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英 祝堯榮 任 崗
(紹興文理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
團隊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是2002年美國教育學家Larry Michaeksen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1]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團隊為基礎的學習模式,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團隊討論與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2-3]。TBL也是一種促進學生利用團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把學生培養(yǎng)成終身學習者的教學方法[4]。目前,TBL教學模式主要是在國內外的醫(yī)學院校采用[5-10],也在理工科課程得到廣泛推廣[11-14]。動物生物學實驗是生物科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實驗課程,實驗室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最合適、最有效的場所之一[15],為了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組在動物生物學實驗課程開展學習團隊建設,探討團隊學習在動物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團隊學習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組織形式、學生的學習模式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有較大的差別[16],因此成功實施團隊學習包括四個重要因素:團隊(Group)、任務設計(Assignment design)、職責(Accountability)、反饋 (Feedbanck)[17]。因此本課程從團隊組建、學習任務分配、團隊運作管理和合理評價等方面開展課程學習團隊建設,為在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進一步應用團隊學習模式做準備。
團隊學習模式最基本的組織是團隊,即學習小組。為了使小組能正常運行,在團隊學習過程中提供多元化的思維和視角,在分組時要考慮小組成員的能力水平、個性特征、學習基礎和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的差異,通過適當搭配形成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帶動性小組,并保證小組成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保持相對穩(wěn)定。根據(jù)組隊原則,在實施班級共組建6個學習小組,每組5~6個學生,每組設一名組長對小組進行管理。團隊學習的本質是團隊內成員的互動學習,小組負責人在提高團隊凝集力、執(zhí)行團隊學習任務和相互交流等環(huán)節(jié)中具有關鍵作用[11],因此需要選擇組織能力和責任心較強的學生為組長。
學習任務設計是成功實施團隊學習最具挑戰(zhàn)性的因素[4],學習任務要明確、有梯度、有挑戰(zhàn)性,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團隊合作的熱情,使合作有突破、有創(chuàng)新。本課程團隊學習的任務以具體實驗為載體,每個團隊負責兩個實驗項目,要求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課前準備(實驗內容預習和實驗材料的準備)、預實驗、課堂講解、課堂討論、實驗指導等任務,掌握實驗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技能。為保證團隊學習效果和實驗教學質量,指導教師對每個環(huán)節(jié)均進行把關,對小組制作的實驗課件、實驗準備工作進行檢查,并指導完成預實驗。同時要求團隊在對實驗設計、實驗內容、實驗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研究性實驗報告。
團隊學習最主要的特征是小組之間和成員之間的廣泛交流和互動[15]。開展團隊學習教學可以采用觀摩型學習法、對比型學習法、交流型學習法、競賽型學習法、調整型學習法、共勉型學習法等形式[2,4],結合實驗課程教學特點,我們采取了對比型學習法和交流型學習法。
每個實驗項目分別有兩個團隊負責,每個團隊首先對兩個指定實驗項目進行教材研讀和資料查閱,共同完成實驗思路、實驗方法、實驗步驟等的設計;通過匯報、比較、調整,每個實驗項目確定一個實驗設計合理、實驗操作可行性高的團隊主要負責實施,包括實驗準備、實驗講解和指導等,另一個團隊輔助,包括課堂討論、實驗指導等。通過對比型學習,小組間能取長補短,深入理解學習內容,也能培養(yǎng)小組成員的探究和協(xié)作精神。
交流型學習法是指通過小組之間和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探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貫通知識的能力。交流型學習法包括成員間的交流和小組間的交流。
成員間的交流:在課前團隊成員共同做好教材研讀和資料查閱等準備工作,根據(jù)實驗內容準備實驗所需用品、制作實驗課件、試講并預做實驗。在團隊學習基礎上,團隊成員通過資料查詢和討論梳理,最終形成研究性實驗報告。在每個實驗準備環(huán)節(jié)和實驗報告形成環(huán)節(jié)均需要小組成員間的充分交流、溝通和協(xié)作。
小組間交流:團隊完成實驗內容講解后,需要回答其他小組的問題并開展討論,在完成實驗操作的同時需要指導其他小組的實驗操作。這些小組間的交流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課程知識。
設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團隊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團隊成員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團隊做出貢獻。因此團隊學習的評價機制包括三部分內容:個人表現(xiàn)、團隊表現(xiàn)、每個成員對團隊的貢獻[4],通過團隊間互評、成員自評、教師評價三種評價方式全面地考核團隊學習的效果。其中小組間互評在每次實驗課結束后評價,包括課堂組織、實驗講解、問題解答、實驗指導等效果;成員自評指組長對組員的評價和組員間互評,包括組員參與實驗準備、課堂表現(xiàn)、課外討論的積極性和貢獻率;教師評價包括課前準備、課堂組織、研究性實驗報告等方面。
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述的內容,參與課堂聽課、記錄筆記、實驗操作等,是一種被動地學習;團隊學習是根據(jù)教師指定的教學內容進行獨立的課前學習、小組討論和實驗準備等,是一種主動地學習。因此團隊學習在提高學生的溝通技巧、解決問題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yǎng)團隊意識,樹立終生學習觀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課程組通過問卷調查、實驗考核和研究性實驗報告三種途徑對本課程的團隊學習教學模式實施效果進行了分析。
本課程團隊學習設置了實驗班和對照班,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驗班采用團隊學習模式,項目實施結束時,分別對2個班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度、積極性、適應性和滿意度(總分5分)進行了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見表1)表明:實驗班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方面高于對照班,表明團隊學習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實驗班學生對團隊學習模式的適應性低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表明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有一個適應過程。兩個班級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性和滿意度不存在明顯差異。實驗班88%學生認為團隊學習模式改革比傳統(tǒng)授課方式有優(yōu)勢,58%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實驗操作和實驗教學技能,28%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3%的學生認為培養(yǎng)了與同學的協(xié)作精神。
表1 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度、積極性、適應性和滿意度結果
本課程結束時進行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基本原理的考核,實驗班在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基本原理的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2),表明團隊學習對實驗技能的掌握和實驗基本原理的學習有明顯優(yōu)勢。
每個團隊在完成實驗任務的基礎上,對實驗設計、實驗內容、實驗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最終形成研究性實驗報告。在撰寫研究性實驗報告過程中,學生對團隊學習模式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反思和探詢,從而獲得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報告中,每個團隊也對團隊學習模式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對課程教學模式的后續(xù)改革有積極意義。
團隊學習是一種小型組織化的集體性學習,便于團隊成員間的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和共同進步,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在輕松自主的氛圍中學習,學生有嘗試、選擇和探索的空間,有利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促進學習潛能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此同時,學生在主動學習、小組討論和實驗準備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與指導教師間的互動和探討,真正做到教學相長[5]。
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團隊學習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從單純的教授知識轉變?yōu)閷φ麄€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和管理。因此團隊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使學生從“學會”轉變?yōu)椤皶W”,培養(yǎng)合作精神,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其次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技巧和溝通能力,如:如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完成各種任務,如何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驅動團隊成長等。團隊學習模式中,學生的作用和角色與傳統(tǒng)教學明顯不同,雖然大學生的可塑性和適應能力比較強,但是實驗班學生對團隊學習模式的適應性低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表明學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適應這種合作學習的新教學模式。因此在課程開始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適的團隊學習任務和合理的評價體系。同時由于團隊成員間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水平有差距,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團隊學習的障礙而游離于團隊之外。需要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和鼓勵以及組員間的互相督促,促使每個學生都能盡快地適應團隊學習模式,從而提升主動合作和交往的素質和能力。
動物生物學實驗課程通過實施團隊學習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實驗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