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晴
高中的那三年,對于我和很多人來說都是一段很美妙的追夢時光。在那三年里,我一直懷抱著一個夢,守候著一段時光,等待著一場綻放。
我從來都不認為高考是一個人的事情,也許,這一年我們經歷了煉獄般的磨煉,為了心底的夢想不得不放棄很多東西,但我更愿意相信,這些“放棄”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一)
我認識一個女孩,她的媽媽是我的班主任。她從六歲開始學小提琴,持續(xù)學了近十年,卻在高一時被家長勒令停止這項愛好,回歸到文化課的學習上來。
我去辦公室找班主任的時候,正好碰到那個女孩和班主任在爭吵。我看得出來她很喜歡拉小提琴,但生活畢竟不是拍電影,要想以后有更好的出路,對她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參加高考。當時班主任對她說了一句讓我至今都忘不了的話:“現(xiàn)在的放棄不是放棄?!?/p>
在班主任的勸說下,女孩權衡了所有利弊,終于妥協(xié)了。后來,那個女孩如愿考上大學,在大學里和同學一起辦了一個小提琴社。每次提起女兒這段苦盡甘來的經歷,班主任總是很自豪,而我也知道,夢想從來不會缺席。
(二)
高三那一年,我嘗試過兩個月不回家,每個周末都窩在教室那堆成小山的書本里,跟幾個同學一起刷題。放寒假回家的時候,我跟鄰居打招呼才得知爺爺動了一次大手術。那一瞬間,我的眼淚突然就流下來了。我明白父母沒有把這件事告訴我的原因,可心里還是很難受。
那一年,我放棄了好多陪伴家人的時間,把自己封閉在高考的世界里,甚至會忘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有時我也會想,這樣真的值得嗎?答案是肯定的。當8月我收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爺爺笑得無比燦爛,皺紋也更深了。那一刻,我心里只有一個想法:“當全力以赴奔到終點時,所有的放棄都是值得的?!?/p>
我曾經以為只要陪伴在家人身邊,他們就是最開心的。可是,后來我明白了,成為一個優(yōu)異的人會讓他們更開心。類似我這樣的經歷,社會上每年都會出現(xiàn)很多,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總把家庭變故咽進自己的腹中,即便孩子可能會怨恨自己。
(三)
很多時候,身處在某個情境之中的我們并不能客觀地去思考問題,只會為堆在柜子角落的小說和墻角那把積灰的吉他而感到惋惜,為不能和家人朋友相聚而感傷。而當高考結束,收到那份沉甸甸的錄取通知書時,當我們在大學里一步步充實自己,完成了以前計劃了很久都沒有時間去做的事時,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曾經的“放棄”有著特別的意義。
放棄更像是一種磨煉,而非與心頭之物訣別,試著讓放棄與堅持保持平衡吧,我們大可以對自己說:“來日方長?!闭埾嘈?,那些被我們暫時放下的東西,總會在特定的時機回到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