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蕓迪
“叮鈴鈴—”
我平靜地放下筆,簡單整理過試卷順序后,將雙手順服地垂到桌下。監(jiān)考老師從容起身,走下講臺,從我的左側(cè)開始緩慢向后移動。我轉(zhuǎn)向教室門的方向,視線穿過走廊落在窗外的白楊樹梢上。6月8日下午5點的陽光不算耀眼,那長時間未經(jīng)雨露洗刷的葉片灰撲撲的,像慵懶的眼睛,注視著考場中依然平靜如水的我們,注視著考場外聽到鈴聲如釋重負、欣喜地向里張望的家長。
夾在人流中涌出考場,我竟然沒有看到預(yù)想中炸窩般的歡呼雀躍。若在平時,最后一科英語結(jié)束從考場回教室的途中,必須從數(shù)不清的興奮的同學身邊擠過,同時努力屏蔽掉不想聽到的某些題的答案。而此時,在這正式邁進另一個世界的時刻,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喜極而泣,有的只是仿佛參加完一項莊嚴的儀式后,無比的恬靜與釋然。
也許這才是我們的高三,或者說是我們高中三年本來的面貌吧。
高二下半學期,身邊學習競賽的同學們陸陸續(xù)續(xù)地確定了主攻方向,除了聽主課外,其余時間已經(jīng)穩(wěn)穩(wěn)地駐扎在了競賽教室。而我在近兩個星期的權(quán)衡、糾結(jié)后,最終選擇了從物理競賽回歸我更加擅長的高考。競賽最后的沖刺路更多的是自學,在無邊無際的寂靜中沉思冥想,絞盡腦汁與那些難題凌厲廝殺。而高考雖被定義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相較而言,在這條路上,我們有更熟悉的戰(zhàn)友,有三年如一日的沉淀。不親自經(jīng)歷一番,又怎能領(lǐng)會那屬于高考的拼搏與精彩?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我參加了北大的夏令營,在人頭攢動的大教室里聽教授講古代官僚品級和宇宙的尺度,在偌大的校園瘋狂奔跑完成定向賽,也在古樸的灰磚小樓前看爬山虎怎樣把風的足跡從一邊蔓延到另一邊。從燕園回到教室,我便把一個刻有“北京大學”的木制鑰匙鏈掛在了書架上,抬頭時,便再將那幾個字在心中默念幾遍。夏令營的班級里,給我們帶隊的是一位來自北大新聞傳播學院的大三女生,我自然而然地叫她“學姐”,身后有人說到了同一所學校才能叫學姐呢,我笑了笑,那我一定要稱她為“學姐”。此時,心中的夢想愈加明朗。
我相信每一位走進和經(jīng)歷高三的孩子都會發(fā)現(xiàn),高三并不是一聲令下,大家就頭纏紅布條像打了雞血一樣奮筆疾書、埋頭苦背,披星戴月日復一日,像電影的快放鏡頭一樣簡單粗暴。
高二到高三的轉(zhuǎn)折真的沒有什么轟轟烈烈。各科老師陸續(xù)宣布新授課已經(jīng)結(jié)束,新到手的一本本印著“大一輪”字樣的輔導書得意揚揚地看著你,仿佛震你個猝不及防就是它的勝利。新買的一摞筆記本整整齊齊,用來記一輪筆記。家長會上老師在廣播里諄諄教導“一輪要重基礎(chǔ),二輪再練速度”云云。一切都好像只是將之前的學習量加碼,然后把高一高二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復制粘貼,再將日子一天天過下去,平凡而充實。
同樣,也常常是等到復習便知道,沒有什么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來得易如反掌,真正的實力看的是高一高二時的積淀,高三只不過是將你之前塑下的型稍作修飾,然后用火反復地灼燒炙烤,在高考前的最后一秒成型。
