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琳琳,張?zhí)祢?/p>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紡織品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熟客”:日常衣物、家紡屢見不鮮;火車臥具、酒店床榻、洗浴器具等公共場合用品也常有接觸;甚至醫(yī)院、疾病檢疫中心、微生物研究所等特殊場所也有必備的專用織物。紡織品尤其是公共紡織品在多種情況下都會與人體產(chǎn)生密切接觸,如果沒有規(guī)范的消毒機制,極易引起交叉感染而傳播疾病[1]。因此,對紡織品進行規(guī)范有效的消毒十分必要。本文分析總結(jié)了在一定范圍內(nèi)適用于紡織品的幾種常見消毒方式。
在《消毒技術(shù)規(guī)范》[2]中對消毒這一名詞的定義為: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達到無害化的處理。
目前較為成熟的消毒方法分為物理消毒法和化學消毒法。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有自然凈化、機械力清除、熱力消毒(干熱滅菌和濕熱滅菌)、輻射消毒、超聲波消毒和微波消毒[3];化學消毒法有水溶液浸泡、噴灑或擦拭以及氣體熏蒸[4]。
消毒方法固然繁多,但由于紡織品自身的結(jié)構(gòu)性能特點,并非所有的消毒方式均適用。針對紡織品的常見消毒方法包括較傳統(tǒng)的方式,如干熱滅菌、洗滌、壓力蒸汽滅菌等,以及近年來應用較多的有紫外線消毒、臭氧消毒、環(huán)氧乙烷氣體滅菌等,生物消毒法近年來也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
洗滌是通過物理加化學方法把織物上附著的有機物、無機物以及微生物盡量降到相對安全的水平?!夺t(yī)院醫(y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術(shù)規(guī)范》[5]將其定義為利用洗滌設備和洗滌劑(粉),在水或有機溶劑中對使用后醫(yī)用織物進行清洗的過程。雖然《消毒技術(shù)規(guī)范》中將該種方式定義為去污,但在使用恰當工藝并選用合適的洗滌劑后,可以達到一定的消毒效果。
洗滌主要分為預洗、主洗、漂洗、中和及后續(xù)烘干整理幾部分,常見的是全自動或半自動洗衣機,有條件則可采用標準洗衣機來更精確的控制洗滌過程。
消毒一般性織物時預洗水溫一般不超過40 ℃,處于高水位狀態(tài),洗滌時間為3min~5min。主洗分為熱洗滌和冷洗滌兩種方式。 熱洗滌溫度在70℃~90℃(溫度達75 ℃,洗滌時間>30 min;提高到80 ℃時,時間要>10 min)、低水位處理,適用于耐熱耐濕性好的織物;部分不耐熱耐濕的織物如毛織品等可采用冷洗滌:中溫(40℃~60℃)、低水位。對于特別不耐熱的某些織物,也可以把冷洗滌的溫度控制在更低的范圍(22℃~50℃),但織物需在25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劑中浸泡20 min,才能達到較好的消毒效果[6]。漂洗采用低水位方式,處理溫度在65℃~70 ℃之間,漂洗次數(shù)≥3 次,每次時間≥3 min,且兩次漂洗間隔需進行一次脫水處理??椢镏泻蛣┰谙礈爝^程中起養(yǎng)護作用,對織物進行中和處理十分必要,可在中、低水位,45℃~55℃的條件下對最后一次漂洗的水進行中和(中和后水中pH值應在5.8~6.5)5 min左右??椢锵礈焱瓿珊筮€需進行后續(xù)烘干熨燙處理,一般烘干溫度不低于60 ℃才能起到理想的烘干效果。[3,5-7]。
