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江
【摘 要】對各種債務利息的性質認定與數額計算是破產案件債權審查過程中向來爭議多發(fā)的環(huán)節(jié)。在目前在普通債權與優(yōu)先債權二元結構的破產債權制度下,復利、罰息由于屬于補償性質債權,應當被認定為破產債權;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因其屬于懲罰性債權而不應當被列入破產債權。而在債務利息數額的具體計算過程中,應注意計息天數、計息基數與計算公式的統(tǒng)一;金融借款中的復利計算基數應當以借款期內利息為限;生效裁判文書未確定的利息是否應當計算應結合訴訟請求進行判斷。
【關鍵詞】債務利息;破產債權;債權審查
債權審查是破產清算程序中破產管理人履職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利息的核定是看似簡單卻又充滿爭議的一環(huán)。不論何種性質的債權,只要與金錢給付相關,便有可能涉及利息問題。這就決定了不論是管理人,還是破產企業(yè)的債權人,都應當思考這一道“法律數學題”該如何解決。
一、對不同類型的利息是否屬于破產債權的認定
(一)復利與罰息是否應當被認定為破產債權
分析《審理企業(yè)破產案件規(guī)定》第六十一條,可將不屬于破產債權的債權基本分為四類:懲罰性質的債權、破產程序開始后的債權、股東的投資權益、喪失強制執(zhí)行力的債權。對復利、罰息是否屬于屬于破產債權的討論多圍繞復利、罰息是補償性質還是懲罰性質的債權展開。
從其定義上來看,復利是針對計息周期內債務人未按約歸還的利息計收的利息,罰息則是對債務人未按約還款或者違反合同約定用途而支付的罰金,兩者對債務人的制裁性明顯,但筆者認為,不能以此認定復利和罰息屬于懲罰性債權。
就復利而言,如果債務人按約支付了利息,則債權人可以用這部分貨幣進行再投資,以取得利息。那么從債權人的角度上看,復利便是對其無法獲得的該部分利息的補償,罰息同理則可視作對其出借價款時間價格的補償,焉能說復利與罰息并非債權人的實際損失?
綜上,筆者認為,復利、罰息不屬于懲罰性質的債權而屬于補償性質的債權,應當被認定為破產債權。
(二)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是否應當被認定為破產債權
對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是否屬于破產債權的爭議主要源于對《審理企業(yè)破產案件規(guī)定》第二款的理解的不同。
這兩種對文義截然相反的理解均能自圓其說且有一定合理性。那么,對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是否屬于破產債權,需要回歸至對認定該債權屬于破產債權是否有利于保護全體債權人的公平受償的角度考量。
反對將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認定為破產債權的理由多從其鮮明的懲罰性出發(fā)。該債務利息是法定而非當事人意定,且從《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所在的第二十一章的章節(jié)名“執(zhí)行措施”亦可知,其存在于執(zhí)行程序中,是為針對債務人拒不執(zhí)行生效裁判行為的民事制裁措施,目的是捍衛(wèi)法律的尊嚴,只是在客觀上使債權人受益。因而在破產程序中,不應將其認定為破產債權。
對此,筆者更傾向于不將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列入破產債權范疇。因為除非遭遇不可抗力,企業(yè)從現金流出現問題無法清償部分債務到資不抵債進入破產程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債權人行使訴訟權利的本意必定是通過執(zhí)行程序獲得執(zhí)行款,同時獲得的還有訴訟時效的中斷,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反而是附帶的回報。有些債權人未提起訴訟也并非怠于行使權利,而是因債權并未到期而不能行使,忽略這一點而談付出訴訟成本取得回報對這部分人并不公平。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應該回歸其執(zhí)行程序中敦促被執(zhí)行人履行生效裁判文書的意義中去。
綜上,不應將遲延履行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列入破產債權。
二、劣后債權制度視角下債務利息的認定
劣后債權指在破產清償順序上排列于普通債權之后的債權。比較法中常見的劣后債權包括破產程序開始后的利息、行政或司法機關對破產企業(yè)的罰款、罰金以及其他有關費用、債權人參加破產程序所支出的費用、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等。
在2018年3月4日發(fā)布的《全國法院破產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最高人民法院對劣后問題達成了新的共識。該文件第28條的規(guī)定為:“破產債權的清償原則和順序。對于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清償順序的債權,人民法院可以按照人身損害賠償債權優(yōu)先于財產性債權、私法債權優(yōu)先于公法債權、補償性債權優(yōu)先于懲罰性債權的原則合理確定清償順序。
應當如何認定以破產程序開始后的利息和遲延期間的加倍債務利息為例的按理可列入劣后債權,依法卻無明文指引的債權?
