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本刊記者 耿國彪
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xiāng)鎮(zhèn)北甸子村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沙地南緣一線長430公里、南北寬100公里的豁口素有“遼寧沙窩子”之稱。如今,滾滾黃沙被樹根牢牢抓住,昔日沙漠變成綠洲。
在這背后,是一位老人四十多年的堅守。他率領村民栽了300多萬株樹,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筑起了一道15公里長、3公里寬的防護林帶,遏止了流沙南侵的腳步;并用全部心血造林治沙鋪路,圓了彰武縣阿爾鄉(xiāng)北甸子村鄉(xiāng)親們的治沙夢、筑路夢、致富夢,為推動家鄉(xiāng)發(fā)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位老人就是人們熟知的“治沙書記”——彰武縣阿爾鄉(xiāng)鎮(zhèn)北甸子村原黨支部書記董福財。
董福財常說:“就剩我一個人,也得把這事干成!”于是,董福財數(shù)十年如一日帶領群眾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搏斗,最終,沙坨子綠了起來,百姓的生活富了起來,貧窮的村子美了起來。
然而,綠了沙坨子,白了少年頭。沙子治了,路修通了,董福財卻積勞成疾,在家中病逝。而他為心中不變的信仰,舍己為公的精神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北甸子村是遼寧省最北的鄉(xiāng)村,是科爾沁沙地南侵遼沈的必經(jīng)之路。過去的這里風沙肆虐,寸草難生,莊稼被埋進黃沙中,村民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退休老干部劉萬平這樣描述早年間下鄉(xiāng)的情景:“下鄉(xiāng)到彰武,一天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接著補?!爆F(xiàn)任北甸子村黨支部書記邢守龍告訴記者:曾有一個村民,準備蓋房子,備好了磚,一場大風過后,幾米高的磚垛居然不見了。
1996年,有關部門考察后得出結論:北甸子村不適合人居,需要整體移民。時任村委會主任的董福財不干了:“我們不能讓沙子攆著走,它追一步,我們退一步,退到啥時候是個頭?”董褔財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工作,講風沙的危害,講種樹的好處。可鄉(xiāng)親們都知道,在沙地上種樹就是拿錢打水漂,所以誰也不聽。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干給村民看?!倍X斦f服了老婆孩子,一家四口上了沙坨子。最讓人頭疼的是挖樹坑,幾鍬下去,剛挖出個坑,轉眼就被流沙填滿。兩個孩子都十來歲,轉身要跑。董福財兩眼一瞪:“我不發(fā)話,誰也不能動?!薄澳憔湍芷圬摷依锶耍 逼拮觿⒂裆徯奶酆⒆?,嘴里埋怨著,手卻沒有停。
幾十棵樹苗栽上了,可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被風連根拔起,一棵不剩。董福財一點兒也沒泄氣。他從家里抱來玉米秸稈,橫七豎八地鋪在沙子上,先固沙,然后再植樹苗。這回終于成功了,不久,沙坨子上就有了第一片希望林。
第二年,董福財又拉上11戶親戚和黨員,和他一起包地植樹,邊栽樹邊總結經(jīng)驗,逐步探索出一整套沙地造林的辦法,11戶人家承包的2000多畝沙坡樹木終于成片,原本白茫茫的沙坨子出現(xiàn)了綠洲。
患病期間的董福財,只能斜躺在炕上接受記者采訪。
“這樹是誰栽的,坑這么淺?”董福財一邊粗門大嗓地喊,一邊三下五除二把苗拔了出來。栽樹的婦女一回頭,臉立刻紅到了脖子根。有村民提醒董福財:“那是你親家母,當著這么多人的面,你讓她多下不來臺?!薄拔也还芩钦l,只要不合格就都得拔了重栽。這不是糊弄我,是在糊弄子孫后代!”董福財依舊不依不饒,親家母含著眼淚把樹苗重新栽上。
邢守龍告訴記者,董福財“監(jiān)工”那叫一個嚴。“一看”,看樹坑挖得是不是夠深;“二拔”,檢查樹苗栽得牢不牢;“三踩”,檢驗水澆得透不透,土填得實不實。差一樣,都通不過他的“驗收”。正是因為他的嚴,北甸子村通過一年栽樹、二年補栽,硬是在“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栽了300萬株樹,樹苗成活率在85%以上。