織物在洗滌過程中受到的機械攪拌等物理作用,以及與洗滌劑之間發(fā)生的化學變化,都有可能使織物的結(jié)構(gòu)、性能會受到較大影響。因此某些織物,如毛織品、氨綸織物,并不適合采用洗滌消毒的方式。如何科學安全有效地處理洗滌廢液以及解決該過程需要的技術(shù)、監(jiān)測、財政問題也是洗滌消毒法的壁壘。
滅菌是指殺滅或清除傳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處理[2]。較于消毒而言,滅菌對織物的作用效果更強。干熱法可以通過較高熱力達到滅菌水平,因此可以稱之為干熱滅菌。
干熱滅菌適用于耐高溫、不耐濕熱以及蒸汽或氣體不易穿透物品的滅菌,具體操作包括燒灼和干烤。適用于紡織品的干烤法通常采用機械對流型烤箱,滅菌條件一般為:160 ℃下滅菌2 h ;若溫度增加到170 ℃,處理時間可縮短為1 h;當溫度提高到180 ℃,時間則可進一步減少到30 min[2]。
一般80 ℃ 以上的溫度,對殺滅微生物的效果即已較為顯著[4]。但一般的絲、毛、錦綸等織物,其耐受溫度較低,尤其毛類織物在高溫下會變性,導致性能惡化。因此,干熱滅菌僅適用棉、麻、滌等類織物。
壓力蒸汽法同樣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達到滅菌要求,通常被定義為壓力蒸汽滅菌。該法適用于耐高溫、耐高濕類織物。根據(jù)排放冷空氣的方式和程度不同,滅菌器可分為下排氣式壓力蒸汽滅菌器(手提式、臥式、立式)和預真空壓力蒸汽滅菌器(預真空、脈動真空)、快速壓力蒸汽滅菌器(下排氣、預真空、正壓排氣)三大類[2]。各類滅菌器滅菌的具體參數(shù)如表1。
表1 壓力蒸汽滅菌條件表
快速滅菌法一般要求滅菌物品裸露,壓強為205.8 kPa(2.1 kg/cm2),溫度132 ℃,滅菌僅需3min?;谠摲缇芷谝话悴话ǜ稍镫A段,紡織品經(jīng)處理后處于濕潤狀態(tài)[2],無法立即使用,后續(xù)干燥過程可能形成新的污染,最好將其放在無菌室內(nèi)晾干保存。
壓力蒸汽滅菌消毒的特點是高溫環(huán)境、濕度大,所以并非適用于一切織物。例如純棉具有較好的吸濕排濕性且耐熱性好,錦綸雖耐濕性很好但耐熱性較差,純毛織物不耐濕也不耐熱性。因此,要根據(jù)各類織物自身的性能特點來確定是否可以采用該法,通常來說棉、麻、滌綸等耐高溫耐高濕的紡織品可以采用。
紫外線消毒具有安全、操作方便、經(jīng)濟、無有害物質(zhì)殘留、對物品損害較少的優(yōu)點,能在幾秒內(nèi)殺滅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芽孢、分枝桿菌、病毒、真菌、立克次體和支原體等[2]。
但紫外線易傷害人體皮膚及眼睛,需要做好人員防護措施。另外紫外線輻照能量低,穿透力弱,僅能殺滅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消毒時必須使需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線下[2]。
紫外線波長有一定范圍,如表2。并非任意紫外線均可用于織物消毒,正確選擇合適消毒波段直接關(guān)系到消毒效果好壞。消毒常用的紫外線波長為253.7nm。
表2 紫外線波長范圍表
影響紫外線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溫度、濕度、照射時間、輻照強度、照射距離、照射方式、消毒環(huán)境及消毒對象等等,合理選擇消毒條件是紫外線消毒是否成功的關(guān)鍵。
對紫外線消毒效果影響因素的研究已持續(xù)多年,早期有研究[8]采用30 W高強度低臭氧紫外線燈(強度為100 μW.s/cm2)對空氣進行消毒,得出的最佳消毒條件為:溫度25 ℃、濕度50%、水平照射60 min,并且得出溫度對紫外線消毒效果影響最大;相同條件紫外線殺滅白色葡萄球菌效果最好,大腸桿菌次之,枯草桿菌最差的結(jié)論。