生活和心態(tài)的變化來得悄無聲息,仿佛春雨潤物的呢喃。旅游、電影、漫畫、游戲、雜志……一切消遣都變得奢侈,所有關(guān)于作文素材的書成為高三課外讀物,音樂變成跑操曲和英語聽力的循環(huán)播放。
作為走讀生,六點半起床并不算早,但一睜眼就要劈手把英語聽力放到最大音量,讓渾厚的男聲和輕盈的女聲交織成一曲字正腔圓的《周公退散》;每天固定的娛樂變成傳卷子,而我作為英語課代表,笑容滿面地向大家解釋“不多不多,這節(jié)課我們只做一套題,有聽力不寫作文還有兩篇閱讀材料……”或是乖乖坐在座位上聽老師“奸笑”著安慰:“哎呀,咱老師們真的都特別體諒大家,知道大家磁場這方面學得不好,所以又組了20道大題,一天兩道很快就做完了,不夠做大家盡管說……”默默把N張嶄新的卷子傳給后排,拋一句“你的一沓”,然后收下遠處幽怨傳來的“不,是你的一沓”……到了高三,這些都不是夸張,在日漸緊張的氣氛中,所有人都會自覺上緊心中那根弦,學習時間擠了再擠,套卷難題磨了又磨,一切都是順理成章。
那時候看七堇年的《被窩是青春的墳?zāi)埂?,看她用詩意的語言刻畫的高中生活,那些憂傷與離別的片段,在大多數(shù)人的真實生活中其實很難感受到。
更多時候,時間在無聲地刷題和課間偶爾的小打小鬧中匆匆流過,一套理綜試卷2小時,一張數(shù)學試卷1小時,整理一下近期的錯題可能就是兩節(jié)課,快得讓人來不及感嘆,只得看看身邊同學們伏在課桌上近乎定格的背影,伴著滿天沙沙的寫字聲,繼續(xù)埋下頭去,和依然插在書立架中厚厚的空白卷子戰(zhàn)斗。
的確,做完這套卷子,還有下一套在等著你;一個月前犯過的錯誤,丟過的分,即使已經(jīng)寫在整理本上復習過N遍,還是有可能在下一個讓人猝不及防的課堂測驗里殺你個滿目狼藉;前輩常說質(zhì)檢一簡單質(zhì)檢二難,某次考試是故意出得很難,好給學生來個下馬威,而某次又是用來給大家漲自信,但自己感覺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因為每次臨考前還是提心吊膽地準備著,而考過之后也無法用那些語言自我安慰。
很多血淋淋的事實日復一日地擺在面前,總是會讓人有種難以言喻的無力感。但我們還是選擇了一次又一次從沉重的分數(shù)和排名的打擊中抬起頭來。
害怕得不到預(yù)期的結(jié)果而選擇不努力是懦弱,而被過高的理想引發(fā)的自我懷疑和恐懼壓垮的“目標顫抖”才是追夢者最深的黑淵。
就像相信學了兩年又經(jīng)過無數(shù)習題鞏固的知識不會輕易地從腦海中徹底消失一樣,這一年乃至三年的每一分努力都曾在茫茫路途中為你照亮方寸空間。原先偶然看到的是這次作文的完美素材,而這次做題認真記下的一種新奇問法說不定就變成了下次考試某道難題的核心觀念。
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天,你才會驀然發(fā)現(xiàn),之前再好看的排名也無法給你充足的自信,而不理想的成績也不會給你太大的壓力。因為高考永遠是未知的,不會因為你曾經(jīng)的優(yōu)秀而對你網(wǎng)開一面,更不會因為你一時的失利而不留活路。
一度被視為“命根”的成績,偏偏有心栽花花不開,當你無所欲求的時候,它興許能如你所愿。即使錯過了某一次,要相信一貫的優(yōu)秀與堅守才真正鑄就了你的品格,從宏觀來看,宇宙是守恒的,每一次堅持都不會被辜負,每一分努力都不會被忽視。做最好的自己,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