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華
我于1933年農歷五月初二出生在河南三門峽新興村。在老家上了兩年小學。日本大舉侵華,攻占了河南,爺爺帶我逃到了西安,在西安貢院門小學上了4年學,小學畢業(yè)后卻為上初中犯愁。因為西安公立學校很少,基本都是私立學校,學費很高,我家根本無力負擔。
當時我家非常困難,6歲時父親就過世了,一家人全靠爺爺一點微薄的收入和母親辛勤的勞動生活。后來得知西安培華職業(yè)學校的初中班不收學費,我便去那讀了三年初中。1949年初中畢業(yè)后,高中都是自主招生,我便報考了西安最好的學校一中、二中,并均被錄取??紤]到西安一中是當時陜西最好的高中,權衡之后,我選擇了西安一中。
1951年,我念高二的時候,西北大學地質專業(yè)和俄語專業(yè)提前招生,不限年級,擇優(yōu)錄取。這兩個專業(yè)都不收學費、還管飯。當時正值共和國剛剛成立,亟需發(fā)展經濟,又是抗美援朝時期,國家需要加強與蘇聯的關系,俄語人才緊缺。因此俄語專業(yè)招錄條件非常優(yōu)厚,不僅不收學費、管飯,每個月還發(fā)3塊錢銀元(當時1個銀元值1萬元人民幣),我吃飯穿衣等開銷都夠了。我順利地考上了西北大學俄語專業(yè)。當時西北大學俄語專業(yè)的人很少,三年級才10個人,到我們這一屆時,一下子招錄了100人,分成兩個班,每個班50人。當時是夜里十一點有人專門拿著喜報到我們家報喜,告訴家人我被錄取,這個喜訊把我母親和爺爺都高興壞了。當時我才16歲,就上了大學。上大學至少要準備一個臉盆、一個碗。當時家里困難,連3塊錢都拿不出來。找親戚借,也沒借到,還是我們院子里一戶做生意的人家借給我3塊錢,我用這3塊錢買了一個大瓷盆,早上用它洗臉,早中晚用它吃飯。就這樣,我便去西北大學報到了。
我非常珍惜上大學的機會,學習認真,成績優(yōu)異。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和中蘇關系的不斷深化,俄語人才需求日益增加。1952年6月,西北大學突然接到上級通知,挑選一批學生去北京,支援祖國建設。西北大學便挑選了一批學生予以支援,其中俄語專業(yè)50名。三年級10名全去,二年級40名,學校準許提前畢業(yè),前往北京。到北京后,我們和來自蘭州大學的20名三年級同學一道,到了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院校 北京石油??茖W校學習石油知識。
建國初期,中國才年產12萬噸油,其中人造油7萬噸,天然油5萬噸,主要產自玉門油田和延長油田。蘇聯已年產油6000萬噸。中國缺油。當時全國從事石油工業(yè)的工程師才有7個。在此歷史背景下,緊急成立了北京石油專科學校,地點就在秦老胡同的一個院子里,校長是從美國歸來的溫可門教授,俄語老師是一名蘇聯老教授。當時學校開設了地質、鉆井、采油、油氣勘探、俄語等專業(yè),其中以俄語專業(yè)人最多,共70人,分了兩個班。我們既學俄語,還學習了地質、鉆井、油氣勘探、采油、煉油等課程。第一次接觸到了石油這個行業(yè),也感受到了國家對石油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視和對發(fā)展石油工業(yè)的渴望。記得我們每天早上7點就準時集中在院子里聽廣播,當時正值抗美援朝,全國上下保家衛(wèi)國和建設祖國的情緒非常高漲,大家的學習和工作熱情都非常高。在此感染下,我也愈發(fā)刻苦地學習專業(yè)知識,希望早日學成,為祖國建設做貢獻。
1952年12月,由于國家建設亟需人才,學校宣布我們提前畢業(yè),接受國家安排,走上工作崗位。當時我們這批學生中有5人分配到燃料工業(yè)部工作,其他學生分到了石油總局和新疆、四川、青海、陜西等地的石油管理局工作。學俄語的就我一個人被分配到燃料工業(yè)部專家工作室從事翻譯工作。當時我主要從事筆譯工作。當蘇聯專家出差時,我也要跟著專家和另外一名翻譯一起去,學習口譯。石油工業(yè)部成立后,我被調到石油工業(yè)部專家工作室繼續(xù)從事翻譯工作。當時石油工業(yè)部從蘇聯請了七八名高級專家作為顧問。我記得專家組組長是蘇聯一個地質局的局長,非常有能力,水平也很高,在勘探地質方面有很高造詣,他對中國的石油工業(yè)很有貢獻。副組長是從蘇聯巴庫油田石油科學研究院來的,是一名博士。其他還有采油專家、地質專家、地球物理專家等。當時就分配我給專家組副組長尼基金當翻譯,同時還成立了一個采油專業(yè)翻譯組,讓我擔任小組長。在專家工作室我一共工作了兩年半時間,期間作為翻譯陪著中蘇專家、領導到玉門油田、延長油田、四川油氣田及東北多地實地考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自身的俄語和石油專業(yè)水平也有了提高,并逐漸熱愛上了石油行業(yè)。
