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韓國、日本、烏克蘭……不少國家的議會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議員們當眾大打出手的照片隨之在網(wǎng)上走紅。還有人感嘆“民主的英國就沒有議會打架的情況”。殊不知號稱“世界最古老近代議會”的英國議會,還真有著悠久的議會暴力傳統(tǒng)。
英國議會始于公元13世紀,分為由貴族等世襲與終身代表參加的上院,和由平民與有任期代表參加的下院。由于“騎士傳統(tǒng)”,不論上院或下院,最初都允許議員們佩戴“榮譽武器”出席,這種“榮譽武器”最初是佩劍,很快有議員佩戴更時髦的手槍出席。
上院都是貴族,出席議會時要戴假發(fā)、穿寬袍,動手比較礙事,外加上院沒有黨派之爭,不容易激起火氣,因此“掐架”場面倒不多。但下院可就完全兩樣了:絕大多數(shù)議員都隸屬于不同黨派,討論的內(nèi)容關乎彼此利害,情緒一激動就什么都可能發(fā)生了。
不過既然是“黨派對黨派”,一旦有人逾越了“文斗”的界線,變成相互拔劍相向或彼此飽以老拳,身邊的同黨派議員多半會馬上動手拉架,而不會加入戰(zhàn)團——因為如前所述,最早議員們允許佩戴武器,一旦真的大打出手,弄不好是要出人命的。因此早期英國下院的暴力通常剛剛開始就匆匆結(jié)束,有時候甚至會變成一種“我要打你你服不服”的程式化“表演”,雙方都借此表明“我很生氣”,架勢拉得十足,但并沒打算真打,等到本黨議員拉架就順坡下了。
如果真的氣到一定程度,下院議員通常會當場“約架”,直到18世紀英國上層決斗仍然是合法甚至“光榮”的。最著名的“議會決斗”發(fā)生在1762年10月5日,議員威爾克斯因為政見不同,和另一名議員塔爾伯特勛爵“約架”,雙方在傍晚溜出議會,彼此間隔8碼用手槍同時對射,卻誰也沒有打中誰。其實這種“約架”也是有分寸的,就是“點到為止不出人命”:威爾克斯和塔爾伯特勛爵是心照不宣地面對面把子彈打偏。
1835年,英國下院在西敏宮里有了正式、固定的議會大廳,為約束議會暴力,在兩邊議員坐席前劃出兩條醒目的紅線,這兩條紅線的間隔是3.96米,即兩把英國標準佩劍的長度,以免情緒激動的辯論者一言不合拔劍相向。議會還設置了“庭警”,如果認為有必要,議長可以讓“庭警”將過于激動的議員或旁聽者轟出去。如果任何一名議員越過紅線,議長也有權要求沖突雙方“馬上到外面解決問題”——這被認為實際上等于規(guī)定“誰也不許越過紅線”,也就打不起來了。
但沖動的情緒總要有個發(fā)泄渠道,否則憋出事來也不好吧?因此英國議會開放“倒彩權”,允許對發(fā)言者不滿的議員集體發(fā)出噓聲,雖然有人諷刺“像戲園子”,但打嘴仗終究比動拳頭動刀文明安全得多。然而有時候“紅線”也會鬧笑話:1935年6月,保守黨議員、曾擔任海軍大臣丘吉爾秘書的退伍老兵沃德爵士上校作為反對黨成員,在下院猛烈抨擊一個執(zhí)政黨支持的議案,說到激動處,他不知不覺地一步步走過了紅線,這下兩黨議員們?nèi)紘樍艘惶麄兌贾肋@名老兵身手高明,萬一動手豈不是要命?于是議員們齊聲大喊“秩序、秩序”,恍然大悟的老兵如夢初醒,趕緊漲紅著臉回到座位,于是原本的劍拔弩張旋即變成全場的哄堂大笑。
二戰(zhàn)后英國議會暴力的確較為罕見,但“罕見”并不代表“沒有”:1976年5月27日,議員赫塞爾廷在辯論時過于激動,一把抓起議長桌上用于維持秩序的敲桌子小錘,對著辯論對手的腦袋一陣猛揮,好在被另一名議員普利奧特攔住,他扔下小錘憤而退場,下院為此不得不“打烊”一天。更危險的行為發(fā)生在1972年1月31日,獨立社會黨女議員德芙林和保守黨籍內(nèi)政大臣姆德林發(fā)生激烈口角,盛怒之下,德芙林對姆德林拳腳相加。為此她受到下院空前的嚴厲處罰——禁止進入下院會議廳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