對此,筆者認為,首先因為《全國法院破產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沒有強制約束力,且僅有指引性的規(guī)則而缺乏具體規(guī)定,故目前對破產債權的認定仍應圍繞優(yōu)先債權、普通破產債權兩部分,而無需考慮劣后債權。
總之,最高人民法院應當盡快出臺司法解釋,以構建一個相對完整與合理的劣后債權制度和明確其與《破產法》、《審理企業(yè)破產案件規(guī)定》的銜接適用辦法。
三、債務利息計算中的常見爭議及其解決方法探討
債務利息的計算看似簡單卻又充滿爭議,基數、利率標準、期間、計算公式等任何一項的不同均會導致利息計算結果的不同。
(一)計息天數、計息基數與計算公式
計息天數指計算利息時計算的天數,計息基數則是指確定年利率時所采用的基礎天數。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人民幣存貸款計結息問題的通知》(銀發(fā)[2005]129號)(以下簡稱《計結息問題的通知》)第三條第(一)款和第(四)款,我國銀行以實際天數即365天或366天為計息天數。此外,《計結息問題的通知》是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存貸款計結息的規(guī)定,能否非金融機構主體計算利息時適用也存在疑問。
另一種則是將計息期全部轉化為實際天數計算利息,即利息=本金×實際天數×日利率。
因每年的實際天數為365或者366天,每月的天數可能是28、29、30、31天不等,所以兩種算法所得出的利息并不相同。
該條款允許金融機構選擇任意一種方式計算利息。那么,非金融機構主體能否參照適用該文件,任選一種方式來計算利息?
對上述兩個問題,筆者認為,基于《計結息問題的通知》具有法律效力,在銀行業(yè)未對其作出調整前,推翻其效力并不合適??紤]到按360天/年、30天/月來折算日利率已執(zhí)行多年,非金融機構主體之間按此標準計算利息也屢見不鮮,在此作出區(qū)分,很難令金融機構之外的其他債權人接受。
此外,與訴訟程序不同,破產程序中的債務人往往資不抵債,絕大多數情況下,普通債權本金都無法得到100%的清償,更遑論使債權人取得其本應當獲得的自計息日起至實際清償之日止的利息,所以縱使在計息天數、計息基數和計息公式中均選擇有利于債權人的方式,也不會在實質上損害債務人的利益。故而,在利息計算公式與利率標準上,不如統(tǒng)一適用《計結息問題的通知》。
(二)金融借款中的復利計算基數應當以借款期內利息為限
常有金融機構在計算復利時,將債務人所欠的所有利息作為計算基數。但筆者認為,不論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如何,金融借款中復利的計算基數應當僅為借款期內的利息。
如果當事人之間明確約定就逾期利息或者罰息可計算復利,由于《商業(yè)銀行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商業(yè)銀行不得違反規(guī)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而銀行如果與當事人約定就逾期利息或者罰息計收復利,因在上述央行的兩個文件規(guī)定外計收罰息,系違反規(guī)定提高利率的行為,也就是違反了《商業(yè)銀行法》第四十七條。因而該逾期利息或者罰息可計算復利的約定會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無效。
故金融借款中的復利計算基數應當以借款期內利息為限。
(三)生效裁判文書未確定的債務利息
在一般情況下,經過訴訟的債權在債權認定中產生爭議的概率要遠遠小于未經訴訟的債權,但有時情況卻恰恰相反,利息應當計算至判決確定的履行日還是破產裁定受理之日?
筆者的觀點是這應當取決于債權人在起訴時所提出的訴訟請求。如果其提出的訴訟請求就是要求債務人支付至判決確定的履行日止的利息,那么應當視為其放棄了判決確定的履行日后的一般債務利息;如果其訴訟請求為要求支付至實際清償之日止的利息,并且沒有特殊事由導致其在判決確定的履行日后的利息無法得到法律支持,那么判決主文中“支付至判決確定的履行日止”的出現應當被認定為審判者表述的不嚴謹。
另一種情況是,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利息,但是經過法院調解,調解書主文卻僅有給付本金而無給付利息內容,此時如果債權人在債權申報中要求按合同約定利率或者年利率6%支付利息,管理人是否應當認定該部分利息?
這兩個問題的涉及到的均是部分之訴。從這個角度看,部分之訴并未違反禁止重復起訴原則。但不能否認的是,部分之訴違反訴訟經濟且會給債務人帶來屢次應訴之負擔,故部分之訴中對訴的拆分至少應該有一定限度。筆者認為將債權拆分成本金與利息兩個部分進行尚在此范圍內,但如果前訴已經主張過利息,而后訴又就利息的殘額部分進行主張,一則后訴有否定前訴確定的利息范圍之嫌,二則過于維護當事人對訴的處分權,允許其將訴拆分地過小,因此這種部分之訴不應當被支持。
四、結語
在破產債權審查過程中,因債務利息引發(fā)的債權異議層出不窮。從判斷是否為破產債權,到數額計算、受償順序認定,處處可能出現爭議,不論是破產管理人還是債權人,都應當以審慎和嚴謹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個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國光、奚曉明、曹士兵:《正確理解<關于審理企業(yè)破產案件若干問題規(guī)定>》,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57頁
[2]楊心忠:《涉訴利息法律實務》,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9月版,第334頁
[3]楊博煒:《遲延履行責任在破產程序中的法律適用問題》,《文學月刊》2016年第3期。
[4]王亦君:《儲戶與北京工行就計息方式當庭爭論》,載《中國青年報》2006年12月7日,第7版。
[5](2015)民二終字第110號民事判決書。
[6]胡科剛、馬德?。骸督鹑诮杩詈贤讣秀y行能否收取罰息的復利》,載《山東法制報》2017年2月1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