當時,康世恩老部長是國家石油管理總局局長,他是清華大學地質專業(yè)的高材生,后參軍成為一野三軍九師政治部主任。轉業(yè)后任玉門油礦軍事總代表、黨委書記,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國家成立石油總局時,他是第一任總局局長。我從當翻譯時就在他的領導下工作。他經常親自帶領蘇聯專家以及國內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機關局處領導一道奔赴青海柴達木、甘肅玉門,以及新疆、四川、陜西和東北等地,深入勘探一線研究攻克找油難題。在調研考察中,凡是討論重要和復雜的事情都由資深的老師當翻譯,采油的事情我來翻譯,盡管如此還是有些緊張。
康世恩非常關心和愛護我們,每當翻譯遇到了問題,他不僅不責備,反而還不停地鼓勵我。他工作非常有水平,人格上具有強大的魅力。我從他身上學習了很多東西,從心底佩服他,尊敬他。后來,他身為國務院副總理,在膀胱癌晚期還一直惦記著石油工作。當時我是全總副主席、黨組書記,記得有一次去醫(yī)院看望他時,他緊緊握住我的手說:“你是從油田干出來的??”我聽了久久不能平靜。臨走時他說:“我想喝羊雜湯,可是醫(yī)院不給做呀??”后來我特意買了一只羊,請食堂的大師傅做成羊雜湯專程送到醫(yī)院,他吃了特別高興。此后沒過幾天,他就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康世恩同志是專家型高級領導,他品德高尚,清正廉潔,能力過人;他忠于黨、忠于人民,為我國石油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是中國石油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當時石油總局總地質師是陳賁,地質局處長是劉南、職若愚。專家考察回來都要向康世恩總局長等領導匯報,大多數時候都是水平高的同志翻譯,采油地質專業(yè)的翻譯工作由我承擔。給他翻譯時,我比較緊張,總怕出錯。劉南、職若愚二位處長一直培養(yǎng)我,后來他們成為勝利油田首位局長、黨委書記,我又成為了他們的部下,依然關心著我。
1955年6月,這一批蘇聯專家回國,為了更進一步掌握石油知識,更好為祖國石油工業(yè)服務,我向組織申請到北京石油學院進修石油地質專業(yè)。經組織批準,我便到北京石油學院三年級學習一年。這一年多,我非常刻苦,不僅學習了石油地質專業(yè),還將石油其它專業(yè)也學了個遍。我所學的這些知識為我以后到石油戰(zhàn)線工作、負責管理石油生產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隨著石油勘探工作的開展,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發(fā)現了石油。為了加速柴達木盆地的石油勘探工作,石油工業(yè)部從蘇聯聘請了10多位專家,到柴達木指導工作。當時亟需既懂俄語又懂石油專業(yè)的同志配合外國專家工作。1956年3月,我成為了中共預備黨員,組織決定派我到艱苦的地方去支援國家建設。當年4月,組織便安排我作為專家工作室副主任,帶著來自全國各大學的20多名俄語專業(yè)大學畢業(yè)生,來到青海石油管理局工作,在這一干就是8年。當時專家工作室主任是一名老紅軍,我是副主任,主管業(yè)務工作。當時蘇聯專家組中,有一名地質專家,是一個局的總地質師,參加過衛(wèi)國戰(zhàn)爭,是個少校;還有個鉆井專家,在一家石油企業(yè)擔任總工程師,理論實踐經驗豐富;除此之外,還有地震、電力、磁力等方面的操作專家。他們兢兢業(yè)業(yè)在柴達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工作了一年多,幫助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和中國技術人員也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關系。但隨著中蘇關系惡化,這批蘇聯專家就回國了,但他們對青海油田的建設做出了一定貢獻,這是值得我們懷念的。
