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60年末70年代初,世界格局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長期的戰(zhàn)爭使美國失去其霸主地位,處在冷戰(zhàn)前沿,德國政府推行了維利·勃蘭特提出的“新東方政策”為了改善其與東方的關系,最終走向德國的統(tǒng)一。本文主要闡述了“新東方政策”出臺的國內外背景以及它的內容和影響。
【關鍵詞】:新東方政策 外交關系 西德 蘇聯(lián) 統(tǒng)一
新東方政策是德國外交政策上的一次重要轉折。它改變了德國對東歐,蘇聯(lián)的強硬敵視的外交政策,主張實行緩和的外交政策,是國際形勢的變化與國內因素的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新東方政策”提出背景
(一)國際局勢的推動
西德成立后,康拉德·阿登納出任政府總理,集總理與外交事務于一身,決定了西德的外交政策。最初阿登納堅決的向西方實行一邊倒政策,希望通過向西方的靠攏而獲得美國的支持統(tǒng)一德國,所以對蘇聯(lián)和東德采取敵視政策。1955年,西德為了統(tǒng)一與逐漸強大的蘇聯(lián)建交,但仍不承認東德,并且凡是跟東德有建交的國家,西德都不與其有任何外交活動。但是20世紀60年代西德的外交政策不得不發(fā)生大的轉變,長期的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使美國在經濟,軍事上都“疲憊不堪”,失去了與蘇聯(lián)對抗的經濟優(yōu)勢,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美國放棄了支持西德,西德長期以來的支柱崩塌,開始逐漸與歐洲國家進行建交。
戰(zhàn)后,歐洲經濟開始迅速發(fā)展,到了60年代這種經濟交往漸漸擴展到了政治領域,西歐開始走向政治聯(lián)合。“在歐洲鐵幕的另一端,東歐國家也開始對蘇聯(lián)的霸權有所抵抗。蘇共“二十大”后東歐出現(xiàn)劇烈的動蕩,其中尤其以“布拉格之春”產生的影響最大。戰(zhàn)后二十年美蘇的爭奪,處處表現(xiàn)上大國霸權主義與民族利民主義,這帶給了東西歐國家不安全感,引起他們加強雙方經濟貿易甚至政治合作的重要性。到了60年代中期整個歐洲開始采取靈活政策。聯(lián)邦德國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提出了“新東方政策”,努力謀求自身發(fā)展,改善同蘇聯(lián)、東歐國家的關系?!雹偎詵|西歐國家希望擺脫美蘇控制、謀求獨立自主的傾向在發(fā)展。
(二)國內形勢的催化
“經濟奇跡”使西德成為“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經濟發(fā)展與政治地位不相稱,國內經濟的發(fā)展強烈要求西德改變傳統(tǒng)的外交政策。“戰(zhàn)后的20年里,由于“冷戰(zhàn)”的影響,西德的外貿對象只能是西歐、美國和日本。經過20年資本主義“黃金時期”的快速發(fā)展,美、日、歐三大經濟中心之間對世界市場的爭奪日益激烈,特別是美國,為了縮小其外貿逆差不斷增加貿易壁壘,直接打擊了像西德和日本這樣以美國為主要貿易對象的經濟大國?!彼晕鞯滦枰獙ふ倚碌氖袌?,而東歐是德國經濟傳統(tǒng)市場,它能為西德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提供廣闊的前景。所以這時東德的地位不得不被承認,“例如,1956年南斯拉夫承認東德,次年西德與之斷交,1965年西德阻撓東德總理烏布利希訪問埃及,導致阿拉伯國家紛紛與西德斷交,西德日益陷入外交孤立。而且哈爾斯坦主義在國內也遇到了阻力。除了1963年1月14日同古巴的斷交外,其余幾起運用這一政策的行動在國內均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特別是1957年10月18日同南斯拉夫斷交,1965年5月13日同以列色建交以及1969年5月對柬埔寨、伊拉克和蘇丹同東德建交作出的反應等.形勢表明,承認東德已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哈爾斯坦主義陷入了內外相困的境地,西德必須正視現(xiàn)實,調整政策,準備“與分裂的現(xiàn)狀長期共存?!睎|德地位的提高催使了德國新東方政策的出臺,推動了兩德關系的緩和。
二.主要內容
改善與東歐蘇聯(lián)的關系。由于美國的的冷戰(zhàn),西德放棄了依賴美國的政策,為了重新統(tǒng)一, 新東方政策拋棄了二戰(zhàn)后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及哈爾斯坦主義,開辟了德國外交新領域改善同蘇聯(lián)東歐國家的關系,降低了對美國的依附程度。新東方政策承認了歐洲各國邊界現(xiàn)狀并且與蘇聯(lián)、東歐國家簽署一系列條約主要是圍繞放棄使用武力而展開。為表示愿意同蘇聯(lián)改善關系的誠意,勃蘭特政府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軍備方面實行自我限制。這項條約反映了西德友好外交的決心,緩解了蘇聯(lián)短時間內的壓力,大大改善了西德的外交局勢。勃蘭特推行新東方政策的另一重大舉措就是大力發(fā)展與東歐國家的貿易往來,同東歐國家簽訂一系列經濟合作協(xié)定,希望通過經濟的相互溝通獲得東歐國家的和解支持,為德國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外部條件。
改善同東德的關系。長期以來西德都不承認東德的政治地位,認為自己才是唯一的合法政府。西德國內反對新東方政策的人認為,勃蘭特正式承認了德國的分裂,承認了有兩個德意志國家,這使德國的分裂固定化了。但是其實德國的重新統(tǒng)一是勃蘭特要爭取的最終目標。所以在“1969年10月28日,勃蘭特在政府聲明中第一次講到“德國存在著兩個國家”,兩國必須減少對抗,并走向共處以便走向接近。他明確表示締結放棄武力協(xié)議也適用于民主德國,建議舉行沒有歧視的政府級談判,以便達成協(xié)議進行合作。不過他強調兩個德國不是互為外國,不在國際法上承認民主德國,兩個德國間是一種特殊的關系。這就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毙聳|方政策不僅緩和了歐洲冷戰(zhàn)局勢,還邁出了同東德改善關系的第一步,為德國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通過獨立的經濟發(fā)展完成獨立的政治外交。在勃蘭特推行新東方政策時,西德的經濟發(fā)展迅速。由于之前西德的外交關系“惡劣”,二戰(zhàn)后又淪為戰(zhàn)敗國,所以西德不得不通過對他國的經濟援助來加強與之的政治聯(lián)系,這也成為了勃蘭特新東方政策的重要步驟。
