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之品
“生命是一本打開的書”,這本來是個比喻,但如今科學家已把它變作了現(xiàn)實?,F(xiàn)在,我們可以把一整座圖書館的圖書、影像資料,都存放到活的生物體上,并通過它們代代相傳。盡管目前科學家所使用的材料還僅是單細胞生物,但終有一天,可以儲存到植物、動物,甚至人身上。
垃圾基因的妙用
奧秘在于DNA。雖然生命活動離不開DNA,但是在DNA上,存在著大量不參與生命活動的基因,叫做“垃圾基因”。垃圾基因雖然在生物進化的某個時期,可能是有用的、活躍的,但如今已失去活性,變得“沉默”。它們在DNA上所占比例還不小,從40%到90%不等。
垃圾基因除了不活躍,其他方面跟普通基因一模一樣,也由四個堿基編碼。但因為沒什么用處,你要是把它們刪去,或是用別的編碼代替,也不影響生命活動。這就為在活的機體中,儲存我們自己想要的信息提供了方便。
DNA能儲存信息的道理很簡單。我們知道,在電腦上任何文件都可以用二進制的0和1來編碼儲存,那是因為電腦上運算和儲存采用的是二進制。但任何信息同樣也可以采用其他進制來編碼、運算、儲存,比如用四進制。而DNA上有四個堿基A、G、C、T,正好是一組天然的四進制碼。
同樣長度的四進制信息,其信息容量是二進制的2倍。這個道理也很簡單。譬如讓AGCT四進制碼跟01二進制碼做如下對應:A-00,G-01,C-10,T-11。那么一段二進制碼信息如01011011,只需編碼成GGCT即可。后者的長度僅是前者的1/2。
把視頻文件存到生物體上
此前,科學家已成功實現(xiàn)了圖片和文本文件的DNA存儲。既然任何視頻都可分解成一幀幀圖片,那么順理成章的是,把視頻文件也儲存到了DNA上。最近,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他們將表現(xiàn)一匹馬在奔跑的五張圖片逐一編碼進人工合成的DNA片段上。然后,把含有第一張圖片信息的DNA片段注射到數千株大腸桿菌中。在一定的控制條件下,大腸桿菌很快就把這些片段剪切、粘貼到了自己的DNA序列中。然后科學家又在它們身上依次注入含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張圖片的DNA片段。大腸桿菌也一一把它們剪切、粘貼到自己的DNA序列中。此后一段時間,大腸桿菌經過繁殖,數量倍增。
為了檢查效果,科學家對這樣的60萬株大腸桿菌進行了DNA測序。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剪切、粘貼的過程中,竟然沒有一個編碼出差錯(比如把本來的編碼“A”,錯成“C”),而且圖片順序也沒出現(xiàn)任何顛倒(比如把第三張圖片插到了第一、二張中間)。這樣儲存得到的,正是一個完整的視頻文件。
信息儲存在活細菌上的好處
首先是細菌存儲的信息量大,且體積小。據計算,1克雙鏈DNA可以編碼存儲的信息量可達1000億個DVD光盤。當然,一座圖書館的信息不可能塞進一個細菌。可以計算一下,1條DNA的重量大約為10-12克,那么相當于要用10個細菌來存1個DVD光盤的內容。對于一座大型圖書館的信息,需要上千萬個細菌才能存下,但上千萬個細菌也只有小沙粒的百分之一大。
其次,把信息儲存在活的細菌上,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這些信息可以隨著細菌繁殖,被不斷地復制。因為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一座“圖書館”瞬間就可以變作上萬座含有同樣內容的“圖書館”。
此外,某些生活在地下的細菌,抗核輻射能力極強。如果地球上發(fā)生核戰(zhàn)爭,存放在圖書館、電腦上的資料或許很容易被摧毀,但儲存在這些細菌上的資料卻是不容易摧毀的。
最后,未來我們殖民外星球,只要帶上一些細菌,就可以在外星球上重建一座座圖書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