回想起來,我覺得我很幸運,是我們黨對人才培養(yǎng)的高度重視才給了我這樣一個很好的歷史機遇。我前后從事了快五年的翻譯工作,跟著中蘇專家學到不少石油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了他們的工作精神,這對我以后擔任油田領導工作有很大指導意義。當然,工作伊始,我的俄語水平不高,聽力也差,在工作中也吃了不少苦頭。我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背誦俄語,每次工作完我都要整理石油技術筆記。通過刻苦學習,在中蘇專家的言傳身教下,我的俄語和石油專業(yè)水平也不斷提高,為我以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和中蘇專家一起工作學習的時候,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從蘇聯專家身上學習了許多石油知識,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是學會了測量石油的地下物理性質的技術。石油的物理性質在地上和在幾千米深的地下是不一樣的,比如石油的黏度、比重、壓力,這決定著石油的開采方法和技術,尤其是對油田的儲量計算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當時中國只在玉門油田有一個實驗室,實驗室中只有一個學徒工。我至今還記得,他叫萬繼業(yè),工作非常敬業(yè)。當時我們也沒有相關設備,只得從國外進口。蘇聯專家組副組長是地質專家,長期在蘇聯從事實驗室工作,他手把手地教會了我們這些技術。我當時對這些技術不懂,翻譯起來比較困難,很多次翻譯不準確,導致我國的技術人員不清楚,又將問題翻譯給蘇聯專家,讓專家解答,在這樣來回翻譯的過程當中,我們總算初步掌握了這些技術。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我國石油工業(yè)人才的匱乏。不過當時我國石油工業(yè)還是有專家的,記憶最深的幾個是:玉門油田工程師童憲章,他曾經在美國學習過,還有當時玉門采油廠的廠長工程師朱兆明,他們倆都沒在油田實驗室工作過,對這些技術也沒有完全掌握。在這個問題上,蘇聯專家的貢獻是比較大的,把萬繼業(yè)教會,使他成為中國這方面技術的專家,我也學習了不少,俄語水平也在工作中大大提高了。
二是學會了如何繪制油井地層壓力恢復曲線。采油的關鍵在于地層壓力的判斷。壓力隨著地底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石油在地下也是流動的,其壓力也是在不斷變化,比如開井時的壓力要小于以后生產時的壓力,在開采過程中,隨著原油開采而逐漸降低。油田有個指標,就是油井地層壓力穩(wěn)定后,該油井才能穩(wěn)定生產。剛開始我們是采取關閉油井,等待地層壓力恢復,恢復到地壓最高點再計算穩(wěn)定壓力。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我們對部分油井采取了另一種方法計算油井穩(wěn)定壓力。就是等油井壓力基本穩(wěn)定后,尋找壓力拐點、斜度,通過復雜的計算,算出穩(wěn)定壓力。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減少油井閉井時間,增加油井產量,在當時這是比較先進的技術。當時中國石油工業(yè)的七個專家中,有個美國留學歸來的專家,叫童憲章,后來成為我國科學院院士。在大慶油田就是他運用了這種方法,大大增加了油田的產量。直到現在,我都認為,他是中國最有名望的采油專家,對中國石油工業(yè)有著巨大貢獻,我一直非常懷念他。