三.影響
(一)國際影響
新東方政策的實施改善了外交關系,客觀上推動了歐洲的緩和。新東方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德蘇關系的緩和,不論是政治還是經濟西德與東西方的關系聯(lián)系都更加緊密。在不徹底放棄西方支持的情況下,與東方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在新東方政策之后,西德與蘇聯(lián)簽署的經濟和技術合作協(xié)定日益增多,同時西德給蘇聯(lián)提供大量貸款。經濟上對蘇聯(lián)的支持使得與蘇聯(lián)的關系趨向緩和?!?975年與1970年相比,我們的‘東方貿易增加了兩倍。",1984年,蘇聯(lián)和東歐各國在西德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上升到10. 9%。西德與蘇聯(lián)簽訂了鋪設天然氣管道,建設黑色冶金聯(lián)合企業(yè)、汽車廠、塑料制造廠等一系列協(xié)定。僅1970年一1973年,西德給蘇聯(lián)提供了59億美元的貸款。新開拓和挖掘出的遼闊的原料供給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刺激和支撐了西德70-80年代經濟繼續(xù)以較高速度發(fā)展。”②隨著貿易額的增長,西德在東歐一些國家的貿易中所占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高。除了經濟的影響外,西德還同東歐在文化、教育和人員往來方面的交往日漸頻繁。這一舉措大大的改善了西德與東歐的關系,擴大了西德與蘇聯(lián)、東德及東歐各國經濟,使西德獲得了重大的經濟利益,同時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二)國內影響
新東方政策還提高了西德的國際政治地位。西德與東歐各國及眾多的第三世界國家正式建交,大大提高了西德的國際聲望,增添了它在國際事務中發(fā)言的份量,尤其是1973年9月與東德一起同時加入聯(lián)合國。所以德國的重新統(tǒng)一與勃蘭特提出和推行的“新東方政策”是分不開的。通過新東方政策,西德經濟上強化了對東德的滲透和控制,思想上加緊了對東德的宣傳和浸蝕。企圖通過新東方政策對東德采取“以退為進”的政策。增強民族的認同意識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斷加強民族性的整合和統(tǒng)一,不斷促進民族凝聚和聚合,放棄強硬的征服東德,通過文化政策等因素讓東德歸為西德統(tǒng)治,推進了兩德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而且也使西德擺脫了對美國的依賴,開始了自己的外交政策,也推動了民主德國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勃蘭特新東方政策既是戰(zhàn)后德國國內分裂局勢和國際形勢發(fā)展的產物,也是西德擺脫美國進行其他外交的方針政策。無論是外交,政治還是經濟的發(fā)展,新東方政策都對西德本身、歐洲乃至整個國際局勢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西德對外政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羅預 《勃蘭特新東方政策淺析》 湘潭大學學報 1995年第3期
【2】黃正柏 《略論聯(lián)邦德國“新東方政策”的形成》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1986年第3期
【3】黃真 《論維利·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 黑河學刊 第113期第5期 2004年9月
【4】楊秀林 《評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 第14卷第2期 1994年
【5】葛君 《緩和的倒退?1966一 1968年聯(lián)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 《德國研究》2011年第2期第26卷 總第98期
【6】韓陽 《試析“新東方政策”的出臺背景》 學術前沿法制與社會 2007年12月
【7】陳安 《試論“新東方政策”產生的背景與根源》
【8】何樹林 《致力于民族統(tǒng)一的維利·勃蘭特及其“新東方政策”》 丹東紡專學報 第7卷 第3期2000年9月
【9】張才圣 吳友法 《德國“新東方政策”與歐洲一體化研究》 武漢大學學報 第62卷 第1期2009年1月
【10】王芳芳 《論新東方政策對歐洲一體化的促進作用》 西昌學院學報 第23卷第2期2011年6月
【書籍文獻】
【1】陳樂民 《戰(zhàn)后西歐國際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年版
【2】丁建弘 《戰(zhàn)后德國的分裂與統(tǒng)一》 人民出版社 1996版
【3】丁建弘 《德國通史》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版
【4】《德國統(tǒng)一縱橫》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2年版
【5】吳友法等 《當代德國一命運多外的世界新秀》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6】蕭漢森、黃正柏 《德國的分裂、統(tǒng)一與國際關系》 華中師大出版社 1998年版
作者簡介:鐘慧澤(1993—),女,漢族,遼寧省大連市人,大連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