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延生
淮陰工學院人文學院
中國現(xiàn)代史有一段十分重要且繞不開的時期,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30年底至1933年2月,中國共產(chǎn)黨粉碎了1-4次反革命圍剿。1933年9月,蔣介石以100萬兵力發(fā)動了第五次“圍剿”。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干擾,紅軍損失慘重。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進行長征。這段英雄的歷史不僅是閃光的而且是悲壯的,作為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理應作出重大的擔當。遺憾的是這樣重大的題材,當代作家們涉足不多。然而以《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優(yōu)秀短篇小說打破“遺憾”的是王愿堅?!霸谏瞄L于寫作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當代作家里,以寫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和蘇維埃區(qū)域斗爭生活為主要內容并取得成就的,王愿堅是較早的一個?!盵1]他以系列小說藝術地再現(xiàn)了這段歷史的悲壯和斗爭的殘酷,表現(xiàn)前輩的英勇無畏的精神,探求發(fā)掘革命前輩崇高的精神財富,是王愿堅自覺的藝術追求,正如作者所言:“我們的革命先烈和前輩,不但用生命和鮮血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鋪平了道路,而且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歌頌英雄的前輩,努力開掘、搜求和理解革命的精神財產(chǎn),這就是我學習寫作過程中,給自己定的藝術探求的目標,也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盵2]這些具有共同主題的優(yōu)秀短篇小說,卻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藝術個性。這里僅以王愿堅的處女作也是其成名作的《黨費》為視窗加以解讀。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留下一部分紅軍游擊隊在閩粵贛等南方山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以牽制敵人。為了消滅紅軍游擊隊,國民黨反動派采用封山等極其殘酷手段,切斷山上游擊隊和山下老百姓的聯(lián)系。失去群眾的聯(lián)系和支持,加上敵眾我寡,斗爭愈發(fā)顯得艱難。關鍵是供給上存在著巨大困難。但老百姓為了山中的紅軍游擊隊,不畏艱難,甚至獻出生命。如《糧食的故事》里共產(chǎn)黨員郝吉標與兒子紅七冒著槍林彈雨為游擊隊送糧,不幸遇上了白鬼子巡邏隊。在這緊要關頭郝吉標想到的是“孩子要緊,革命更要緊?!彼闳粵Q定讓兒子紅七放下糧擔,去引開敵人,自己挑起糧擔。當他同兒子分別時“眼淚呼的一下子涌出來了?!彼咧咧昂孟窈茸砹司疲^暈暈的,腳像踩著棉花,軟綿綿的?!彼氲脚c兒子一別有可能是永別,但他克制住自己的私情,而以革命的情感為重。最終以犧牲兒子換得送糧任務的完成。這是多么崇高的大義,多么悲壯的情感,多么博大的獻身精神。再如《黨費》中,敵人為了割斷軍民的聯(lián)系,采用“移民并村”的毒計,“把山腳下、偏僻的小村子的群眾統(tǒng)統(tǒng)強迫遷到靠平原的大村子去了?!敝率褂螕絷牭幕顒痈永щy。但在革命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女共產(chǎn)黨員黃新所在村子被敵人一把火燒掉?!八碗S大伙來到了八角坳”的地方。和黨失去聯(lián)系后,黃新日夜思念的是如何找到黨。當交通員聯(lián)系上她,她說:“同志,你不知道,跟黨斷了聯(lián)系,就跟斷了線的風箏似的,真不是味兒??!眼看著咱們老百姓遭了難處,咱們紅軍遭了難處,也知道該斗爭,只是不知道怎么干,現(xiàn)在總算好了,和縣委聯(lián)系上了,有我們在,有你們在,咱們想法把紅旗再打起來!”多么堅強樂觀的女共產(chǎn)黨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想的是組織、是黨。即使沒有聯(lián)系到黨組織之前,“山上缺鹽缺得兇哪?!彼蛋档匕讶罕娊M織起來為山上的游擊隊腌制咸菜,作為特殊的黨費。是她把咸菜看得比生命還寶貴,為把咸菜送到戰(zhàn)士嘴里而獻出生命。作者把咸菜——特殊的黨費,同支持黨的武裝斗爭緊密聯(lián)系起來,從一個普通的革命婦女身上,發(fā)掘出蘊藏在她心里的博大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軍民魚水之情,而且體現(xiàn)在對黨的赤誠的奉獻情懷上,是一種大義凜然的愛憎、一種莊嚴豪邁的黨性與人性交織的革命情愫。作者借小說創(chuàng)作,是要發(fā)掘革命前輩的精神蘊涵,給人以力量和鼓舞,達到勵志教育之作用。
以“我”觀物,“我”既作為故事的起點,在觀照了客觀的外部世界之后,又回復到自我之中時,小說的敘事結構便告完成,而自我感悟也隨之結束。由于主要人物不是“我”,所以,在對主要人物刻畫時,更能自由、方便地加以描繪。就《黨費》而言,作品以“我”(交通員)來敘述的。通過交通員與黃新的兩次會面,既串聯(lián)了故事,大大壓縮了作品的篇幅,同時又達到間接烘托人物的性格。如第一次會面,通過交通員最初的印象,對黃新勾出幾筆,就使讀者有了印象。黃新的幾次動作和三言兩語,加深了她與交通員的認識,也加深了讀者對黃新的認識。通過第一人稱“我”為媒介,把作者對黃新的看法表達出來,也傳達了讀者和黃新的情感。在第一次會面中著重描寫那些表面看來并不重要的細節(jié),如三次描寫和鹽有關的事情,交通員進屋,黃新把幾個人打發(fā)走,說了“鹽,等以后搞到了再分!”那幾個人眉開眼笑地走了。第二次寫到鹽,黃新在破壇子里掏了半天,摸出一塊咸蘿卜。交通員吃蘿卜所想到的……第三次寫鹽,交通員出門,黃新掏出兩塊銀元做黨費,但想到咸菜的實用,想到游擊隊缺鹽,表現(xiàn)出一個普通黨員與黨的關系。這幾個細節(jié)暗示了主題,又為下次會面埋下了伏筆。黃新機警有心計,對革命抱有熱情,也使得交通員與主人公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在描寫上,作者沒有從旁抒情,著力烘托他們第一次會面時的環(huán)境氣氛。
