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一葉秋》簡體版出版于今年7月,書中共收錄了12個獨立的小故事。作者張大春在這部書中秉承了他一貫獨特的視角——他關注的從來都不是那些已經(jīng)被蓋棺定論的歷史,而是隱匿在正史背后亦真亦假的民間傳說。
開篇《吳大刀》,講唐末時期的落魄浪子吳杏言,偽造“富貴命帖”迎娶節(jié)度使千金,又以一把看似千斤重的紙糊刀,唬住了敵國間諜。通過這兩次投機取巧,浪蕩子最終娶了美人,封了公侯,博了富貴。第二篇《蘇小小》寫南宋江南名妓的故事。蘇小小身陷囹圄遇到救星時,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脫困,而是感傷于姐姐的戀人病死他鄉(xiāng)。她在公堂上留詩一首,以人品和才情折服了縣令……
除了感嘆人生的百轉千回,《一葉秋》中還有各種怪力亂神,神仙妖狐,《三娘子》《黃十五》《杜麻胡》都是人鬼情緣的故事,讀來頗有“新聊齋”的興味。和蒲松齡一樣,張大春也擅長以嚴肅認真的口吻,講述極盡荒誕的神鬼傳說。
張大春的文字很有特點,白話里穿插著古文詩詞,透著民國時期的老派文人范兒,易懂而不落俗套。散落在故事中的細節(jié)碎片,處處都埋著“彩蛋”,留到結尾來個大反轉,讓人意猶未盡。和故事一樣趣味十足的,還有他的“書袋子”。寫作《一葉秋》,他一會兒扯出史料佐證、典故筆記,一會兒又說著村野流言、市井八卦,真真假假、虛實掌故抖落得水乳交融。梁文道如此贊譽他:“華文小說家里頭裝備全面、技法多變的高手——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樣樣精通?!?/p>
更巧妙出彩的在于每篇故事后的“榫頭”。張大春借張家奶奶“高祖母”之口,為每一則短小精悍的故事寫了一段點評,給讀者來點“言外之意”。比如高祖母知道蘇小小的故事后,立刻定下家訓:“姻緣足以醒世,情分何如知人。”好讓戀愛中的男女知曉,“情愛的本質是要喚醒人‘相知的能力”?!兑蝗~秋》的書名就取義于“觀微知著,洞明機先”——故事不僅是故事,還藏著無限義理。
“說書人”是張大春由來已久的身份。1957年生于臺灣的他,從小愛聽故事。在各種民間故事的熏陶下,20歲出頭時,張大春開始寫小說,《將軍碑》《四喜憂國》拿遍了文學大獎,“成長小說”三部曲(《少年大頭春的生活周記》《我妹妹》《野孩子》),至今仍被青年讀者津津樂道。2000年,他在臺灣news98電臺開辦了一檔評書節(jié)目,講《聊齋》《三言二拍》《水滸傳》《儒林外史》……
2005年,張大春經(jīng)典傳奇筆記小說系列“春夏秋冬”中的第一部《春燈公子》繁體版出版,作者借江湖上一年一度的春燈宴寫市井豪俠;第二部《戰(zhàn)夏陽》聚焦古代知識分子在封建官場與學問之道中的怪狀丑態(tài);第三部《一葉秋》,張大春繼續(xù)支書攤,說故事,重述大歷史角落的小傳奇。他覺得:“原始樸素的故事里有一切關于文學起源的奧秘——春夏秋冬系列作品的本質,一言以蔽之:民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