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
摘 要:混凝土結構是建筑工程中的主體結構,但是其在施工過程中會由于不同的因素導致裂縫,從而影響建筑物質量安全,如溫度裂縫、預應力裂縫、施工縫、不均勻沉降裂縫等,后澆帶技術為了有效控制縮小這些裂縫,在墻體、梁體以及底板等不同部位通過預設施工縫劃分為不同部位,等混凝土澆筑收縮結束之后,將這些不同連接澆筑成為統(tǒng)一結構。隨著建筑工程的結構面積增大且鋼筋結構緊密設置,導致后澆帶在施工時搭設模板困難,所以施工過程中需要緊密關注每一個部位,避免出現(xiàn)遺漏而導致質量問題。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后澆帶;設置;施工技術
1 引言
在現(xiàn)代化的建筑工程中,關于后澆帶上的施工技術廣泛運用,增強了建筑整體的工程質量,促進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因此,研究建筑工程中后澆帶上的施工技術十分有必要。
2 后澆帶施工類型
由于后澆帶施工應用的情況不同,主要將其劃分為四種類型:
2.1 緩解沉降的后澆帶施工
我國現(xiàn)在很多的建筑都是整體設計如高層建筑和裙體房屋,為了確保施工進行都是劃分成不同的結構進行施工,主體建筑施工完成之后,混凝土結構的沉降已經(jīng)基本結束,然后利用灌澆方式將不同結構連接成為一體,這樣整個建筑的沉降情況得到一定緩解。
2.2 控制溫度裂縫的后澆帶
混凝土在凝固過程中,內(nèi)外部會產(chǎn)生溫度差形成應力,從而導致裂縫出現(xiàn),而通過利用后澆帶施工可以控制混凝土凝固過程的溫度造成的應力變化。
2.3 控制混凝土收縮的后澆帶施工
混凝土澆筑完成之后,雖然會在短期凝固成形,但是其內(nèi)部收縮需要60天左右,所以可以通過后澆帶施工來控制混凝土的收縮情況。
2.4 控制混凝土伸縮的后澆帶施工
大面積澆筑混凝土之后,內(nèi)部的溫度變化會導致整體結構收縮造成施工,利用后澆帶施工可以控制伸縮造成的裂縫。
3 后澆帶的設置技術
可以說只要是選擇混凝土進行建筑的施工,或多或少的都會產(chǎn)生一些裂縫,產(chǎn)生這些裂縫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設計的混凝土出現(xiàn)收縮和膨脹,所以,為了對這一裂縫問題進行處理,在建設后澆帶的時應該按對結構的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進行釋放的主要目的,選擇建設混凝土的填縫去對結構的的剩余的應力進行處理。對于混凝土的這一特點,在最初進行圖紙設計的過程中就應該對其加以重視。從而在設計之初就對后澆帶的間距進行合理的設置應使其保持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是后澆帶之間的距離是不能夠被設置的太寬。并且后澆帶處的梁板鋼筋是不可以斷開的,如果板和梁的間距比較大,那么是可以被斷開的,并在澆筑變形縫前還應該對鋼筋進行焊接,如果鋼筋的跨度不是很大的前提下,那么就需要直接將所要用到的鋼筋的配筋進行施工保障施工的速度。
在還沒有對后澆帶進行澆筑的時候,是不可以對支柱的模板進行完全拆除的,這樣做的方式主要是希望可以對因為梁板形成懸臂的而產(chǎn)生變形。選擇后澆帶的建設位置的時候,經(jīng)常會選擇混凝土結構受力比較低的位置,一般會建設在板或梁的反彎點的周圍。后澆帶的斷面形式主要是在澆筑完成之后才開始進行連接的,并且連接的過程中不能夠出現(xiàn)直縫。在板上建設的后澆帶應該留出斜縫;而基礎和梁則一般應該留出口縫。
4 后澆帶施工技術
4.1 建筑結構的整體性很重要
其影響著建筑物的質量與使用時間,所以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避免將整體結構切割成不同部位。對于20層以下的高程建筑物,其主要的作用力是由底部結構、樓板以及鋼筋混凝土結構承擔,所以保證建筑物的質量安全,在施工過程中不可切割這三個結構。但是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如果遇到跨度較大的結構,就需要將鋼筋結構切斷,在混凝土澆筑工序完成之后,相關人員必須及時的對切斷的鋼筋部位進行焊接,確保建筑結構的整體性。同時在后澆帶施工中還需按照要求保證后澆帶的寬度,一般情況下在0.8米以上。
4.2 后澆帶施工時間需要合理安排
需要確保高層建筑的基礎結構以及裙體樓層結構的沉降量滿足設計需要之后在進行施工。但是由于主體結構的面積較大導致沉降時間遠遠大于裙體樓層,所以施工中需要以主體結構的沉降量為主。而且在安排后澆帶施工時,還需要考慮施工材料、氣候溫度、地形等因素,協(xié)調(diào)與其他工序之間的施工時間,確保建筑物的總體施工時間控制在預期之內(nèi)。
4.3 后澆帶施工要設置合理的寬度和間距
建筑施工過程中應用后澆帶技術的前提是建筑工程結構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在低于二十二層樓高的高層建筑物施工過程中,其基礎結構在受力的作用下不能切斷鋼筋,從而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和建筑施工質量安全。如果建筑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大跨度的后澆帶,則需要斷開受力的鋼筋,同時做好鋼筋的切割處理,在建筑后澆帶的過程中合理進行鋼筋的焊接工作。從而避免建筑物的樓板因為受力不均出現(xiàn)彎曲。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采用后澆帶施工技藝時需要控制后澆帶的寬度,一般需要大于七米。后澆帶的間距需要依據(jù)工程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設置,可以不參考施工圖紙的標注。
4.4 后澆帶施工中的主要材料為混凝土
但是需要控制混凝土的收縮性與膨脹性,所以在配比攪拌混凝土時需要加入合理的膨脹添加劑。而且在施工之前需要將操作位置中的雜物積水清除干凈。而且可以在后澆筑施工位置提前均勻鋪設混凝土,并通過振搗增加緊實性。
4.5 后澆筑施工中一般利用鋼絲網(wǎng)模板
且網(wǎng)格大小均勻,且根據(jù)建筑物的強度要求制定強度穩(wěn)定的鋼絲網(wǎng)模板。而且需要妥善控制模板所承受的壓力強度,同時在振搗混凝土過程中需要保持規(guī)定的頻率與速度,避免因為振搗不當而破壞了模板結構。
4.6 在地下室進行混凝土澆筑時需要監(jiān)理人員嚴格監(jiān)控
確保由下向上的澆筑順序,同時確保每層澆筑過程中不落入任何雜物。后澆帶的養(yǎng)護時間一般控制在四周,通過灑水確保表面濕潤。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后澆帶設置以及施工的時候需要整體的對施工要求以及施工的現(xiàn)場進行勘察,然后參照后澆帶的施工要求去進行相關的設置以及施工方式的選擇,并選擇相對合理的措施去對其做出養(yǎng)護,以此對工程的順利進行和施工的質量加以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鳳云.建筑結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的運用淺議[J].門窗,2015(5):96.
[2] 李照亮,孫蒙蒙.建筑結構中后澆帶的施工技術探微[J].文摘版:工程技術,2015(45):24.
[3] 郭文偉.建筑結構中后澆帶的施工技術探討[J].中國科技博覽,2015(1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