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東
【摘 要】
在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高中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本文從學情出發(fā),以必修二教材中家國情懷篇目為例,探討了學生家國情懷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優(yōu)選和重組教學資源,設計了家國情懷的主題閱讀內容。
【關鍵詞】
高中生 家國情懷 主題閱讀 內容設計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高中語文課程要培育民族精神,塑造學生熱愛祖國的精神品格。在最新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教科書編寫建議”板塊中也出現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熱愛祖國”“民族”“愛國主義”等等這類詞的提出,我們可以發(fā)現,新時代對高中生具有的精神品格的要求。2016 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的《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教育系統(tǒng)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中,更是提出了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永恒主題,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再次強調要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這為我們在高中生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開展好這一主題教育活動,筆者對高中語文必修2中的教材內容進行了梳理,設計了比較合理的家國情懷主題閱讀設計內容。
1.家鄉(xiāng)之思:李白《渡荊門送別》、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煜《虞美人》、納蘭性德《長相思》、韋莊《菩薩蠻》都表達了對故國、家鄉(xiāng)深深的思念之情。老舍的《想北平》講述了在戰(zhàn)亂的歲月中,作者身處異地,卻無比思念他摯愛的北平,在文中通過北平與巴黎的對比,深深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眷戀之情。
2.祖國之愛:艾青《我愛這土地》用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打比喻,形象抒發(fā)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懷;郭沫若《爐中煤》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輕的女郎”,表達了愛國的衷腸;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滿懷愛戀謳歌了祖國;食指《生活在自己的祖國,我很驕傲》表達了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之情;鄧小平《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字里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波蘭作家雅·伊瓦什凱維奇的《肖邦故園》不但表達了偉大的音樂家肖邦對故園的深切熱愛和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更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蘇聯作家阿赫馬托娃的《祖國土》則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無論走到何處,永遠和祖國息息相關的感情。
3.憂樂之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重要表現?!爸戮龍蛩瓷希偈癸L俗淳”懷抱這種對國家、對百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杜甫的一生都在為其奮斗,他的《登高》《登岳陽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兵車行》是其憂樂之懷的代表作。屈原在《離騷》中為我們展現了其堅定的愛國主義和為理想而獻身的至死不渝決心,他的一生都在為楚國的富強而努力,即使遭遇小人的排擠、君主的流放,他還是念念不忘國家的興盛、人民的疾苦。
4.報國之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戰(zhàn)亂紛飛、民不聊生的動蕩社會,灑血戰(zhàn)場、報效國家是許多仁人志士一生的追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他們愿意用自己的一生保衛(wèi)、建設自己的國家,實現自己的凌云壯志。陸游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睡堪伯仲間”(《書憤》)、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無不表現出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夏完淳的《獄中上母書》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為了承擔起保衛(wèi)國家的責任,依然放棄了照顧母親妻兒的機會,慷慨就義的大丈夫。
5.和平年代
故國之戀:韓少功《我心歸去》、柯靈的《鄉(xiāng)土情結》、曹文軒《前方》、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都寫出了身處異鄉(xiāng)的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對故鄉(xiāng)抑制不住的思念之情。
6.山河之嬌:黃藥眠《祖國山川頌》著力贊美祖國山河的壯麗秀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一片愛國之心,洋溢著祖國兒女的熱血與深情;劉白羽《長江三峽》描繪祖國河山的壯美景色;梁衡的《壺口瀑布記》細致地描繪了壺口瀑布的情狀和態(tài)勢,熱情贊美了祖國壯麗的河山;他的《泰山——人向天的傾訴》獨辟蹊徑,向天傾訴,直言泰山之雄偉,盡抒生命之尊貴。
7.民族之責:郭梅尼《一個普通的靈魂能走多遠》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海外留學生滿腔的報國之志,讓我們明白了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余秋雨《道士塔》充滿了對民族文化的珍視和對祖國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喚,不僅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遺產,而且更深刻地蘊藏著愛國的內涵。徐勤《車隊與紅燈》告訴我們人人要有關注社會、反特權、倡導平等民主意識的精神。白巖松的《捍衛(wèi)常識 建設理性 尋找信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媒體人面對社會轉型的責任感和奮斗的決心。
8.時代之聲:鄧小平在《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中表達了中國人民捍衛(wèi)國家主權完整的堅強信念和妥善解決香港問題的堅定信心。王瑾的《從阿Q到阿Z》指出了今天中國人身上存在的局限性、劣根性,指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路上,我們需要見微知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梁衡的《假奶粉拷問真道德》以奶粉事件反思現今社會誠心的缺失,引起人們的警醒。盧新寧的《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在北大中文系畢業(yè)典禮上的致辭》告訴所有的青年在步入社會之際要保護好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因為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