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娟
摘 要:錢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從古至今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我國的古錢幣文字幾乎涵蓋了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所有書體。文章通過對我國各朝代錢幣文字的分析辨識,梳理了我國文字的演變過程,彰顯了我國書法藝術(shù)的精髓。
關(guān)鍵詞:古錢幣;文字演變;書法藝術(shù)
錢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從古至今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我國的古錢幣文字幾乎涵蓋了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所有書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以及篆書的變體如懸針篆、薤葉篆、玉箸篆、九疊篆,還有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瘦金書??v觀我國錢幣文字的發(fā)展軌跡,也大體上反映了我國文字的演變過程??梢哉f中國文字和中國古錢幣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有些古錢幣上的文字由皇帝御筆親書,有的由著名書法家撰寫,這為我們研究古代文字的演變和欣賞名家書法藝術(shù)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 先秦錢幣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chǎn)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xiàn)的貨幣是實物貨幣。隨著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價值形態(tài)的不斷演變,到夏商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海貝。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這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貨幣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時期,貨幣無論形制、鑄造工藝、流通區(qū)域都有一個飛躍的發(fā)展。青銅鑄幣開始形成,不同的生產(chǎn)方式產(chǎn)生了不同的貨幣形態(tài),布幣、刀幣、圜錢、楚幣在不同的區(qū)域流通。大部分刀幣、布幣、圜錢上的文字是用刀先在陶范上鍥刻的,然后翻鑄成幣文。因一范鑄一錢,故錢文變化無常。但依然可以看出刀鋒的痕跡,筆畫以橫、直、斜線為主,弧線和曲線相輔,一刀刻成。文字前后貫通,生動自然,古厚之氣濃烈(圖1~圖4)。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通行的字體,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由于錢幣文字的滯后性,商周時期的貝幣沒有文字,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錢幣逐步開始記有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文字在一步一步衍變和發(fā)展。有的幣文如日、月、山、羊、安、武、川、甘等,都是再現(xiàn)甲骨文的象形字或會意字。這也說明了漢字的起源是觀天地之象、察鳥獸之文,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金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與甲骨文相比,筆畫更圓潤渾實,不像甲骨文那樣纖細瘦削。
先秦的錢幣形制各異,單位輕重不一,錢文復雜,多記天干、地支、天象、事物、城邑、地名、數(shù)字等。錢文多出匠人之手,與甲骨文、金文相似,皆屬大篆,隨范刻就,不刻意追求藝術(shù)效果,顯得明快質(zhì)樸。
2 秦漢錢幣
2.1 半兩
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在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時,也統(tǒng)一了貨幣,規(guī)定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秦半兩與實重相符,是當時全國唯一通行的法定貨幣。從此方孔圓形的銅錢在中國保持了兩千多年,直至近代才被機制銅圓取代。
秦代是重要的漢字轉(zhuǎn)變時期,可以說是個分界線。在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前,同行文字繁雜,很不規(guī)范。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為官方文字。文字的統(tǒng)一為書法藝術(shù)的成熟奠定了基礎(chǔ)。據(jù)傳小篆秦半兩錢為李斯所創(chuàng),幣文整體布局嚴謹,文字筆畫剛健有力,具有動靜結(jié)合的均衡美。半兩錢分為先秦半兩、秦半兩和漢半兩。
