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锃
【編輯寄語】
人的一生永遠在路上,高壓的社會生活似乎給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少,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種態(tài)度——歷經(jīng)磨難仍然云淡風輕。詩意不是逃避,而是對優(yōu)雅品質(zhì)的向往與追求。
海子曾經(jīng)在一首詩中寫道:“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zhì)的短暫情人?!笨v觀海子短暫的一生,可以說他一直行走在一條通往滿含詩意的“遠方”的路上。他所向往的“遠方”很詩意,又很簡單,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翻開史書,中華上下五千年,如海子一般孜孜追求著自己精神世界的愿景,在通往詩意的道路上奮力前行者不乏其人。他們從不注重物質(zhì)生活的優(yōu)越,即便身居陋巷布衣蔬食,只要能夠在詩意的世界中遨游,他們的內(nèi)心就會洋溢著幸福與滿足。而這些,常常令他人難以理解。其實在這些人心中,詩意的生活高于一切,就是摒棄金銀財寶高官厚祿也值得;而活在空洞冰冷充滿銅臭的金錢的圍城中,才是對他們最殘酷的精神折磨!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月下,一位農(nóng)夫肩扛鋤頭從田間回歸草舍——這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盡管田間的勞作讓他精疲力竭,盡管努力之后地里依然是“草盛豆苗稀”,但他收獲了“誤落塵網(wǎng)中”所難以求得的精神上的自尊與內(nèi)心的歡愉,他對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退出官場毫無悔意,這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感嘆中可以看出。
身居陋室,遠離主流,別人不堪其憂,劉禹錫卻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陶醉。即便他被貶外放官居閑職,也無怨無悔,反因“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倍覺欣慰。在明月之下,在洞庭湖上,他以如椽之筆描繪出“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的富有詩意的畫面。在滔滔黃河中,別人得到的是驚恐,他獲得的是詩意:“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笨梢?,心中有詩意,便會瀟灑生活,浪漫一生,羨煞旁人。
政治上飽受挫折,仕途中屢遭排擠,東坡先生依舊沒有泄氣。他來到了赤壁之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面對這詩意盎然的良辰美景,他心曠神怡,扣舷而歌,溶蝕了自己心中的壁壘,在滿含詩意的道路上找到了精神寄托。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這樣寫道:“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蔽蚁耄粋€人只要心中充滿詩意,必然能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景,會沉入世界的肌理,與大自然相貼近。林清玄曾選擇上山隱居,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地讀書修行,最終能將禪意與詩意相結(jié)合,更加透徹地領(lǐng)悟生活,寫下了“我們要全心來綻放,以花的姿態(tài)證明自己的存在”這樣脫俗的文句。我想,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以花的姿態(tài)詩意地生活下去。
可惜當下為物質(zhì)財富而疲于奔命的人比比皆是,他們心中只有金錢,眼中只有財富,所作所為與“詩意”二字相去甚遠。他們白天如行尸走肉,游走在爾虞我詐的場所;夜晚如饕餮狍鸮,出沒于觥籌交錯的宴席。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他們難道不會感受到身心的疲憊?倘若他們換一種活法,重視精神的追求,必定會在塵世中覓得屬于自己人生的詩意,擺脫浮躁與喧囂,淡然愉悅地享受著詩意的生活。
我們縱然無緣邂逅弘一大師描述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充滿禪意的境界,至少可以擁有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灑脫和飄逸。只有在詩意的路上不斷前行,關(guān)注沿途的風景,褪盡庸俗,才會擁有張岱于大雪茫茫河流冰封之夜湖心亭賞雪的雅興。
追求詩意者,古今大有人在。正如《湖心亭看雪》中所言:“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這一個“癡”字,正是體現(xiàn)在對詩意的無怨無悔的追求中。
【評點】
通往詩意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追求內(nèi)心豐盈的精神之路。作者選取了古今一個個實例,精準有力,不僅論證了精神生活可以滌蕩盡一個人身上的浮躁與庸俗,令其進入一個高雅脫俗的境界,也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文學(xué)積累。文章的語言極具哲理性,大量名言的引用使“詩意”這一中心更加突出。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