽病和病毒病的抗性強于對照福建辣椒王。
表1 明椒9號品種比較試驗產量結果
表2 明椒9號區(qū)域試驗產量結果
表3 明椒9號品質檢測結果
明椒9號為中早熟朝天椒一代雜種,生長勢中等,始花節(jié)位第7~9節(jié),春季栽培從定植到始收老熟紅色果85~90 d(天),株高60~80 cm,開展度60 cm左右;果長6~8 cm,果肩寬2.0 cm左右,果肉厚0.15 cm左右,單果質量7~10 g;果實短羊角形,果尖向上,青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果頂尖、辣味強、香味濃郁,商品性佳,每667 m2產量2 300 kg左右;田間對炭疽病和病毒病的抗性強于對照福建辣椒王;適宜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露地種植。
福建閩西北地區(qū)春季露地栽培在12月上、中旬至翌年1月上、中旬播種為宜,其他地區(qū)可視當地氣候條件適時調整播期??筛鶕鞯貙嶋H情況采取不同的栽培模式,采用單行種植,畦帶溝寬0.8 m,畦面寬0.6 m,畦高0.3~0.4 m,定植于畦中央,株距40~45 cm,一般每667 m2定植1 500~1 800株;采用雙行種植,畦帶溝寬1.4 m,畦面寬1.0 m,行距50~60 cm,株距30~40 cm,一般每667 m2定植3 000株左右。定植前深翻土壤,施入充足的基肥,澆透定植水,促根控棵;門椒坐果后及時摘除,以減少養(yǎng)分消耗,對椒開始膨大后及時補充肥水,并摘除門椒以下側枝,盛果期要及時加大補充肥水;主要防治病害有炭疽病、病毒病和疫病等,蟲害有蚜蟲、薊馬、煙青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