先秦半兩(圖5)的“半”字下橫畫與“兩”字橫畫均較短,“兩”字中間“人”字都帶有較長的豎筆。錢文高突,略呈起伏,筆畫狹長略帶弧形。
秦半兩(圖6)幣文不及先秦高挺,字體呈方形?!鞍搿弊窒聶M畫與“兩”字橫畫均較長,“兩”字中間“人”字豎筆漸短,出現(xiàn)連山式。
漢半兩(圖7)幣文字體扁平而短。“兩”字多為“雙人兩”“連山兩”和“十字兩”。有的“兩”字的中豎與上橫不連,相連的極罕見,稱為“有頸半兩”。
2.2 五銖
五銖錢始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幣輕重合宜、制造精良,改變了漢朝初期貨幣混亂的現(xiàn)象,有利于中央集權(quán)和經(jīng)濟發(fā)展。五銖錢從漢武帝起,歷經(jīng)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
西漢五銖錢(圖8)始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漢武帝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小篆,“五銖”二字字體早、中、晚三期各有不同。一般“五”字交筆由斜直到彎曲;“銖”字的“金”字頭較小,仿佛一箭鏃;“朱”字頭呈方折型。
東漢時期五銖錢有建武五銖錢(圖9)、四出五銖錢(圖10)等。建武五銖錢制作精致,文字書體規(guī)范。“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畫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般彙弊帧敖稹弊诸^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爸臁弊诸^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四出五銖錢為漢靈帝所鑄,所謂“四出”是指從錢幣穿孔的四角向外引出四道斜線直達外郭。
2.3 新莽錢幣
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政權(quán)。他托古改制,在其當政期間大的幣制改革就有四次,鑄幣六種二十八品,推行主、輔幣相結(jié)合的“寶貨制”。這在世界制幣史上是一次破天荒的制度,致使當時幣制混亂。王莽的幣制改革雖失敗,但鑄幣藝術(shù)卻達到了歷代錢幣的一個高峰。王莽錢版別雖多,但造型美觀、材質(zhì)優(yōu)良、錢文考究。
一刀平五千刀幣(圖11)鑄工精良,造型豐滿篤實,形體厚重,上環(huán)如錢,身形如刀。刀面有篆書“平五千”三字,意為值五千枚五株錢。環(huán)面用黃金錯成篆書“一刀”二字,故名“金錯刀”。幣文規(guī)整勻稱,書意雋永。
貨布(圖12)上“貨布”二字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型狹長,收筆尖銳如懸針,在書法上具有多樣變化的美感,后人稱這種字體為“懸針篆”。
貨泉(圖13)上“泉”字中間一豎中斷,錢文布局勻稱,筆畫細挺,筆勢舒展,俊美絕倫。如此細小的篆字用毛筆書寫已屬不易,刻在錢范上更顯書寫、篆刻功力深厚。
3 魏晉南北朝錢幣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如同那時的政權(quán)紛亂一樣,沒有統(tǒng)一的貨幣,是中國貨幣制度衰落、混亂的時期,也是幣值從記重錢到年號錢的過渡期,還是錢文從篆書演變?yōu)殡`書、楷書的時期。
隸書在錢文上的出現(xiàn),最早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成漢李壽漢興年間鑄漢興錢(圖14),它不僅是我國年號錢的發(fā)端,而且是我國第一款只用隸書書寫錢文的錢幣,是錢文篆書變?yōu)殡`書的先例。秦漢以前的錢幣,包括兩漢時期鑄造的半兩錢、五銖錢,錢文仍是篆書。三國時期的太平百錢雖然出現(xiàn)隸書錢文,但仍以篆、隸兩體為文,且隸中仍含篆意。直至漢興錢,無論是直漢興、橫漢興,錢文均為隸書。
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鑄造的孝建四銖錢(圖15),錢文以薤葉篆書寫,起筆尖,收筆銳,圓弧過渡?!靶⒔ā倍止P畫纖細秀麗,飄逸自如,宛如薤葉。
北周通用的布泉、永通萬國錢和五行大布(圖16),錢文都以玉箸篆書寫,筆畫渾厚有力、婉圓流暢、俊逸綺麗,有“篆發(fā)絕工,六朝之冠”美譽。
南朝陳宣帝鑄太貨六銖錢(圖17),錢型工整,制作精美。錢幣上的篆文勻稱清晰,筆力遒勁,“六”字像一個雙手叉腰的人。
南北朝是我國錢幣史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秦到南北朝,錢文多用篆書,而南北朝以后則多用隸書和楷書。
4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
隋朝的建立結(jié)束了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隋文帝下令將形文各異的錢幣統(tǒng)一為五銖錢。
隋五銖錢(圖18)大多銅質(zhì)較好,制作規(guī)整,外廓寬平。有的“銖”字“金”首三角內(nèi)斜,“朱”首方折?!拔濉弊纸徊鎯晒P較直,和穿孔的右郭相連,像一個“兇”字。