《消毒技術(shù)規(guī)范》中指出紫外線消毒溫度范圍是20℃~40℃,溫度過高過低均會影響消毒效果。因此,通常室溫下操作即可。消毒時的相對濕度不宜過高,若超過60%,應適當延長照射時間。照射劑量為輻照強度和照射時間的乘積,是影響紫外線消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各類微生物需要的照射劑量不盡相同,見表3。
表3 不同種類微生物消毒所需紫外線照射劑量
值得注意的是紫外線燈使用過程中其輻照強度會逐漸降低,應定期測定消毒紫外線的強度,一旦降到要求強度以下要及時更換。
一些文章中[9-15]還提到了環(huán)境因素、有機物等對紫外線消毒效果的影響。若消毒環(huán)境濕度大,顆粒物、塵埃等氣溶膠多則易阻斷紫外線照射路徑,影響輻照強度,減弱其穿透力,降低有效殺菌率,故應保持消毒環(huán)境及紫外線燈表面干燥、清潔。另外微生物自身特質(zhì)也會影響消毒質(zhì)量。由于白天細菌體內(nèi)“光復合酶”易產(chǎn)生生物效應使其回復生物狀態(tài)以及人員流動、環(huán)境塵埃夜間較白天少,個別特殊場所如醫(yī)院等衛(wèi)生部門可選擇夜間進行消毒。
目前,有關(guān)紫外線消毒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空氣、污水等的消毒處理,但對紡織品消毒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面對紡織品這類具有粗糙表面的消毒對象時,要適當延長照射時間,且織物兩面都應受到均勻照射。具體操作時可采用H型低臭氧高強度紫外線燈照射,將織物垂直懸掛于兩排數(shù)量相同均勻分布的紫外線燈管之間,為保證其受到充分照射,織物應單層懸掛。同時需要考慮的是,經(jīng)多次測試可知單根紫外線燈管的中部位置輻照強度最大,均勻分布一排燈管的中間區(qū)域強度最高,故單件織物可放置于紫外消毒系統(tǒng)中心位置,處于非中心位置的織物要注意適當延長照射時間。
紫外線法消毒紡織品的工藝目前尚不完善,還存在效率、質(zhì)量、能耗等問題,如何高效利用及是否可實現(xiàn)工業(yè)化仍待更深一步摸索探討。
臭氧(O3)作為廣譜殺菌劑,可殺滅各類微生物(細菌繁殖體、芽胞、病毒、真菌肉毒桿菌毒素等)[2]。臭氧去除異味(如霉、腥、臭等)的性能很好,對不能直接洗滌的織物如毛制品的消毒有極大優(yōu)越性;對長期處理的織物(除印染織物)有明顯的增白還原效果;較于某些氣體熏蒸和紫外線僅能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局限性,臭氧穿透力強,消毒徹底,操作簡便,安全可靠[16]。難能可貴的是若保證消毒后給予充分的循環(huán)時間,臭氧常溫常壓下可自行分解為氧氣,不會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種綠色消毒方式。
然而臭氧自身是有毒氣體,吸入過量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國家規(guī)定大氣中允許濃度為0.2mg/m3)。另外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易降低織物強度等性能,并且會使織物漂白褪色[2]。
考慮到臭氧水消毒的后續(xù)處理問題,宜利用臭氧氣體對紡織品進行消毒。氣體濃度、溫度、時間、相對濕度、有機物是影響臭氧氣體消毒效果的幾個主要因素。
通常情況下要達到滿意的物體表面消毒效果,臭氧濃度至少要達到60mg/m3,相對濕度需≥70%,處理時間在60min~120min左右[2]。
也有文獻中提出了略為不同的消毒工藝要求:臭氧濃度略低,在10ppm~20ppm(相當于21.4mg/m3~42.8mg/m3)之間,臭氧產(chǎn)量為25mg/h~50mg/h,相對濕度要求較高在90%左右[17],說明濕度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臭氧濃度的降低。
