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梵高活著的時候,他是周圍人眼中的瘋子,而在梵高去世后,這個眾人眼里的瘋子,卻成為人類世界最偉大的畫家。梵高生前曾有一個心愿:“希望可以找到一家咖啡館愿意展出他的作品”。在梵高去世的一百年后,歐洲各地競相為他建造規(guī)模宏大的美術館。梵高用自己的藝術才華與天賦和苦難抗衡斗爭,盡管他沒有等到心愿達成就遺憾地與這個世界告別,但是,他通過勤奮和努力,最終走上了人類世界的藝術高峰。
關鍵詞:梵高 藝術 色彩 生命力
一、畫家的誕生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一個普通的牧師家庭。他自幼便是一個孤僻、文靜、害羞的人。當梵高8歲的時候,他開始想要成為一名畫家。然而除了他的弟弟,家里的親人們都不理解、不支持他的想法。梵高出生時,剛好是早亡的哥哥的忌日。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他患上了自閉癥。為了讓父母高興,梵高迎合他們的意愿去讀書和生活,可是到了18歲,依然一無所成。在1880年的時候,梵高迫于家人的壓力搬到了鄉(xiāng)下的父母家里,這讓他的心情極度抑郁。27歲的時候,梵高跑到布魯塞爾開始學習繪畫。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梵高對日本浮世繪風格的繪畫產生了濃郁的興趣,并用浮世繪風格的作品裝飾自己的畫室。1886年,梵高前往巴黎,在這里他接觸到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繪畫風格深受其影響。1888年,梵高離開喧鬧的都市巴黎,只身來到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阿爾勒。阿爾勒熱烈的陽光和一望無際的田野,強烈震撼著梵高的內心。自然的色彩竟可以如此的絢爛,這讓梵高陷入了癡迷。于是,他在每天清晨陽光升起的時候便背起畫布和顏料奔向田野,從來不與人交流。人們看到他的時候都交頭接耳地議論,并稱他為“瘋子”。而此時的梵高正處于深深的憂郁中,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懷才不遇,無人理解,沒有積蓄也沒有朋友。當他深深地凝視著面前的麥田,竟會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自由。后來,他在寫給提奧的信里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見到煙。”梵高一生都不敢把自己稱作畫家,他的知音也只有自己的弟弟,畢竟這樣一位在世時被親人和鄰居當作瘋子對待的藝術家,當他逝世之后,在可貴的財富價值和美學價值之外,能讀懂其內心的世界,真正懂他的人,除了一直無私資助他的弟弟之外,再無他人。
二、藝術作品的色彩生命力
“梵高是這個世界上最好、最流行、最受敬愛的畫家。他對色彩的運用是最讓人驚嘆的。痛苦很容易刻畫,但是用痛苦和苦難去刻畫世界上的欣喜、快樂和美麗,前無古人,也許后無來者?!痹诳苹糜 禗octor Who》第五季的某一集中,博士把梵高帶到2010年巴黎的奧賽博物館,并對他說了這樣的一番話??v觀梵高的一生,正是用藝術色彩表達生命力的偉大過程。他27歲開始作畫,初期的無業(yè)、窮困使他感到壓抑,而繪畫是他內心唯一的希望和寄托。那段時間的畫風也都是灰暗系的,《吃土豆的人》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1886年,梵高來到巴黎,通過弟弟提奧的介紹,認識了很多印象派的畫家,比如高更、修拉等。隨著受印象派的逐步影響,梵高的畫風漸漸產生了變化,畫面變得光亮起來。這或許是他悲郁的生活里最為明亮的部分吧。1887年創(chuàng)作的《麥田云雀》,描繪了晴朗明媚的天空下,一只云雀正在從麥田中奮力展翅高飛。1888年,厭倦了喧鬧的城市生活的梵高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在薰衣草的故鄉(xiāng)普羅旺斯,猛烈的陽光和刺目的麥田使他瘋狂,正是這種光讓梵高對生命、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詮釋,那些無法言喻的情感、孤獨,最后都被施展于繪畫創(chuàng)作中。在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系列《向日葵》作品,相比于之前的畫作有了鮮明的對比,不再被黑暗壓抑的色彩所籠罩,而是在凋敝孤零中夾雜著生命的張力。梵高用簡練的筆法表現出植物的形貌,他大膽地使用最強烈的色彩,充滿了律動感和生命力。向日葵所表現的,是如梵高般孤獨的人,卻對生命有著極其強烈的膜拜。繪畫對于梵高來說就是對生命的膜拜儀式,讓他對黃色有著極致的追求。《向日葵》通過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展現了梵高內心對光和生命的崇拜,炙熱如火。
從陰雨走向艷陽,卻一路無人能懂。最后,梵高帶著世人的不解、鄙夷、感傷和惋惜離開了。而后世的人們也只能從梵高短暫的一生,以及他留下的諸多傳世名作之中,窺探這位天才畫家的思想內涵,感受這個瘋狂而又偉大的藝術家,在經歷心酸和磨難的生活背后,深藏于內心的一顆熱烈的赤子之心。
三、結語
從梵高的繪畫作品中,你能看到一個怎樣的靈魂?如今,梵高的崇拜者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的畫作也被世界各大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在梵高留給后世的作品中,每一抹色彩都帶著生命的永恒存在于世界,每一處筆觸都是他對待生活滿滿的熱愛和激情。
參考文獻:
[1]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梵高傳[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2]蔣勛.蔣勛破解梵高之美[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作者簡介:閆冬,女,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