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家庭,是社會變遷和觀念變革最靈敏的感應器之一,透過一個個家庭的變化,便能感知整個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轉型,隨著經濟不斷發(fā)展,人口流動性增大,中國婚姻家庭的形態(tài)、生活方式及人們的婚戀觀也在變化。比如擇偶時注重心靈溝通取代了對家庭成分的挑剔;生女孩和生男孩一樣開心;四世同堂的景象越來越少,小家庭增多;孩子和父母異地越來越常見……
這些變化中,有的值得肯定,有的引發(fā)思考。讓通過這一個個感應器,去感受砥礪前行的40年。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沒有自由婚戀的權利,必須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現代的中國,包辦婚姻被廢除,但是,“門當戶對”的觀念并沒有完全消除。比如,20世紀80年代,城鎮(zhèn)青年中85.7%以上的人都要求結婚對象是城鎮(zhèn)戶口,這是當時中國特有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體現,更是對經濟物質條件的切實考慮。當時程乃珊的小說《藍屋》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鎮(zhèn)青年對擁有大宗遺產或海外匯款收入的“藍屋青年”的強烈向往。這是城鎮(zhèn)青年擇偶觀念物質化、硬件化的社會映射。
當然,社會的“大數定律”中不乏“新新人類”。在1981年,北京大學的一項民意測驗中,一個女研究生說:“夫妻之間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溝通和事業(yè)上的共同追求?!边@在當時可謂是少數高級知識分子的新眼光,他們擺脫了物質化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預示了中國后來改革發(fā)展過程中青年擇偶的變遷方向。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擇偶觀逐漸由原來的外在物質條件轉變?yōu)閮仍诘摹撛诘陌l(fā)展條件。有研究者對《中國婦女》雜志1985年至2000年15年間刊登的131例征婚啟事采用統(tǒng)計學進行定量分析后認為,女方擇偶時仍舊最為關注男方的社會經濟條件,但對配偶的修養(yǎng)、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趨勢,這體現了女性婚戀觀念的改變和提高。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安琪通過1996年在上海、哈爾濱對3200名已婚男女的入戶訪問調查發(fā)現,調查對象最重視的標準是健康、老實可靠、性格相投和溫柔體貼。
如今的人們在擇偶上越來越重視婚姻的內在價值,如“情投意合”和“有思想、有文化、會持家”,尤其重視個人的品行、個性、能力及學識等,而相對忽視家庭、社會地位等外在因素。當專家調查1997年1月至2001年2月的家庭類雜志上刊登的1328則征婚啟事后,發(fā)現人們擇偶時最看重的已經是內在修養(yǎng)、年齡、體貌等。內在因素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成為擇偶標準的第一因子。
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情感、品質與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學歷較高的擇偶者越來越傾向于“三觀一致”,他們更重視對方的才學品德,兩人的共同興趣愛好,將愛情和心靈的契合作為擇偶的最高標準。同時,婚前兩人要經過戀愛,充分了解之后再進入婚姻的殿堂。這些都是青年人婚戀觀念走向成熟的表現。
隨著中國近現代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陳舊的婚戀觀逐漸被開化的國人拋棄,文明的、進步的婚戀觀進一步完善。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相信“人多力量大”,所以鼓勵生育。這種政策是符合當時的國情的。剛剛經歷過巨大的劫難,國家的建設與發(fā)展都需要人口的支持。然而人口在經過了“補償性生育高峰”之后,呈現失控狀的增長,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矛盾。1978年,計劃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載入我國憲法,中央下發(fā)的文件中明確提出:“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最好一個,最多兩個。”1982年,我國將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主要內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這在當時的背景下是有著積極作用的。
而如今,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育齡人群基本享有了生育自主的權利,同時不再把生育作為婚姻的唯一目的。人們有權利決定自己是否要生孩子,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有權利決定生幾個。
當然,現在仍有女性依然受到落后愚昧生育文化的裹挾而不由自主。比如2016年的紀錄片《生門》中的夏錦菊,在手術臺上命懸一線,心臟停跳兩次,是因為主治醫(yī)生想摘除她的子宮、最大限度地保證她的生命安全,而她卻想保住自己的子宮。后來醫(yī)生為了救命,經家屬簽字同意切除了子宮,她才得以平安。近年的新聞中依舊有女性因為愚昧的生育文化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但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每當此類新聞出現,人們的評論都是清醒而憤慨的。“女性不是生育的工具,而是獨立的人?!薄安簧⒆泳碗x婚?你家是有皇位要繼承嗎?”雖然愚昧的觀念不可能完全消滅,但是,更加文明、更加自主的生育觀是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
有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選擇了不生育的夫妻;有選擇生一個,精心培養(yǎng)的夫妻;也有選擇生二胎,讓兩個孩子相互陪伴的夫妻……即使不生育或者生了女兒,也越來越少會被指責為“不能傳宗接代”或被辱罵為“要絕后了”。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觀念覺醒的同時,也學會了理解和尊重他人在生育上的自由選擇。