其他一些研究中[18-20]也提出臭氧濃度、環(huán)境溫度、消毒時間不變時,適度增大相對濕度可提高消毒質(zhì)量的觀點。例如在臭氧濃度(150mg/m3)、溫度(室溫25℃)、消毒時間(2h)一定的條件下,將相對濕度從40%提高到70%,臭氧殺菌率從平均89.6%提高到將近100%。其可能的生物原因在于濕度的升高使細胞自身發(fā)生生物變化或其在表面聚集水分,從而增強了微生物對臭氧的敏感度。因此,可在處理前向消毒環(huán)境中亟待消毒織物上適當撒少量水或在消毒環(huán)境內(nèi)放置加濕器,以適當提高濕度,從而保證消毒效果。
大多數(shù)臭氧消毒實驗均選擇在室溫條件下進行,這是因為隨溫度升高,O3分解速率加快,O3產(chǎn)生量降低,影響消毒效果。另外,若紡織品表面附著有機物,其會消耗部分臭氧,同時形成微生物的“保護傘”,使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采用臭氧氣體消毒法處理紡織品時,為使織物得到均勻充分的消毒,可將織物垂直懸掛(有晾桿或衣架)或平鋪(有透氣隔層)在臭氧消毒器中,具體放置形式因消毒器構(gòu)造而定。同時應注意操作規(guī)范,密封使用,做好防護措施且不要在臭氧濃度過量的房間內(nèi)滯留過久。消毒完成后要等臭氧完全分解(大約30 min)再徹底打開儀器,以免污染環(huán)境并對人體造成傷害。另外,目前尚缺乏臭氧消毒法對織物的外觀、服用性能等方面影響的研究報告。因此,臭氧氣體消毒在紡織品領(lǐng)域的應用潛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環(huán)氧乙烷(EO)氣體對微生物的殺滅能力很強,同樣可達到滅菌水平,故習慣稱其為環(huán)氧乙烷氣體滅菌。這種方法廣譜高效、易擴散、易穿透、殺菌力強、作用溫度低、對滅菌對象無腐蝕性、損害小,滅菌效果可靠、有效期長,可用于不耐高溫與高濕的紡織品消毒,目前依舊是低溫滅菌技術(shù)中尤其是針對醫(yī)院布草應用最廣的。
美中不足的是環(huán)氧乙烷有一定毒性,易燃、易爆、易殘留(滅菌物中殘留EO的濃度應<15.2mg/m3;消毒環(huán)境中殘留EO的濃度應<1.82mg/m3)[2,21]。滅菌前需要抽真空(小中型儀器達53.3 kPa以上)、預濕(相對濕度≥50%、時間≥2 h),但須注意滅菌對象上不可聚集水滴或過于濕潤,否則會導致滅菌質(zhì)量下降,滅菌后還需長時間解析,溫度在60℃時,機械通風8 h左右;50℃下,需要12 h;降到38℃時則需延長到32h~36h)[2,22],全套環(huán)氧乙烷氣體滅菌處理過程耗時極長。有些文章中[4,16]提到將環(huán)氧乙烷與CO2混合使用可以降低其危險性。但當壓力較低時,混合氣體會明顯分層,影響滅菌效果。近幾年,第三代環(huán)氧乙烷低溫滅菌器(采用彌散理論和小氣量技術(shù)設計)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EO氣體泄漏及殘留難題[23]。
目前環(huán)氧乙烷滅菌器主要分為三類:大型、中型和小型,其中小型滅菌器自動化程度較高,被廣泛應用在醫(yī)療用品消毒中。滅菌工藝條件為:EO氣體濃度在800mg/L~1200mg/L,滅菌溫度范圍為55℃~60℃,相對濕度60%~80%,作用時間6 h左右。
