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修復件)的認定是科技檢測鑒定與傳統(tǒng)眼學鑒定雙軌制應用的成果,它的出現(xiàn)填補了已知順治官窯署年款瓷器無白釉花觚、無圈框單行橫寫年款于瓷器腹部的空白,以實物特性印證了順治初景德鎮(zhèn)生產制作官窯瓷器的狀況,從而折射出統(tǒng)治階層的喜好、佛教信仰、政治需求對陶瓷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大清順治年制;科鑒與目鑒;單行橫寫年款;順治官窯;白釉花觚
順治初期政局不穩(wěn),反清的局部戰(zhàn)爭此起彼伏,百廢待興,景德鎮(zhèn)瓷業(yè)一度蕭條。為滿足滿清統(tǒng)治階層的用瓷需要,官窯生產仍沿用明末的應急措施有命則供、無命則止,采用官搭民燒的方式,因此署年款的官窯瓷器十分罕見。屢見報端的順治官窯以單色釉居多,其中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多件順治官窯瓷都有底書,如大清順治年制黃釉暗刻龍紋盤(修復件)、清順治年制茄皮紫釉盤、大清順治年制霽藍釉龍紋盤、大清順治年制青花三秋圖紋缸和常熟博物館收藏的大清順治年制款醬色釉暗刻云龍紋盤等。筆者據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經科技檢測與傳統(tǒng)眼學雙軌制鑒定所發(fā)現(xiàn)的信息,揭示出順治初景德鎮(zhèn)已經在為清朝統(tǒng)治階層制作佛前供器白釉花觚這一品種,它成為清初統(tǒng)治階層與佛教千絲萬縷關系的又一確證。
1 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款識
已知的順治官窯瓷器多底書四字雙行和六字雙行款即“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年款中有的畫雙圈,也有不畫雙圈的。此件白釉花觚器物腹部用青花料楷書單行橫寫“大清順治年制”六字,款識無圈框,用筆的特點與順治官窯遺存款識相似,提筆見峰,住筆見頓,劃多下拉,勾捺上剔,具有明代晚期遺風“柔中有剛”,字體書寫明晰但“排列間距不一”。(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清代一概用“制”字,罕有用“造”字,題款位置以底內居中者最為普通,若高足者或題于足內層邊際,亦有題于足外層邊際者,蓋皆橫款也,又有題于口上或腰腹際者,亦屬橫款,橫款最為珍罕,其始于明代,至清嘉慶而遂替矣。以上說明清代書寫橫款的瓷器是比較罕見珍貴的,橫款書寫從明代開始至清嘉慶朝逐步被替代。
2 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的特征
清人葉夢珠《閱事篇》里記載:“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較甚于舊,而價逾十倍。”說明了當時瓷器的初步特征及艱難的生產環(huán)境。
這件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口沿外撇呈喇叭狀,無醬釉,口沿釉面局部有一處類似磕缺胎內陷特征。腹部微凸,底部微外撇似鳳尾狀。通體施單色白釉,釉面有水蝕、棕眼、縮釉、氧化黑點、橘皮狀坑凹、鐵銹斑、施釉稀薄。釉色白中閃青亮呈卵青色,積釉處呈湖水綠,底足砂底,足沿見修痕呈泥鰍背狀,足磕,有自然使用磨痕。釉斑、火石紅、露胎處溢出的鐵銹斑痕、拉胚旋痕類窯渣,花觚內部可見施釉不均的露胎痕、接胎痕、修胎所留釉下細絲紋。
3 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與佛教的淵源
瓷器被歷朝廣泛應用“常是皇室與民間使用的生活用瓷”,也于皇室祭祀及舉行盛大法事活動中所使用。根據用途不同及器型特別的花觚早期被稱為尊,起于元代,明嘉萬時期得到發(fā)展,到清初盛行時是佛前長設供器作插花之用。清皇室信奉佛教由來已久,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入關以前努爾哈赤的后金和金女真時期。順治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信仰佛教,上有所好下必隨之,從遺存中發(fā)現(xiàn)這時期的佛教器皿數(shù)量增多,尤以青花為主,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堂佳器款青花“老虎聽法”紋盤、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丁酉(順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凈水碗、北京雍和宮收藏的順治八年江西監(jiān)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窯青花云龍紋香爐、“順治十三年”款識的青花蕉葉紋觚,以及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順治青花牡丹紋觚、五彩牡丹玉蘭紋花觚等。
