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晉
(山西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水泥土防滲墻,是使用深層攪拌機械,將地基深處的土體與注入的水泥漿強制攪拌,形成一定厚度的水泥體,使地基滿足一定強度和截滲性能。利用土顆粒表面以及顆粒間水泥水化反應生成物,來填充土、封閉顆粒間的孔隙,達到防滲的目的。
汾河太原段綜合治理三期工程(水利工程部分)1號蓄水池工程,施工七標水泥土防滲墻,北起祥云橋下游500 m,南到小店橋下游2.0 km。東岸軸線長度約6.988 km,西岸軸線長度約6.335 km,最大孔深24.0 m,合同工程量169 151.00 m2。工程區(qū)地處太原—晉中斷陷盆地北端,地貌單元屬汾河洪沖積平原區(qū)。目前地表處于相對穩(wěn)定期,區(qū)域穩(wěn)定性尚好。
根據(jù)設計要求,防滲墻主要指標:有效墻厚度不小于20 cm;滲透系數(shù)K≤A×10-6cm/s(1<A<10);水泥攪拌樁抗壓強度要求不小于0.5 MPa。
為滿足設計要求,前期進行了室內原材料檢測及配合比設計,以確定水泥摻合量?,F(xiàn)場試驗驗證了所選用的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針對本工程地質條件的可行性,驗證了施工技術參數(shù)的可靠性。主要施工參數(shù):水泥摻入比、水泥漿的水灰比;攪噴次數(shù);下沉速度、提升速度與水泥漿液注漿量的關系。
水泥:一定比例的水泥和土均勻攪拌后,在土中水的作用下,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新化合物的產生改變了土體原有結構,使之成為較高強度、低滲透性、整體性和水穩(wěn)性好的水泥固化材料,試驗所選用的P.O.42.5水泥理化性能檢測結果符合《普通硅酸鹽水泥》(GB 175-2007)的標準要求,其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水泥理化性能試驗結果表
土樣:依據(jù)《土工試驗規(guī)程》(SL 237-1999)要求,粒徑小于5 mm的土,用比重瓶法進行土樣比重試驗,經試驗所取土樣比重為2.68。顆粒分析試驗是測定干土中各種粒組所占土總質量的百分數(shù),以明了顆粒大小分布情況,以供土的分類、判斷土的工程性質及選料之用,采用篩析法(適用于粒徑大于0.075 mm土樣)和密度計法(適用于粒徑小于0.075 mm土樣)聯(lián)合測定該土樣顆粒大小,其顆分曲線見圖1。
經試驗得出該土樣砂粒(2.0 mm≥d>0.075 mm)占84.7%,粉粒(0.075 mm≥d>0.005 mm)占13.9%,粘粒(d≤0.005mm)占1.4%,d為粒徑,該土樣砂粒占比大。
參考山西省前期類似工程,以水泥摻量分別為10%、12%、15%進行水泥土配合比試驗,根據(jù)試驗結果確定水泥摻量。要求其抗壓強度大于0.5 MPa,配合
圖1 土樣顆分曲線
比用料單見表2。
表2 配合比用料單
按照設計配合比成型試件(外觀尺寸150 mm×150 mm×150 mm,每組三塊取平均值),在齡期為7 d和28 d時進行了立方體抗壓強度試驗,利用變水頭法測定滲透系數(shù),其結果見表3。
表3 強度及滲透系數(shù)結果表
從試驗結果看,三種摻量下強度及滲透系數(shù)均可滿足要求,考慮到本工程地連墻的主要功能是防滲,且地質主要成份為粉砂層,在施工中采用15%水泥摻量。
根據(jù)國內深層攪拌機械能力狀況,并結合本工程地質條件和攪拌樁設計指標,擬選用三頭深層攪拌樁機施工。試驗設備主要技術參數(shù)見表4。
擬采用三軸樁機,二攪二噴的施工工藝,施工流程:施工準備,測量放線,安裝深層攪拌機,搬遷、就位,建造水泥漿制漿站,水泥漿拌制,輸送水泥漿,下沉噴漿(進行一噴一攪,邊噴漿邊切土攪動拌合,按設計確定的提升速度進行提升,同時控制注漿量),二噴二攪,停止送漿,質量檢查,關閉攪拌機,下一個攪拌樁(分序加密法),質量跟蹤檢驗。
表4 SJB-III深層攪拌機械技術參數(shù)表
試驗段按三幅試驗樁聯(lián)體形式布置,試驗樁布置見圖2。
圖2 試驗樁布置方式示意圖(單位:cm)
3.4.1 水泥摻入比選擇
經前期試驗得知,水泥摻入比分別為10%、12%和15%,三種配合比均滿足設計的防滲指標,保守采用15%水泥摻量。
3.4.2 水泥漿液的水灰比選擇
水灰比設計為1∶1的漿液,施工質量滿足設計要求。
3.4.3 攪拌次數(shù)的選擇
選用了三軸設備,采用二攪二噴的施工工藝。
3.4.4 下沉、提升速度的參數(shù)選擇
下沉速度和提升速度,根據(jù)設備的出軸轉速與漿液注入量控制。攪拌葉寬度為5.5 cm,提升或下沉搭接厚度按0.5 cm計算,攪拌葉的單轉攪拌厚度為5 cm,理論上每分鐘的提升或下沉速度可以達到215 cm,設備的提升或下沉能力每分鐘為1.5 m,可以滿足均勻攪拌目的。為保證施工質量,本工程采用提升和下沉速度分別為1.0 m和1.2 m。
3.4.5 注入漿量的參數(shù)選擇
計算公式:單位干灰量=土體干密度×成墻面積×水泥摻入比
根據(jù)上式,計算單位延米需要注入地連墻的最小水泥使用量,再按1∶1的水灰比,計算出需要的水泥漿液最小總用量。下沉攪拌時注入量為總注入量的60%控制,提升攪拌按40%控制,分別計算出下沉、提升時每分鐘的漿液最小控制注入量。
經過計算水泥摻入比為15%時的控制參數(shù)為:每延米攪拌樁最小總用漿量為106.9 L;下沉每分鐘用漿量應大于或等于64.1 L;提升每分鐘用漿量應大于或等于42.8 L。
第一,施工場地要求平整,施工所測放的軸線經復核后,妥善保護,樁位布置與設計圖誤差不大于2cm。施工前必須做好施工機具準備工作,進行機械組裝和試運轉,注意起吊設備的平整度和導向架對地面的垂直度。攪拌軸的垂直度主要依靠樁機塔架的垂直度來控制,因此在開鉆和鉆進過程中,可以在塔架一定高度掛鉛錘的辦法量測塔架的垂直度。
第二,對搭接樁體,其搭接時間不超過12 h。否則,搭接長度不小于1.0 m。供漿、供水必須連續(xù)。一旦中斷,將攪拌軸下沉至停供點以下0.5 m,待恢復供漿后再邊攪拌邊提升。當噴漿口提升到達設計樁頂時,停止提升,攪拌5~10 s,以保證樁頭均勻密實。攪拌機噴漿提升的速度必須符合施工工藝的要求,如實記錄攪拌機下沉和提升的時間和長度。深度記錄誤差不得大于50 mm,時間記錄誤差不得大于5 s。在攪拌壓漿作業(yè)過程中,及時準確填寫施工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