2018年8月16日,《人民日報》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組最新數據。數據顯示,從1987年至2017年,中國離婚數量從58.1萬對增長到437.4萬對,增長了6.53倍;離婚率由0.55‰上漲至3.2‰。31年里,除了1998年、1999年和2002年外,其余年份的離婚率均比前一年有所增長,并從2003年起連續(xù)15年上漲。網友們紛紛感慨數據驚人。雖然離婚率高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影響社會和家庭的穩(wěn)定、使未婚者對婚姻失去信心等,但是,它也是人們享有婚姻自由以及越來越重視婚姻質量的體現。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是世界上離婚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人們認定幸福的婚姻要從一而終,誰要是半路離了婚,這輩子就完了。離婚不僅關乎個人品格,更關乎個人前途,甚至關系到家庭的榮辱。所以,很多父母會給子女施壓,哪怕被家暴、被出軌,也不許離婚,更有甚者會以死相逼。總之,離婚是見不得人的丑事。相較于男性,女性的處境更為糟糕。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環(huán)境下,女性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離婚后,除了承受各種道德壓力,更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很多人只能在不幸的婚姻中苦苦掙扎,艱難地熬過痛苦的一生。
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人們對離婚的看法慢慢發(fā)生了變化。從最初的全盤否定,到后來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就曾在北京市區(qū)和郊區(qū)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65.5%的男性和67.8%的女性不同意“離婚丟人”的看法,多數人認為:“夫妻感情不和,用離婚來結束婚姻是正常的事情”。
帶來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如今大多數人不會專門為了生育和經濟原因去結婚,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寄托。人們把夫妻能不能溝通,看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投意合的伴侶、氣氛良好的家庭是人們對婚姻的期待和要求。其次,制度的革新。1980年,我國實施無過錯離婚改革,首次將“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作為判決離婚的法定標準。人們能夠更坦然地離婚,而無須再背負諸多道德負擔和猜測。同時,越來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崗位,雙職工家庭大量出現,這也使女性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可以更加主動地對低質量的婚姻說不。有數據顯示,近年來,各地離婚案件中的女性原告占比70%左右,個別地區(qū)高達80%以上。
從畏懼離婚到離婚自由,人們的選擇權和自由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當然,這背后也不乏一些不良現象,比如閃婚閃離,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假離婚等。所以,在張揚個性和自由的同時,我們也要對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負責。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家庭中男人在外掙錢,是家里的絕對權威,而女人只能做飯看孩子,靠男人養(yǎng)著。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家庭角色分工的標配。也因此,女性的很多權利無法得到保障。懷孕時查出來是女孩,女性就會被要求或主動打掉。順利出生的女孩中,有人無法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權利,有人無法享有平等的遺產繼承權,找工作時,常常遭遇性別歧視。面對事業(yè)和家庭的兩難選擇時,往往是女人做出讓步,放棄工作,回歸家庭。女性的價值不被認可,被認為只是做家務,不如男人對家的貢獻大。所以,女性無法獲得應有的尊重,缺乏話語權。
改革開放后,國家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家庭生活等方面為實現男女平等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1981 年,《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生效;1995年,“男女平等”正式確立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施行,規(guī)定了對女職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200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yè)促進法》實施,其中包括“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guī)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 ……
如今,適齡女童基本能夠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提高;2015 年,全國女性就業(yè)人員占全社會就業(yè)人員比重的42.9%,女性在各個領域都發(fā)揮出自己“半邊天”的作用和影響力。科學家屠呦呦、企業(yè)家董明珠、宇航員劉洋……學術界、商界甚至在浩瀚的太空都能看到中國女性的身影。而她們也給無數正在成長的女性樹立了偉大的榜樣。
相應的,人們的意識也在發(fā)生改變。如今更多的人認同男女應根據各自所長來分配角色,越來越多的男性變身全職爸爸便是證明,男女定位不再是一成不變。近年來大火的親子綜藝《爸爸去哪兒》,推崇的就是爸爸帶娃的理念,從中可以看到父親與孩子的關系越來越親密,新一代的男性也越來越重視對家庭、對子女的陪伴和照顧。以前女兒不是繼承人,如今權利義務相等,很多老人主動立遺囑給女兒一份遺產,有數據顯示,胡潤女富豪榜30%屬于繼承財富。
在男女平等的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目前仍存在家庭主婦的勞動不被認可、女性就業(yè)受到隱形歧視、社會對兩性有性別刻板印象等問題。但隨著社會化分工程度的提高和經濟的發(fā)展,我們必將擁有一個性別更加平等的社會,也將享受性別更加平等的家庭生活。