開元通寶(圖19)是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所鑄,錢文意為開辟新紀元的通行寶貨,它并非為年號錢。從此,錢幣不再以重量命名而用“通寶”命名,這是我國方孔圓錢的一次重要改革。開元通寶錢重一兩,我國幣制中的一兩十錢制由此起源。《舊唐書·食貨志》載:“開元錢之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碧瞥鯐覛W陽洵書寫的八分書“開元通寶”法度森嚴,結(jié)體端正古樸,錢文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于平正中見險勁,于規(guī)矩中見飄逸。
乾封泉寶(圖20)是最早使用楷書的錢幣,為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鑄行,也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
五代南唐的開元通寶、唐國通寶(圖21)是書法家徐鉉用篆、楷兩體所書。其篆書幣文細長巧麗,渾重工整;楷書幣文瘦勁雄強、布局完美。篆書、楷書珠聯(lián)璧合,堪稱天地杰作。
5 宋元錢幣
宋代是我國錢文書法發(fā)展的巔峰時期。自宋代始,皇帝凡改元,必鑄年號錢。錢文篆、隸、真、行、草都有,并推行對錢制度,不同書體鑄同一文錢,或真篆配對,或行篆配對,或隸篆配對。宋代錢幣以鑄量眾多、書體最全列歷代錢幣之冠,書體又以皇帝御書聞名于世。
淳化元寶(圖22)、至道元寶(圖23)是宋太宗用真、行、草三體親筆書寫的御書錢。一種年號錢有三種書體,此為宋太宗首創(chuàng)。宋太宗的真書結(jié)體堅實,意態(tài)天成;行書如行云流水、雋永流暢;草書如金蛇狂舞、神采飛動。米芾曾評其書法“真造八法,草入三味,行書無對,飛白入神”。
元豐通寶(圖24)幣文為隸書,相傳為著名書法家蘇東坡所書。其書法穩(wěn)健獨到,肉豐骨勁。故后人也將隸體元豐通寶稱作“東坡元豐”。
元祐通寶(圖25)幣文為行書,相傳是司馬光題寫。錢文飄逸瀟灑,跌宕起伏。
九疊篆一般用于官方的印璽。由于該篆文復雜難讀,一般很少使用。皇宋通寶(圖26)的九疊篆文,筆畫反復折疊,線條勻稱,屈曲層疊,非常巧妙。
宋徽宗御書瘦金體錢文大觀通寶(圖27)在歷代錢幣中堪稱魁首。據(jù)《書史會錄》記載:“宋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形跡求也。”由趙佶親筆御書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和宣和通寶,其上的錢文結(jié)構(gòu)疏朗俊逸,筆法剛勁清瘦,形如屈鐵斷金,匠心獨具,堪稱藝術(shù)精品。近代泉幣鑒賞家張可中先生給瘦金體錢以極高的評價,稱徽宗御書錢“范各一體,體各一態(tài)?;蛉缑琅⒒?,自然窈窕;或如天孫織錦,文彩斑斕。若宣和、政和、大觀、崇寧、圣宋、重和等,莫不骨秀格清,令人意遠。吾人收羅此泉數(shù)百種,陳覽于綠窗綺幾之間,直無異展開一部瘦金字帖也”。
南宋淳熙七年(1180),取消對錢,宋錢錢文的書法逐漸統(tǒng)一為宋體字,此后的錢文一般采用楷書。
金章宗泰和年間鑄造的泰和重寶(圖28),幣文是金代書法家黨懷英所寫玉箸篆。幣文結(jié)構(gòu)峻整,筆法圓潤,氣勢凝重,令人贊嘆不已。
元朝以紙幣為基本貨幣制度,錢幣藝術(shù)進入一個蕭條期。錢幣文字有漢文楷書和八思巴文兩種。元朝周伯琦書寫楷書至正之寶(圖29),幣文蒼勁古樸,功力精湛。
6 明清錢幣
明清兩代,紙幣被大量使用,白銀廣泛流通,銅錢淪落為賤金屬,鑄量逐步走向衰落,錢幣書法藝術(shù)也漸漸被冷落。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隨著先進制幣技術(shù)的引進,傳統(tǒng)鑄幣技術(shù)走向末日,與此相聯(lián)系的錢幣書法藝術(shù)也終于走到了盡頭。明清時期的錢幣多為楷書,明中葉到清初,錢文由匠人書寫,多不足觀。
至清咸豐時,戴熙書寫咸豐通寶(圖30),幣文極其精湛,在清代錢幣中鶴立雞群。幣文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筆意,靜中有飛動之勢,生龍活虎。“通”字“甬”的上部和“咸”的撇劃很是靈動。橫細豎粗搭配和諧,幣文橫畫多,但筆筆偃仰有致,無一雷同。尤其“咸”字一鉤如拉弦之弓,十分奪目。
縱觀錢幣發(fā)展史,文字與錢幣的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形影不離,中國古錢是古代文字、書法藝術(shù)的綜合展現(xiàn),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演變進程。歷史上書法大家的手筆有多少能保存至今,又有多少人能見到他們的真跡呢?古錢上的文字卻保留了歷代書法藝術(shù)的神韻,讓我們在小小方圓之地大飽眼福、陶冶情操,享受書法藝術(shù)的饕餮盛宴。
參考文獻
[1]唐石父.中國古錢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戴志強,戴越.古錢文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3]丁福寶,馬定祥.歷代古錢圖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楊仁愷.中國書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