第二次會面,安排兩個情節(jié):交通員從窗口發(fā)現(xiàn)黃新腌制的咸菜,黃新把它作為黨費交給黨,黃新心靈的美好充分表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作者寫這些為的是讓黃新去完成一次更偉大的任務制造了生活根據(jù)和性格根據(jù)。黃新為掩護交通員而犧牲了,臨犧牲前,黃新表現(xiàn)出大膽、心細、果斷、母愛……這一段描寫,使人物性格得到了升華,尤其是結尾處再次展現(xiàn)了英雄的外在言行:當白匪搜到她家,為保護交通員“我”,“她猛地一掙跑到了門口,直著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兩個白匪跑出去,一陣腳步聲往西去了。剩下的兩個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只見她扭回頭來,兩眼直盯著被驚呆的孩子,拉長了聲音說:‘孩子,好好地聽媽媽的話啊!”“但是這句話也只有我明白,‘聽媽媽的話,媽媽就是黨??!”這里將敘述、描寫與抒情、議論糅合起來,表現(xiàn)黃新的臨危不懼、機智勇敢、從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犧牲的革命品質。這是由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帶來的便利。
“現(xiàn)代短篇小說藝術的發(fā)展已經(jīng)使短篇小說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成為整個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每一個細節(jié)都以一種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姿態(tài)出現(xiàn)。”[3]王愿堅的短篇小說特別是《黨費》善于設計精彩的細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情節(jié),更為重要的是在塑造人物上讓人物性格更凸顯、形象更豐滿。如黨組織派“我”第二次下山同黃新接頭,以“我”的視角看到了令人心酸的畫面:在敵人包圍根據(jù)地的極其困苦的條件下,山下的群眾生活十分艱難,老百姓連鹽都吃不上,為了山上的紅軍游擊隊,他們腌制了咸菜以解決山上游擊隊吃鹽的困難。當黃新那“細長的脖子挑著瘦腦袋”的非常瘦弱的僅五歲的女兒小妞兒,看到一堆的咸菜,“饞得不住地砸嘴巴”?!八豢下爧寢尩暮鍎瘢€是一個勁地扭著她媽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個空空的破壇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進壇子里去,用指頭沾點鹽水,填到口里吮著,最后終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碑攱寢屢慌ゎ^看見這一幕,她覺得孩子不懂事,就“伸手把那根菜拿過來”。結果嚇得“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其實那一根菜相對于一堆菜實在微不足道,況且僅五歲孩子她又懂什么呢?做為母親的黃新豈又忍心拿下孩子手中的那根咸菜?因為“這是我們幾個黨員湊合著腌了這點咸菜,想交給黨算作黨費,興許能給山上的同志解決點困難?!边@是多么讓人心酸的細節(jié)?。≡诖它S新的母性與黨性撞擊著,最終黨性戰(zhàn)勝了母性。正如她所說:“只要有咱的黨,有咱的紅軍,說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這里,她想到只要有黨和紅軍在,就能保住千千萬萬的孩子不受苦受難。這是多么純潔無私、光明磊落的革命胸懷啊!“這些細節(jié)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而且為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擴大了思想容量和美學容量。”[4]
運用第一人稱,可以營造一種親切的氛圍,便于拉近讀者和人物之間的距離,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饵h費》的確達到了這樣的效果。但第一人稱不可能像第三人稱那樣直接去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必須借助于人物的細小的動作、表情去側面烘托或揭示人物內心的活動,以達到傳情之功效。如黃新拿出丈夫留下的兩塊銀元,“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動作。從這一動作可以想象,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對能解決一些生活問題的銀元的珍愛,而她卻要把珍愛的東西交給黨,從而揭示了她對黨的依賴、敬愛等心理活動。在白鬼子挨家挨戶搜查的緊急時刻,“看見她把菜籃子用草蓋了蓋”,刻畫了她時刻想到支持黨的武裝斗爭的思想境界;“抱起孩子親了親”,她料到事態(tài)的嚴重,做好了犧牲的思想準備,母親是多么疼愛自己的孩子!這些細小動作,傳達出“此時無聲勝有聲”,把人物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使人們從動作中洞察了人物美麗的內心世界。不僅如此,對小說情節(jié)的延續(xù)和發(fā)展還能起到一些補充作用。
以上粗線條的解讀,《黨費》呈現(xiàn)出內容上的重溫歷史、勵志教育的作用,因為從那個特殊歷史時期人們所具有崇高的品質和奉獻的精神,是今天必須要挖掘的。其鼓舞人心的普世價值對當下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補鈣是必修課。而形式上的審美價值同樣是人們在解讀文本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