4 運用科鑒與目鑒雙軌制對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進行鑒定
在傳統(tǒng)眼學鑒定法對比觀察有些把握的情況下,證據就顯得十分重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鑒與目鑒雙軌制有據鑒定擔當著對疑似古代藝術品去偽存真的重任,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鑒定古陶瓷在國內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其中英國的牛津鑒證、美國的黎明考古實驗室、國內香港中文大學鑒證實驗室、上海博物館科技部、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協(xié)會等古陶瓷科研與鑒定機構對陶瓷器進行了廣泛的測試,且在不少領域已經取得成功并應用推廣。
據相關報道國有博物館和考古機構也需要借助科技檢測手段,核對古代藝術品身上的DNA,以此來為古代藝術品登記造冊“驗明正身”。時至今日,科技用于古陶瓷鑒定的方法很多,比如微痕跡鑒定、X熒光分析成份鑒定、熱釋光測年鑒定等。這件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分別使用擁有公安部部級評審通過的科學技術老化痕跡檢測鑒定方法和運用國家文物數(shù)據庫對比成分檢測鑒定方法兩種方法進行檢測,兩家鑒定機構的檢測數(shù)據給出的結論科學客觀地一致顯示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是清代老瓷。
這里著重介紹下廣大陶瓷愛好者常用的微痕跡檢測鑒定,使用CE—9現(xiàn)場微觀取證儀和DinO—Lite文物微觀鑒定儀對這件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進行檢測,顯示未發(fā)現(xiàn)人工物理化學方法做舊痕跡,發(fā)現(xiàn)變色氣泡、破口泡、胎體析鹽、腐蝕白斑等自然老化痕跡,經由古陶瓷痕跡標本庫、標本比對“痕跡特征相符”,依據該器物獨特的自然老化痕跡特征,已作出對其個體痕跡特征標本存檔,通過微區(qū)化學成分檢測未發(fā)現(xiàn)人為腐蝕痕跡的化學元素。鑒定師評語: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經鑒定師目鑒與科學技術老化痕跡鑒定符合清代初期瓷器特征,確認是清代燒制,它大氣端莊、制作精美、器型比例均衡、釉面瑩潤、修足工整,是仿商周青銅器造型。
5 結語
古代瓷器是當時生產力的代表,也是社會思想和意識的主要載體,其影響力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類文化進程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料。瓷器不僅是一般的器物,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文化傳播的載體,由此可見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作為順治白釉瓷器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文化傳播中一個重要的實物證據。滿清入關使少數(shù)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佛教文化產生深度的交融,大清順治年制款白釉花觚的藝術風格與使用功能反映出順治初陶瓷的發(fā)展與滿清統(tǒng)治者的審美、愛好、政治需求、佛教信仰息息相關,它的出現(xiàn)豐富了順治官窯的種類,將在明末清初瓷器的研究與鑒賞中發(fā)揮實質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圣空法師.清世宗與佛教[EB/OL].http://www.chibs.edu.tw/ch_html/grad-th/65/65-1.htm,2017-05-08.
[2]傳玉.科技鑒定陶瓷器[J].收藏界,2007(7):120-121.
[3]王源.明清時期皇室宗教文化對官窯瓷器之影響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5.
[4]耿寶昌,王光堯.耿寶昌先生說瓷[J].紫禁城,2006(1).
[5]張潤平.清朝順治瓷器的藝術風格(上)[J].藝術市場,2006(7):86-87.
[6]鄭宏.關于故宮藏順治朝瓷器的思考[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8):69-86.
[7]徐菁菁.明清瓷觚源流及特征[J].藝術品,2017(11):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