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芝 胡菡
2018年是北京市檔案館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和國家檔案局的指導下,一代代檔案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奮斗、開拓進取,補齊短板、創(chuàng)新發(fā)展,始終把加強“三個體系”建設,發(fā)揮“五位一體”功能作為重中之重抓緊抓好,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升基礎業(yè)務、抓好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
目前,市檔案館是省(市)級國家一級綜合檔案館,為市委直屬事業(yè)單位,與市檔案局合署辦公。經過60年的努力,市檔案館已發(fā)展成為北京市市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重要檔案的收集、保管、開發(fā)利用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政府公開信息和檔案資料查閱服務中心、北京市電子文件(檔案)中心。
一、歷史沿革
1957年12月20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通過決議,成立市檔案館。1958年4月,市檔案館正式開館,與市人委辦公廳檔案科合署辦公。建館初期,市檔案館內設機構四組一室,共有干部20余人,接收保管的檔案僅為舊政權時期的檔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個時期撤銷的國家行政機關及一些企事業(yè)單位的檔案。
1980年,市檔案館作為市委市政府直屬機構恢復辦公,承擔收集保管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會和市屬各單位按規(guī)定移交的檔案以及革命歷史檔案、舊政權檔案。1981年,中共北京市委決定市檔案局館合署辦公,至1985年,市檔案館內設機構五處一室;1995年,市檔案館內設機構做了較大調整,內設機構13個;2006年,市檔案局館列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范圍;2007年,市檔案局館內設21個職能處室和機關黨委、機關工會;2015年至今,市檔案局館內設機構23個。
市檔案館成立之初,館址設在和平門內西松樹胡同21號。1965至1969年,市檔案館先后將重要、機密檔案運至門頭溝區(qū)和房山區(qū)后庫進行保管。1967年底至1968年初,市檔案館將全部檔案運到北京市教育行政干校集中管理。1970年底,市檔案館將全部檔案運至建國門內貢院西街8號集中管理。
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1995年10月,符合現代化管理要求的市檔案館在蒲黃榆路42號建成,檔案館總建筑面積20300平方米,其中庫房使用面積9000平方米。全密閉式庫房裝有自動消防、自動報警、自動監(jiān)測和溫濕度自動控制系統(tǒng),館內設有寬敞明亮的閱覽大廳和檔案陳列室、展覽室,實行計算機網絡化管理。1995年底,蒲黃榆路42號館址投入使用,1996年4月24日舉行開館典禮。
隨著檔案事業(yè)的發(fā)展,市檔案館庫房基本飽和,功能用房緊缺,嚴重制約了檔案館功能的發(fā)揮。2011年,市發(fā)改委同意實施市檔案館新館建設工程,新館位于東三環(huán)外南磨房路,按照檔案館“五位一體”功能要求進行設計,總建筑面積11.5萬平方米,預計今年年底建成。
二、館藏資源日漸豐富
60年的積累,北京市檔案館的館藏資源日漸豐富,內容廣泛,歷史跨度400余年,其中不乏珍貴史料,并初步建立起結構合理、內容豐富的館藏體系。隨著2004年《北京市檔案館接收檔案的規(guī)定》的下發(fā),市檔案館的檔案接收和移交工作不斷規(guī)范,接收范圍不斷擴大,逐步由以管理文書檔案為主發(fā)展成為對文書檔案、科技檔案、專業(yè)檔案、會計檔案等不同門類以及照片檔案、音視頻檔案、光盤檔案、電子檔案等不同載體的檔案進行綜合管理,館藏結構更加完善,館藏數量日益增加。其中,民國檔案全面、系統(tǒng)、完整、再現了民國時期北京各個階段的發(fā)展歷程和社會變遷。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籌辦和舉辦檔案全部完整收集,成為歷屆奧運會、殘奧會留存最完整、最齊全、最系統(tǒng)的檔案。征集工作緊緊圍繞首都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等重要工作,緊扣社會熱點,突出地域特色,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廣泛征集,有效地補充館藏資源。征集成果中不乏精品:如民國時期北京民俗影樓大畫幅銀鹽黑白照片,國外駐京記者拍攝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反映北京各項活動的新聞圖片,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人藝藝術創(chuàng)作的日志等。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共有944個全宗,244.9萬余卷件,資料6.1萬余冊,總排架長度18.7公里。
此外,市檔案館自2002年實施檔案數字化戰(zhàn)略以來,館藏傳統(tǒng)載體檔案數字化工作穩(wěn)步推進。截至2017年底,紙質檔案數字化累計完成188.5余萬卷、7547萬頁,占館藏紙質檔案總量的87%;照片檔案數字化累計完成556800張,占館藏照片檔案總量的100%;音像檔案數字化累計完成6284小時,占館藏音像檔案總量的27.2%??s微復制檔案144223卷11459314畫幅,占館藏檔案總量的7%。
在對館藏檔案進行規(guī)范化整理的基礎上,市檔案館的館藏目錄體系也逐漸完善。目前已經建立起全部館藏檔案案卷級目錄的紙質、電子雙套制,并積極開展檔案文件級目錄編制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三、檔案安全日臻完善
