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向陽
小時候,每年到了寒冬臘月,媽媽都會請鄭宅上街路的一對姐妹上門,為全家做衣服,少則一天,多則兩三天。姐姐叫鄭竹云,是師傅,妹妹叫鄭竹仙,是伙計。姐妹倆輕聲細語,和和氣氣,認認真真,任勞任怨,在鄰近三村蠻有名氣。
鄭竹云從小讀書刻苦,成績優(yōu)異。小學(xué)畢業(yè)以后,“文革”中,鄭竹仙輟學(xué)了。
輟學(xué)以后,鄭竹云開始學(xué)裁縫做手藝。按照規(guī)矩,三年學(xué)徒期間,沒有工資,或許是她表現(xiàn)出色,第一年底,師傅給她十塊錢紅包。她很懂事,就把這筆錢買成禮品,春節(jié)拜年時送給師傅。
出師以后,鄭竹云帶著妹妹一起早出晚歸,做東家生活。裁縫的工作時間特別長,民間有“泥水木匠,日頭三丈。裁縫篾匠,門口等天亮”的說法。其實,各種工匠開工時間不同,除了行業(yè)歧視,還有體力輕重的因素。泥水匠和木匠均系重體力活兒,一天做8小時;裁縫、篾匠為輕體力活兒,一天做9小時以上。
當年大多農(nóng)家生活貧困,做新衣服的布料以自家紡織的土布為主,有本色的白布,也有染過的藍布或黑布。我家因為爹常年在外做木匠,手頭有幾個活錢,生活條件好一點兒,除了媽媽自己織的土布,還從供銷社的生活用品門市部里扯幾塊洋布。記得我家做得最“豪華”的衣服,是一件“分析大衣”,上有毛領(lǐng),下可分層,脫卸清洗,不僅保暖,也很潔凈。
裁縫用的尺子與眾不同,叫作三元尺,每尺長三十五厘米,比市尺略長。其實,三元尺本是軒轅尺的訛傳。根據(jù)《周易·系辭》里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裁縫就奉軒轅黃帝為祖師爺,把尺子叫軒轅尺。
到了39歲那年,竹云踏上創(chuàng)業(yè)之路,辦了一家襯板廠。第二年,她徹底告別了裁縫生涯。在我印象中,裁縫以女性為主,但上小學(xué)以后,才知道同學(xué)王東曉的爺爺王壬申和爸爸王海泉,都是男裁縫。
壬申師是一位遠近聞名的老裁縫,從9歲開始學(xué)手藝,三年徒弟,三年半作,三年伙計,18歲才出師。徒弟沒有工資,半作有一點兒,伙計高一點二。俗話說“三年徒弟混混過,四年半作真難過”,徒弟躲在師傅的翼羽之下,無須自己動腦,而半作往往需要自己獨立操作,遇上難題只有苦思冥想。師傅不會主動教你,要徒弟自己看,還要偷偷看,學(xué)得很慢。
壬申師學(xué)裁縫的時候,師傅的規(guī)矩很大,稍不稱心,就要打罵,手頭有銅尺,就用銅尺打,手頭有烙鐵,就用烙鐵打。壬申師的長子海泉師本是一顆讀書的種子,陰差陽錯,做了裁縫。早在1962年,他只有18歲,就讀的義烏師范學(xué)校停辦,輟學(xué)回家。他是老大,下面有五個弟弟,兩個妹妹,光靠他爹一個人做裁縫,負擔很重。于是,他放棄教師夢,跟著他爹學(xué)裁縫,做東家生活。
做裁縫這一行,令海泉師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冷字,三九嚴寒,坐在洋車上縫紉,雖然戴著毛線手套,還是十指發(fā)麻,再冷也不能烘火熜。好在海泉師學(xué)裁縫的時候,已經(jīng)普及洋車,而他爹壬申師當年學(xué)裁縫的時候,都是手工縫紉的,用一針一線縫出來的。
辛苦歸辛苦,海泉師做裁縫以后,家里的收入提高了。以前他爹一個人做的時候,每天工資兩塊五角,現(xiàn)在兩人做了,每人一塊八角,加起來有三塊六角。
三年以后,海泉師出師了,從此自立門戶。做裁縫也要有生意經(jīng):第一個是做得快,做得多,才能贏得東家的歡心,每天起碼做三套衣服,甚至四套,尤其是下半年,夜長日短,如果趕不出生活,東家下次就不請你了;第二個是省布料,不浪費,主要看碎布多不多,農(nóng)家自己織的粗布好一點兒,尤其從供銷社日用品門市部買的洋布,一點兒也不能浪費,即使剩下的碎布,也要做成鞋面等,物盡其用。
早前,家鄉(xiāng)有“裁縫不落布,三天一條褲”的說法。傳說有一個大戶人家,為了防止裁縫偷布,同時請了三個師傅。東家把他們安排在樓上樓下三個不同的地方,做相同的衣裳,心想如果所用的布料不同,裁縫就會露出馬腳。時值嚴冬臘月,天降大雪,有一個裁縫高聲感嘆:“雪落三丈?!逼渌麅蓚€裁縫聽了,大家不約而同地扯下三尺布,裝進自己的腰包,而東家渾然不覺。
海泉師不僅不落布,還自掏腰包,貼給東家。有一次,他不慎把布料裁短了,做不成衣服,就對東家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說今天人不舒服,把布料帶回家里做,明天把衣服帶回?;丶乙院?,他自己貼錢買了一塊新布料,做成衣服,瞞過東家。
直到1999年,海泉師離開家鄉(xiāng),遠赴甘肅蘭州,辦起服裝廠,做起自產(chǎn)自銷的服裝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