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莉
民國是個值得回味的時代,“大咖”輩出,吃貨“響當當”。
我私下給他們排了個名次,民國文人排在吃貨前三名的,非魯迅、林海音和胡適莫屬。
這三個人的共性是:好吃、好談、好交朋友。
魯迅待客,厚此薄彼。誠然,先生作為民國文人第一吃貨,最高紀錄是一個月下了三十多次館子。
先生還好零食,特別是甜點,越甜越愛,這大概和他曾在日本留學有關系。日本甜品真是甜死人不償命。
一開始,朋友來了,魯迅先生就獻寶似的把點心統(tǒng)統(tǒng)搬出來,邊吃邊聊??墒牵?,他警覺了,因為不論搬多少最后都會“光盤”。這戰(zhàn)斗力實在太強了,長此以往,他非被吃窮不可。
于是,他心生一計。對男士,他就拿些便宜的花生招待。要是女士來拜訪,待遇就大不同了,因為“她們的胃似乎比他們要小五分之四,或者消化力要弱十分之八”,有好吃的,當然要拿出來一起分享。
吃貨魯迅為了保護好他那一畝三分地的“零食”,竟然想出“男女有別”的招數(shù)。
嘿,魯迅先生,您又調(diào)皮了!
林海音為人熱情好客,交友之廣,有“半個文壇”之說。夫君姓夏,她家就被稱為夏府。
詩人余光中曾說,他在港中大執(zhí)教的那些年,每次回臺北,都會受邀到林海音家聚會,有一種“好像到了夏府,才像回到臺灣,向文壇報了到”的感覺。
有文友遠道而來,她總在第一時間電話相邀,貼心地問主客想見誰,有沒有要避見的,只要朋友把名單開出來,她總有辦法將主客想見的朋友一一約到。林先生請客一向都在她家里而非餐館,認為家宴才是請客的最高級別。吃完聊完,她還會為朋友們拍照留念。
幾天后,客人就會收到照片,背面還注明時間、地點。更妙的是,照片上大家的皺紋都不見了。于是,林先生得到“無皺紋攝影家”的美譽。
我的偶像胡適先生學識淵博,在吃的方面也是見多識廣,從國內(nèi)吃到國外。他有一顆中國胃,喜歡老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東興樓的油爆蝦仁和醬爆雞丁。
胡博士好客,性格溫和,口角春風,民國曾流行一句話叫“我的朋友胡適之”。而胡家待客招牌菜就是著名的胡適一品鍋,是他的夫人江冬秀的拿手絕活。他曾把這道菜帶到美國,國際友人品嘗后贊不絕口。
胡適對人永遠是一張謙和的笑臉。對此,張中行這樣說:“在當時的北京大學,交游之廣,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還是有所為而然,這要留給歷史學家兼心理學家去研究……”
胡適小時候,經(jīng)常看到兩個嫂子擺臉色給他母親看,母親痛苦不堪,于是他深有感慨地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
長大后,他從不甩臉子給人看,也真正做到了“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如果穿越到民國,成為這三位吃貨的朋友,那一定是被幸運之神拍了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