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敏
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系統(tǒng)公開地談及對戰(zhàn)爭罪犯實行“一個不殺”問題,是在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fā)表的《論十大關系》重要講話中。
“建國初中央對待反革命分子的辦法是:殺、關、管、放。殺,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關,就是關起來勞動改造。管,就是放在社會上由群眾監(jiān)督改造。放,就是可捉可不捉的一般不捉,或者捉起來以后表現(xiàn)好的,把他放掉。按照不同情況,給反革命分子不同的處理,是必要的。
另外,機關、學校、部隊里面清查反革命,要堅持在延安開始的一條,就是一個不殺,大部不捉。真憑實據的反革命,由機關清查,但是公安局不捉,檢察機關不起訴,法院也不審判。一百個反革命里面,九十幾個這樣處理。這就是所謂大部不捉。至于殺呢,就是一個不殺。”
之前毛澤東一再堅持要對戰(zhàn)爭罪犯進行嚴厲懲辦,而在此期間,他卻一反常態(tài),反復強調對戰(zhàn)爭罪犯實行“一個不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形勢的變化。斯大林主政期間,實行清洗和“肅反”擴大化政策,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上臺,導致蘇聯(lián)國內掀起了反斯大林的逆流,造成了蘇聯(lián)國內的混亂和國際共運陣營的分裂。
第二是國內形勢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對臺方針是“武力解放臺灣”。隨著1953年達成朝鮮停戰(zhàn)協(xié)議、1954年日內瓦會議簽訂越南停火協(xié)議,國際緊張對峙局面和海峽兩岸緊張形勢均有所緩和,毛澤東隨即提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設想。
第三,在押的日偽蔣戰(zhàn)犯集團通過教育改造開始瓦解,并紛紛主動悔罪認罪。最先是瘋狂頑抗的日本戰(zhàn)犯集團的瓦解。1954年5月20日,在東北戰(zhàn)犯管理所召開的認罪大會上,原偽滿總務廳次長古海忠之率先坦白交代了自己的主要罪行,講述了自己思想轉變和悔罪認罪的經過。古海忠之的認罪,極大地震動了所有在場的日滿戰(zhàn)犯。
還有一點也極其重要。毛澤東提出對在押戰(zhàn)犯實行“一個不殺”政策,實際上也是從研究我國經濟形勢出發(fā)的。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道:“殺了他們,一不能增加生產,二不能提高科學水平,三不能幫助除四害,四不能強大國防,五不能收復臺灣……反革命是廢物,是害蟲,可是抓到手以后,卻可以讓他們給人民辦點事情?!?/p>
1974年12月,在湖南長沙養(yǎng)病的毛澤東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全部特赦釋放所有在押戰(zhàn)犯,包括在押的被俘的美蔣派遣的一批武裝特務。
1975年2月27日,毛澤東主席在看到上報的《關于第七批特赦問題的報告》時,再次談到“一個不殺”問題。他說:“放戰(zhàn)犯的時候要開歡送會,請他們吃頓飯,多吃點魚肉,每人發(fā)100元零用錢,每人都有公民權。不要強迫改造。”
3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討論了國務院關于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zhàn)爭罪犯的建議,決定對全部在押的戰(zhàn)爭罪犯實行特赦釋放,并給予公民權等。
(摘自《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