市檔案館歷來重視檔案的安全工作,把檔案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強安全體系建設。60年來,由過去的檔案庫房面積小,檔案裝具少及檔案安全保管條件差等問題,不斷加強檔案館庫建設,強化檔案的搶救保護,把安全管理制度覆蓋到檔案工作的各環(huán)節(jié)和各崗位。
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市檔案館歷經三個館舍,目前蒲黃榆路42號館址內的檔案資料庫房將館藏檔案分為新中國成立前檔案、新中國成立后檔案、資料檔案、聲像電子檔案四個庫區(qū),館庫建筑面積約9000平方米,其中防磁庫、光盤庫、實物庫、縮微母片庫、奧運檔案庫、特藏檔案庫等面積為780平方米。技術保護方面采用脫酸、手工修復、仿真復制等技術對破損及年代久遠的紙質、照片檔案進行修復。為規(guī)范檔案資料保管工作,市檔案館逐步建立完善了多項措施,并對檔案在保管和技術保護中的標準、方法、安全保密、衛(wèi)生清潔和突發(fā)事故應急等工作做了明確規(guī)定。市檔案館相關人員牢固樹立安全意識,時時想安全,處處重安全,嚴格遵守檔案保管各項制度,認真履行檔案管理各項規(guī)定,確保了檔案的安全。
此外,檔案信息資源日益豐富,對檔案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為保證電子檔案的安全,市檔案館不斷提高檔案信息容災備份能力,于2012年制定了《館藏檔案數字資源備份策略》,明確了對重要館藏檔案進行本地、同城、異地備份的要求。館內建立起以本地備份為基礎、以同城備份為重點保障、以異地備份為重要補充的三級備份機制。2012年以來,市檔案館已開展兩輪同城和異地備份工作,完成了兩次數據驗證,保障了數據的安全存儲。
四、服務利用日新月異
市檔案館自建館以來,著力建設方便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通過開放鑒定、接待查檔、編研出版、舉辦展覽等方式不斷加大為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人民群眾的服務力度,實現了利用范圍由政府機關團體和企事業(yè)單位向利用多元化轉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及相關規(guī)定,北京市檔案館從1996年至2013年底開放檔案資料共計124.55萬卷冊。內容涵蓋北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社會生活等方面。除集中向社會開放外,市檔案館還通過編輯出版各類專題書籍,舉辦各類展覽以及利用網絡媒體等方式定期公布檔案史料。
檔案利用方式全面實現由單一傳統(tǒng)向多途徑、多方式、多渠道及網絡化模式的轉變,最大限度地滿足利用者的需要。在此基礎上,為服務好黨和政府的各項重要工作,市檔案館相關部門不斷簡化查閱手續(xù),采取提前檢索、加急復制、送檔上門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查閱單位的需要。如,為冬奧組委搭建查檔“綠色通道”,通過政務內網及時準確地傳輸大量奧運檔案數字化副本;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籌備活動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市服務保障工作領導小組提供大量有價值的檔案等。
市檔案局館于1997年在互聯網建立主頁,2000年建立市檔案館網站,2006年建立北京市檔案信息網,初步形成了檔案信息資源為公眾服務的統(tǒng)一平臺和窗口。為使社會公眾享受到更便捷的查檔利用服務,市檔案館依托局域網、政務外網、互聯網構建檔案數字資源網絡服務體系。通過局域網,利用者和檔案館工作人員可查閱全部館藏檔案數字資源;通過政務外網,移交單位和利用者可以享受到一對一服務和檔案的跨館利用;通過互聯網,利用者對全市17家綜合檔案館所開放的檔案數字資源進行一站式檢索、利用,真正實現了“讓信息多跑路,利用者少跑路”的服務理念。
編研工作由配合當時的中心工作進行資料匯編,向圍繞大局、服務中心、深度編研轉變。60年來,市檔案館深入挖掘館藏,編輯出版了大量專題史料匯編。如,連續(xù)出版30余年的《北京檔案史料》被國內外專家學者們稱為“研究北京史不可缺少的必備的學術性、資料性叢書”;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編輯出版的《證據——日本侵華暴行調查檔案全編(京津冀卷)》,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截至2017年底,市檔案館共編輯出版檔案史料書籍、畫冊、工具書60余種,共5200余萬字。其中19種書籍,28次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及中國檔案學會檔案學優(yōu)秀成果獎。
60年來,檔案展陳由單一自辦向自辦或聯合推出模式轉變。市檔案館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辦展模式,自辦或合辦的不同類型和規(guī)模的檔案展覽62個,接待觀眾累計400多萬人次,充分發(fā)揮了檔案資政育人的作用。展覽中有些圍繞中心工作、聚焦社會熱點,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如,“票證的記憶”“百年經緯看北京”“通衢之州大美新城”“見證抗戰(zhàn)——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京津冀檔案文獻展”等。有些圍繞檔案資源建設,大力宣傳檔案工作,如“北京市檔案珍藏展”等。還有些網上展覽,如“北平的新生”“不能忘卻的記憶——紀念抗戰(zhàn)70周年”等,使公眾足不出戶就能觀展,有效地宣傳了檔案工作。
60年來,北京市檔案館走過的每一個發(fā)展階段都得到了國家檔案局和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逐步由小到大、由簡陋到現代??上驳某删褪墙永m(xù)奮斗的結果,新的時代呼喚新的奮斗。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業(yè)務提檔、服務升級、戰(zhàn)略轉型”為目標,科學發(fā)展,繼往開來,用首善標準創(chuàng)造一流工作業(yè)績,努力推動首都檔案事業(yè)呈現新局面、展現新作為、實現新發(fā)展、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