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袖
唐朝大詩人杜甫人生的最后兩年是在三湘大地度過的,他曾4次路過或短暫駐足湘潭,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杜甫逆湘江而上投奔舊友——時任衡州(今衡陽)刺史韋之晉。那時盡管他已貧病交加,但還是帶著“便下襄陽向洛陽”的余喜上路。過了潭州(今長沙)至湘潭時,見青山綠水,花飛燕舞,生機盎然,他精神為之一振,棄舟登岸,游覽了建于晉代的石塔寺。寺內(nèi)有唐初宰相、大書法家褚遂良諫阻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貶潭州而憤然題寫的“大唐興寺”匾額真跡。想起杰出的忠臣賢相往往遭受貶斥,聯(lián)想到自己與賈誼褚逐良際遇相似,情難自已,便將短時歡快與黯然神傷交融于《發(fā)潭州》之中: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賈傅才未有,褚公書絕倫。名高前后事,回首一傷神。
杜甫舟行至衡州,韋之晉卻調(diào)任潭州,兩人失之交臂,他只得調(diào)頭折返長沙。這是他第二次路過湘潭。誰料意外接踵而至,6月韋之晉患病突然離世,加之第二年4月長沙發(fā)生兵變,城內(nèi)大亂,不可久居。杜甫在湘唯一的靠望只有舅父崔偉了。崔偉時任郴州錄事,杜甫于是前往。這是他第三次經(jīng)湘潭南下。行至耒陽遇山洪暴發(fā),舟阻于江中多日不得而進,只好又返回。他有個好友韋迢,當時在韶關(guān)為官,兩人曾數(shù)度聚會湘潭,相談甚歡。這次他先寫了《潭州送韋員外迢牧韶州》一詩寄給韋迢,希望近日能在湘潭見面。可是待杜甫第四次到達湘潭時,韋迢卻因緊急公務(wù),已先期離開,只給他留下請回函再約相會的詩一首。困頓中希望變失望,估計后會也將成為泡影,杜甫便在江邊破樓上寫了《樓上》:天地空搔首,頻抽白玉簪?;瘦浫龢O北,身自五湖南。戀闕勞肝肺,論才愧杞楠。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
“終老湘潭”?這難道是詩人的生命絕唱?偉大的杜甫在風(fēng)雨飄搖中又熬過了一段時間,最后在那年寒冬去昌江(今平江)治病的孤舟上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的那首長篇排律《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才是他的收官之作,從中可見他對湖湘人民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