中國的80后、90后認為天經地義的“一家三口”的家庭結構,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常見,甚至可以說很“年輕”。
自古以來,中國的家庭結構特點從幾個成語便可窺見一二,“兒孫滿堂”“四世同堂”“多子多?!薄皟簩O繞膝”……越是在鄉(xiāng)間鄰里中有威嚴、有聲望的大家族,家庭內的代數、人數就越多,人丁是否興旺是衡量一個家庭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準。而老輩父母、已婚兄弟、未婚兄弟、孫子孫女同住一家的“擴展家庭”十分常見,也是改革開放前占比較大的家庭結構形態(tài)。
中國的家庭結構,以改革開放初期為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家庭模式從“擴展家庭”向“核心家庭”過渡, 即從人多復雜、多代同堂、涵蓋眾多直系和旁系親屬的大家庭迅速向人少且簡單的小家庭轉變。簡單且直系的家庭代際關系越來越成為現代家庭的普遍模式。
我們要看到它的弊端:代際之間的生活互助受到制約并趨于弱化。以前大家庭中,如果孩子的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可以請祖輩或者其他親屬幫忙照看,小家庭則較難實現這種幫助;同理,在大家庭中生活也方便子女照顧長輩,現在子女獨立成家,甚至和父母異地居住,照顧長輩不如以往便利。
但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一、弱化父母對子女的掌控,加速子女的獨立過程,以往在大家庭中,子女成年后還和父母一起居住,甚至依靠父母生活。二、減少了家庭成員因生活方式、觀念不同而發(fā)生摩擦的可能性,比如婆媳矛盾等。2006年的電視劇《新結婚時代》中,男主角的父母來到兒子家時,發(fā)現和兒媳生活習慣不同,不可能一起生活。而如果在過去,父母和兒子住在一起天經地義,由于差異而產生的矛盾也不可避免。三、促使社會化分工的發(fā)展,比如孩子無人照顧,可以選擇專業(yè)人員進行幼教,為老人請看護;老少兩代人都在追求更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小家庭更能滿足人們對獨立的活動空間和生活自由的要求。
作為連接個體和社會的紐帶,家庭這個社會的最小細胞既會對社會形態(tài)產生影響,亦會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1995年前后,中國再次加速城鎮(zhèn)化進程,2011年中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50%。在以前,由于社會是以農業(yè)為主,所以人們“安土重遷”,沒有外出的欲望和能力。而隨著農業(yè)水平的提高,社會逐漸城市化和工業(yè)化之后,人口的流動程度就越來越高了。
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讀書或工作。他們在大城市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工作機會和發(fā)展空間?,F年36歲的周文文來自江西農村,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工作、結婚。他沒有能力接父母和配偶父母同住,只能每年春節(jié)回家看看。
除了這種孩子成長后外出讀書、工作造成的與父母的分離外,還有夫妻分居的情況。美心結婚3年一直和丈夫兩地分居。他們定居在福建,但丈夫長期外派上海工作。異地婚姻辛苦,兩人的很多時間都花在了互相看望的旅途上。但是,通過頻繁見面來維系感情總好過長年不見而導致共同語言缺乏。四川某村的艷芬和丈夫,則是夫妻分居的另一種情況。艷芬在家一邊務農一邊照顧父母孩子,丈夫鐵軍在廣東做建筑工人。兩人省吃儉用,不舍得花錢,鐵軍為了多掙錢、多省錢,已經5年沒有回過家了。
艷芬同村,還有不少因父母均外出務工而不得不和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家中的老人帶著孩子度日,錢有外面的兒子兒媳按時打過來,但是老人和孩子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都得不到妥善的照料。北京師范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教授尚曉援曾說:“中國1/5到1/4的兒童都是和父母分開的。給孩子在城里上學、就醫(yī)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也是給未來的人力資本做投資,使這些孩子擁有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更高的素質,能夠造福社會?!?/p>
人口流動,固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之一,每個人都有資格、有條件尋找新的人生機遇,也為家庭的未來規(guī)劃更美的圖景,但隨之而來的親情缺失問題以及給家庭帶來的不穩(wěn)定影響,也需要我們關注和思考。成年子女在外,“空巢老人”寂寞無助;夫妻兩地分居,長期不見面導致感情變淡,甚至對身邊的人產生依賴,造成出軌,影響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留守兒童”從小缺乏父母陪伴,更容易出現自卑、孤獨、怨恨父母、不愿交流等心理問題。
《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7》中提到,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規(guī)模為2.45億人,比上年末減少了171萬人。這是中國流動人口總量連續(xù)第二年下降,主要是由于戶籍制度改革,使得部分流動人口在流入地落戶轉化為新市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每個人既能享受到豐富而優(yōu)質的資源,又能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和家人聚居還是獨立流動。
改革開放40年來,婚姻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婚姻從制度化走向個人化。婚姻從提供性生活、養(yǎng)育后代,一個負責賺錢,一個負責照顧家庭的分工合作,逐漸走向了強調個人成長、自我感受、精神陪伴,人們想要從婚姻中獲取的東西在不斷變得豐富。我們的婚姻家庭觀念出現了很多積極的變化,但也有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在看待這些新問題時,我們既要看到它的正面意義,也要看到它的負面意義。習總書記說,無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無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沒有一個社會組織能像婚姻家庭這么敏感地反映社會改革過程中的成就和進步,同時也反映著困難和矛盾。畢竟,家庭是一個人幸福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