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洛神是中國傳統(tǒng)神話中的一位貌美的神女。洛神的形象在中國的古典文藝作品中時常出現(xiàn)。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描寫洛神形象的文學作品和繪畫作品不可計數(shù),一千個人,一千個洛神。本文主要通過易至群先生的文人畫作品《洛神戲水》來解讀洛神。
關(guān)鍵詞:洛神;創(chuàng)新;解讀
作者簡介:凌夢怡(1996.1-),女,漢族,廣東惠州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2015年本科在讀,專業(yè)方向:廣告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1
一、洛神的形象
在文學藝術(shù)中,洛神形象最早可追溯到屈原的《離騷》和《天問》,在《離騷》中,屈原對洛神的描述相當?shù)暮唵?。王逸則根據(jù)屈原《離騷》“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把洛神解讀為一個雖然有美德,但卻傲慢,放逸無禮,自恃其美的不肯侍軍的隱者形象。雖然后世有眾多不同于王逸對屈原描繪的洛神形象的解讀,但是無疑在解讀屈原洛神作品中,王逸等人豐富了洛神的形象。而把洛神變得家喻戶曉當屬曹植《洛神賦》的功勞了。在繪畫藝術(shù)中,描繪洛神形象的著名作品是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洛神賦圖》是根據(jù)曹植的《洛神賦》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顧愷之描繪洛神的最大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在繪畫作品的結(jié)局中,他成全了洛神與君王的癡情,將《洛神賦》的人與神的求而不得的愛情變成美滿的大團圓的人神愛情故事。根據(jù)上文的描述,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一千個人,一千個洛神”。本文接下來要探討的是我眼中的易至群先生筆下的最具有現(xiàn)代性的洛神,以他的作品《洛神戲水》為例。
二、我眼中的易至群先生筆下的洛神
在易至群老師的《洛神戲水》作品里,最吸引眼球的便是這宏大的一構(gòu)圖里的一位神秘的身著玄色的陰柔女性。在這幅描繪陰柔富有楚文化色彩的神秘女性形象的宏大構(gòu)圖的作品里,明亮的黃色和暖調(diào)的橙黃色占據(jù)了整幅作品。如果僅是從作品物的因素分析,作品描繪了一位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榮曜秋菊,華茂春松的舉止溫文嫻靜的情態(tài)柔美的秀美女性。易至群先生不同于顧愷之在《洛神賦圖》中形象化和具體化地描繪了曹植《洛神賦》中的故事情節(jié),他簡單化和印象化地描繪了可見的光燦華美的洛神,把曹植的《洛神賦》鋪陳的故事情節(jié)和君王的形象皆不可視化。其次,這幅作品在我看來就像是一位被熊熊的火焰包圍著的陰柔神秘女性在走向火焰深處時的回眸一笑。從她的神態(tài)上的似笑非笑,似語非語,我們還是可以判斷一下洛神對君王是有情或無情?如果她無情,為什么對君王回眸含笑;如果有情,那她又為何與相愛的君王含笑分離?這或許是易至群先生筆下的富有現(xiàn)代性的洛神,是他作為一名現(xiàn)代人對現(xiàn)代的悲觀理性的體現(xiàn)。同時,道家思想中談到的“有”和“無”,實際上“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在《洛神戲水》作品中,神秘的陰柔女性是身著玄色的飄逸衣物。正是這黑色衣服,配正紅飾物,端莊的顏色壓住了背景的輕浮,并且玄色衣物與洛神的似笑非笑的“有”或“無”情,正是體現(xiàn)了洛神的神秘感,更重要的是易至群老師作為現(xiàn)代人沉淀了一千多年的智慧后的理性表達——神秘且美好的事物永遠高貴。
洛神的陰柔的女性形象符合楚風的風格,但苗條纖細的女子、女子狹長的脖子和“蛇精臉”都是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風格。另外,在作品中色調(diào)的明黃艷麗、璀璨,神秘女性造型上的現(xiàn)代和夸張,構(gòu)圖上的宏大、飽滿和風格上的靈動飄逸、絢爛神秘。這一切在我看來都是具有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性新楚風的絢麗多姿。最后,易至群老師的文人畫主要是把丹青和墨色結(jié)合起來,其“強其骨、魅其韻、瑰其彩、渾其厚”的繪畫觀念是他創(chuàng)新的關(guān)鍵??偟膩碚f,易至群老師筆下的洛神是在傳承古法的基礎(chǔ)上,用現(xiàn)代大眾更能接受的新形式創(chuàng)造的有詩意深度,但可視其形的神秘高貴的一位女性形象。
三、結(jié)語
洛神最早誕生于先秦神話,洛神的形象在中國的詩歌、書法和繪畫等方面得到了豐富。本文主要談?wù)摿饲峨x騷》中的傲慢無禮的洛神、曹植《洛神賦》中的賢淑嫵媚的洛神、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樸素,清新典雅,富有濃郁的詩意的洛神和易至群先生《洛神戲水》中的神秘高貴的富有現(xiàn)代性的洛神形象。正所謂一千個人,一千個洛神。英國哲學家伯納德·威廉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應(yīng)該如何生活?這個問題如果真的有答案,那就必須要讓每個人認識到這個答案是他本人賦予他自己的。即我們自己在追問,自己在探索,自己給自己提供答案。在我看來,在解讀作品上,當我們看到作品的那一瞬間,我們的腦中對作品毫無疑問是存在疑問的,而這些疑問是需要自己去認識,探索和尋找答案。當然了,站在巨人的肩膀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但是在作品的解讀上,我們不應(yīng)該刻板的認為前人所作的解讀是“好”的,我們應(yīng)該帶著對作品的疑問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前人對作品的解讀。創(chuàng)新是對前人最好的借鑒。真正重要的不是解讀“好”作品,而是敢于解讀作品。解讀作品是自己對作品疑惑思考得過程,而不是思考結(jié)果的“好”或“不好”。保羅·克利說:“藝術(shù)并不描繪可見的東西,而是把不可見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來”。也許我們對作品的解讀也是一樣的,當我們閱讀前人的作品分析時,我們的表情應(yīng)該是滿腹狐疑和神色不定,這種若有所思,似有所得的感覺就是我們解讀作品的樂趣。這種不可見的樂趣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
參考文獻:
[1]汪涵.顧愷之《洛神賦圖》的人物形象美學賞析[J].美與時代(下),2017(02):69-71.
[2]王林飛.洛神故事的演變[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5,36(03):29-35.
[3]江曉輝.曹植《洛神賦》對洛神原型的襲用與改造及其背后之意義[J].中國韻文學刊,2013,27(03):23-29+50.
[4]王紅偉.從《洛神賦圖》看詩與畫的關(guān)系[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2(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