三是學會了油田油井分析技術。1949年中國也就玉門油田與延長油田出產原油,玉門油田當時已經開采了十多年,有油井200余口。如何把每口油井的情況搞清楚,摸清油井產量降低的原因,如何增加油井產量,如何修井,這些事關油田開發(fā),必須依靠油田油井的分析技術來實現,這是油田生產最基礎的工作之一。我跟著中國和蘇聯專家一道,認認真真將油田的油井分析了一遍。在我從事翻譯工作的那段日子里,一共陪著專家對200多口井分析了兩次。那些中國專家也在與蘇聯專家的共事中學到了不少先進的技術與理論,在日后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從基層工作做起,不斷成長。記得當時中國專家中有一個地質師叫李德生,他工作非常細致,后來成為國家科學院院士,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工作方法及工作精神,使我終生受用。還有一位叫翟光明,當時也是地質師,后來成長為工程院院士。通過將油田的油井都分析一遍后,最后進行總結,制定油田穩(wěn)產增產的方案。在這兩次分析工作中,我在翻譯方面吃了不少苦頭,也學習了不少知識,對我以后擔任油田的領導工作幫助很大。
四是學會了如何制定油田開發(fā)方案。每一個油田發(fā)現后,需要做很多論證工作,以證明該油田具備開發(fā)價值。其中就需要制定開發(fā)方案,包括油田打井數量、打井深度、油井間距、開采時間、開采方法等一整套內容。制定方案是一個涉及多門學科知識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以測算油田儲量為例,當時測算油田儲量的方法有體積法和物質平衡法。其中物質平衡法比較復雜,涉及到高等數學、地質等多門學科知識,完全掌握比較困難。說實話,到現在我也沒能完全弄懂,但當時中國專家有這方面的基礎,所以盡管我有時翻譯得不是很到位,但中蘇專家的溝通與工作還是沒有問題的。直到我后來在北京石油學院進修一年,才對油田儲量的測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其實當時我國缺油,亟需石油,所以在油田開發(fā)初期,未能制定科學長遠的油田開發(fā)方案,一發(fā)現油田就開采。但這些技術確是很重要的,對以后的油田科學高效生產有著很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五是學會了如何繪制油田開發(fā)現狀圖。一個油田,采到30%左右,需要30到50年,油井如不采取技術手段,其產量每年都在下降,就像大慶油田,最高峰時年產5000萬噸油,現在下降到了3600多萬噸。因此必須要了解油田開發(fā)的實時狀況與歷年的開發(fā)情況,油田開發(fā)現狀圖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通過它,可以在圖上直觀體現油田歷年產量、原油含水量、地層壓力等方面的變化。
六是學會了實驗室的各種試驗方法。當時蘇聯專家組的副組長在蘇聯巴庫油田實驗室工作過,精通實驗室工作。他逐步給中國實驗室工作人員傳授。他學識很廣,是個博士,四十歲結的婚,給我印象很深,從他身上學習了不少東西。因為當時我的家境困難,衣服不爭氣,比較破,經常被他批評邋遢,但他人不錯,對我很關心,在我翻譯有錯誤的時候也很耐心地指出我的錯誤。他回國的時候,我親自送他到了火車站,買了一只北京烤鴨作為餞別禮送給他。
總而言之,我前后共事過近20名蘇聯專家,他們學識豐富、敬業(yè)認真,總體而言還是石油工業(yè)部聘請的那些專家理論和領導水平較高。青海油田請的蘇聯專家中,有一些是剛畢業(yè)工作三五年的青年人,對當時中國而言是專家,但現在來看,也就是一般工程師的水平。那些專家在青海工作一年多,期間我發(fā)現有時他們都在偷偷議論什么。后來才知道,當時蘇共召開二十大,從根本上否定斯大林。那些專家都是斯大林時期成長起來的,有些人還參加過衛(wèi)國戰(zhàn)爭,我估計他們對赫魯曉夫的做法有看法。后來,由于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方面撤回了所有專家,他們就回國了。油田領導很信任我,就派我一個人送他們到了北京火車站。
當時那些專家與中國技術人員的關系處得不錯,提出了不少意見,對油田發(fā)展有一定的貢獻?,F在青海油田已經發(fā)展成為千萬噸級的油氣田,也算是國內的大油田之一。當時我雖在青海油田工作,但人事關系還在石油工業(yè)部。蘇聯專家回國后,組織上征求我的意見,是否愿意留在青海油田工作。我考慮了很長時間,最后為了祖國的需要,毅然決然留在青海工作,并向組織要求,到基層最艱苦的地方工作。
就這樣,我成了青海油田油泉子探區(qū)第一個試油隊隊長,把柴達木打出的第一口井試出了油,這也是青海油田第一口出油井。后來,我又成為油泉子采油大隊長、鉆采區(qū)隊長、冷湖油田采油大隊長、地質室主任、局科學研究所書記,一直在柴達木干了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