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憶軒(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40)
近年來,國產電影票房一路高歌猛進。國產電影類型也不斷豐富。在各種眼花繚亂的電影中,有一類電影初綻頭角就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2014年,香港著名導演陳可辛推出一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親愛的》,短短一個月就創(chuàng)造了3.5億人民幣的票房。另外,還有《解救吾先生》,《湄公河行動》,《失孤》等等,都廣受好評。這一類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故事原型都是根據真實的案件(或事件)改編的?!队H愛的》改編自深圳市民彭高峰的尋子經歷?!朵毓有袆印犯木幾?011年發(fā)生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的中國商船遇襲案?!督饩任嵯壬犯木幾?004年吳若甫綁架案。這一電影類型并非國內首創(chuàng),若干年前,韓國電影《素媛》,《殺人回憶》等就已經證實了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成功并非偶然。本文將從“真”與“善”的角度探討,為何此類影片會獲得觀眾青睞。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具有其獨有的共性與特點。首先,在對于被改編的“真實事件”的選擇上,往往是當年轟動社會的大事件。例如電影《湄公河行動》的故事原型是2011年發(fā)生在湄公河金三角流域的中國商船遇襲案。此案涉及13名被害中國公民,5名武裝恐怖分子,大量毒品,數小時交火,又涉及中泰兩國。案發(fā)后一時間世界為之嘩然。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商業(yè)電影本質決定了其故事原型往往是“大案”、“疑案”。這種故事極容易吸引眼球,也便于展現視覺奇觀(爆炸,槍戰(zhàn)等等)。這也決定了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往往與犯罪、懸疑等類型混搭。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除了如實地展現事件始末之外,影片主要著力表現各個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與人生變化[1]。因此,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往往采用“大事件小人物”的形式。例如韓國影片《素媛》中,主角就是一個平凡的韓國家庭。即便是韓國影片《辯護人》,雖然是以韓國前總統(tǒng)盧武鉉的釜林事件辯護為原型,但是在其電影敘事的時間跨度中,主角也只是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小律師。如果說敘述“大事件”是為了吸引眼球,那么展現“小人物”則更能引發(fā)觀眾的共鳴。這些處于劣勢地位的主角們,更能獲得觀眾的同情與認同,具有情感優(yōu)勢。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與其他類型片相比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它以“真實事件”為故事原型。但是不同與人物傳記片或是紀錄片,“真”并不是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首要目的。因此,在如何保留“真實性”的情況下,更好地改編來反映主題,就成了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
以電影《親愛的》為例。影片主要采取復合式的改編方法。電影劇本主要依據兩個新聞事件。一是深圳農民工彭高峰歷時三年找回失蹤兒子的故事,經過改編,彭高峰成為片中主角。另一個是孫海洋多年尋子未果仍不放棄的事件,被改編成了電影中的一條支線。兩個故事被符合在一起,兩位人物分別稱為主角和配角,一同構建起一個爭奪孩子的故事。
正如上文所說,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不能僅僅停留在描述事件,辨別是非的層面,而應該深層挖掘事件背后的人文關懷,社會現象。如同在《親愛的》的改編中,故事并沒有停留在簡單的道德批判上。并不是說父母就是好的就是受害者,人販子就是壞的他的妻子也不是好東西,正必壓邪。影片挖掘了“拐賣”對于被拐孩子父母,對于買孩子的家庭,對于孩子,都是一種傷痛。,讓觀眾對于“拐賣”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于司法機關對“拐賣問題”的無助感到更加痛心。另外,《親愛的》的故事主要矛盾并不是正面人物父親與反面人物人販子之間的斗爭,而是父親與親生兒子之間如何尋回因為時間隔閡的親情。這一設置更加引人深省。使得影片的主題深度得到提升。
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中的人物十分強調普通人這一概念。不管是正反雙方,一般都是可能就生活在你我身旁的普通百姓。韓國影片《素媛》的主人公是一位8歲的女孩兒和她以開雜貨鋪為生的家庭。中國影片《盲井》的主人公是一群生活在底層的礦井工人。
選擇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作為主人公,一方面是更能取得觀眾的認同,另一方面則更能體現出其社會性。看似戲劇性的情節(jié)并不是天方夜譚,它可能此時此刻就在你我身邊上演。這種真實感,這種體驗性,更能夠引發(fā)我們的深思。我們看著悲劇在熒幕上演,再轉頭看看我們身處的世界,也是一樣的殘酷。這也是為什么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確實能夠影響現實世界。電影《熔爐》的熱映在韓國國內掀起了一股“熔爐熱”,并進而發(fā)酵成“熔爐效應”。在民眾的高聲疾呼下,當年案件被重新審理,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甚至于,韓國國會竟然為此特別通過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稱熔爐法),加強了對殘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罰力度。由此可見,“真實性”能夠給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帶來的力量。
筆者看來,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核心應該就是關注其社會效應,引導觀眾思考。類型敘事也好,構建人物關系也好,都是為了反映社會現實問題服務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比其他類型電影更能夠傳達出其自身的(導演的)價值觀。傳達出“善”的價值觀,才能使電影有靈魂。
因此,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雖然常常帶有犯罪、懸疑等元素,但影片呈現出的并不是暴力美學或是著重創(chuàng)造懸疑氣氛。影片的重點往往在于反思。反思犯罪活動對人類社會帶來的破壞,反思不合理制度對尋常百姓帶來的迫害,反思社會冷漠不經意間對個體產生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