溫度、濕度、濃度、滅菌時間、待滅菌物品厚度、附著有機物等均對EO滅菌效果有很大影響。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這幾大因素之間互有聯(lián)系,彼此影響。一方面,在一定的溫度和相對濕度條件下,微生物殺滅率隨EO濃度的升高而明顯增大,滅菌時間也會在EO濃度達到最高點之前隨其加大而相應縮短;另一方面,溫度升高,滅菌環(huán)境內(nèi)的蒸汽壓也會隨之增大,從而使EO穿透力加強,提高滅菌效率。但當溫度高到足以使EO發(fā)揮最大效用時,繼續(xù)升溫,滅菌效用不會增強(例如溫度在50℃~57℃,600mg/L、800mg/L、1500mg/L三種濃度的滅菌效果基本一致)[24-30]。
因此,可以靈活調(diào)整相關(guān)幾項影響因素的水平,來達到既適應被滅菌物品的具體情況以及環(huán)境要求,又能適當?shù)玫綕M意的滅菌結(jié)果。比如可適當延長滅菌時間,提高滅菌溫度,來減少EO用量,以節(jié)約成本并且降低EO殘留率,減少操作的安全隱患;也可以在達到濃度最高點之前,適度加大EO濃度,以縮短滅菌時間并提高滅菌效率。針對不耐熱織物,可適當增加EO濃度,延長滅菌時間以彌補降低溫度帶來的影響等等。而如何準確有效地控制協(xié)調(diào)各因素使環(huán)氧乙烷氣體滅菌法能夠揚長避短,取得最佳效果,值得深入探討。
近年來有關(guān)環(huán)氧乙烷氣體滅菌的研究大部分是針對醫(yī)院等衛(wèi)生部門的小批次診療用品,雖有借鑒意義,但應用到公共紡織品消毒中還需權(quán)衡以下幾方面的影響:新型滅菌器價格昂貴是否適合投入工業(yè)化使用;大批量紡織品同時消毒的安全隱患增大;大規(guī)模使用時如何妥善處理廢氣。
生物消毒是指用所用的消毒劑由植物提取物(可抗菌植物、中草藥等)、微生物(如某些廣譜噬菌體、細菌質(zhì)粒、噬菌蛭弧菌、梭狀芽孢菌、類桿菌等等)、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多肽、毒素等)以及生物酶(溶葡萄菌酶、細菌胞壁溶解酶、霉菌胞壁溶解酶)等制備。生物消毒劑可自然降解,不會污染環(huán)境,屬于實際無毒級化合物,是一種綠色環(huán)保的消毒方式。
目前相關(guān)研究[31-32]主要針對污水、污泥、土壤處理等方面,消毒機理并不明確,并未得到廣泛應用。但由于生物消毒法的成本相對低廉、工藝簡單、靈活實用,因此有望在紡織品消毒中得到有效地應用。
近年來涉及到紡織品消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yī)院布草、鐵路臥具等社會性公共紡織品上,鮮見家用紡織品適用的消毒方法研究。而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中可利用價值最高的形式是二手服裝[33]。一些發(fā)達國家已開放二手服裝市場,并且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回收循環(huán)體系[34]。而國內(nèi)在二手服裝市場開放的問題上一直裹步不前,最顧慮的的就是安全衛(wèi)生隱患[35],所以國內(nèi)急需明確系統(tǒng)的二手服裝消毒規(guī)范來降低交易風險,推動行業(yè)發(fā)展。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二手服裝循環(huán)再利用契合新時代發(fā)展主題,對循環(huán)、低碳、綠色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大意義。如何將公共紡織品消毒方法準確快速地接軌到二手服裝消毒領(lǐng)域,如何有針對性的選擇適用有效的消毒方法,如何制定規(guī)范約束亂象叢生的 “地下”二手服裝市場,如何讓廣大消費者在二手服裝交易中無后顧之憂,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精力去探討研究。屆時有關(guān)公共紡織品的消毒研究將具有極大的借鑒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