樹是北甸子村的“神”,誰也不敢砍一棵,牲口進林子也不行。董福財?shù)男鹤佣瓊ジ嬖V記者:“有一次,我一不留神,養(yǎng)的牛跑樹林里去了,正好趕上父親來看樹苗,他狠狠踢了我一腳,掏出手機給護林員打電話,讓他過來,按規(guī)定狠狠罰。我當時特別生氣:‘又沒有別人看見,你干嗎這樣做,我不是你親兒子么?’‘你是我親兒子,不聽我的話更該罰’,他絲毫沒有通融的余地,硬是罰了我500元。”
直到父親去世前,董偉才徹底理解了父親。那天早晨,已經(jīng)在土炕上躺了兩個多月、多日不能進食、體重瘦得不到60斤的父親突然坐了起來,“小偉啊,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又領著大伙去種樹了。今天你有空嗎?拉我出去走一走?!薄拔议_著車,沿著他曾經(jīng)栽的樹兩旁慢慢走,他像數(shù)著自己家的碗筷一樣數(shù)著這些樹,眼睛里全是淚花。”董偉對記者說,“快到家時,他讓我停車,我扶著他走到路邊的一棵大楊樹下,他雙手撫摸著樹干樹枝,眼神從樹根一直看到樹梢,那表情,就像是撫摸著自己的孩子?!?/p>
經(jīng)過20多年的治理,北甸子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48%,糧食畝產(chǎn)也由治沙之前的200多斤提高到了近1000斤,村民去年的人均純收入達到萬元,較2000年時增加了8倍。此外,董福財還與鄉(xiāng)親們一起移山筑路,帶領村民發(fā)展產(chǎn)業(yè)走脫貧路,如今這個荒蕪的村莊已經(jīng)成為富裕村、模范村。
董福財紀念館就是一部治沙史
三面環(huán)沙的北甸子村就像被“扔”在了沙漠里,村子離阿爾鄉(xiāng)鎮(zhèn)不過6公里,但中間卻被巨大的沙丘阻隔,村民看個病都得繞著多走個五六里,不少孩子因此輟學,村里啥東西都是“買貴賣賤”。
村民白景章說:“你用點種子化肥的,人家機動車只能給你運到公路,往下也走不了了,往那一卸,你個人家還得套個小二馬車一趟一趟,不定鼓搗多少趟才能鼓搗回來,就那么艱難?!?/p>
造林治沙初見成效后,董福財沒有松懈下來,他開始考慮修路。
2002年秋,經(jīng)過多次爭取,阿爾鄉(xiāng)鎮(zhèn)通往北甸子村6公里村級公路正式立項,但施工方實地考察后,認為北甸子村沙土多,路基太軟,不符合修路標準,不能施工。要夯出硬土地基,首先要搬走那100多米高的沙丘,填平那一大片水泡子,然后再用實土和石頭把路基墊起來。
當時,村里的積蓄并不足以承擔這樣“移山填海”的工程,董福財就白天第一個套上馬車鏟沙丘,晚上挨家挨戶動員大伙跟著干,連鄰近幾個村屯的村民都被他拉了來。就這樣,全村老少齊上陣,手擔肩扛、馬拉人拽,整整干了兩個月,硬是像愚公移山一樣移走了沙丘、夯實了路基。2003年8月,北甸子村終于迎來了通往外界的第一條公路。
生態(tài)改善了,交通便利了,北甸子村人脫貧致富的心情格外熱情,步伐越來越快。作為致富的“帶頭人”,董福財結合北甸子原有產(chǎn)業(yè)優(yōu)勢,幫助村民跑貸款、賣糧食、搞養(yǎng)殖,帶著全村人民把致富道路越走越寬。
為保護得來不易的治沙成果,董福財說服村民將牲畜養(yǎng)殖方式由“散養(yǎng)”轉變?yōu)椤叭︷B(yǎng)”,組織村民建起養(yǎng)殖示范小區(qū),使肉牛、肉羊養(yǎng)殖成為北甸子村致富的拳頭項目。
“沙子固定住了,土地產(chǎn)量上來了,村民經(jīng)濟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改善了,大家都特別高興。”陳其華說。
沙子治了,路修通了,村民富了,董福財卻積勞成疾。2014年11月5日,董福財給鎮(zhèn)黨委書記隋兵打電話,說胃疼得厲害。隋兵一下子急了:這個倔漢子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說軟蛋話,趕緊去醫(yī)院!醫(yī)生摸著董福財腹部的腫塊,覺得不可思議:“這個病絕不是一天兩天了,你怎么能挺這么長時間呢?”
2015年3月21日,董福財溘然長逝。臨終,他告訴老伴劉玉蓮:“就把我埋在這片林下,讓我日日夜夜看著這片林子?!?/p>
在董福財?shù)倪z體告別儀式上,全村400多戶村民家家都來了人,自發(fā)送老書記一程。周邊縣鄉(xiāng)的數(shù)百村民也趕了來。
“啥是共產(chǎn)黨員,老書記就是?!贝迕裢踺x動情地說,在老書記心里,村里的事和有困難的人是第一位的。村里修路時下大雨,老董一個人冒雨用塑料布把石灰、水泥遮上。村里常有人向董福財借錢,老董有求必應。生病前外面村民欠他的錢足有三四萬元?!耙皇且驗樯?,這些借款還不知道啥時還上呢。”
在村民劉玉國看來,老書記這輩子最虧欠的就是家里人?!坝幸淮卫隙畠杭疑w房子,想砍兩棵樹,老董硬是沒讓。這樣不顧家,不窮才怪呢?!?/p>
邢守龍說,在北甸子村,老支書把共產(chǎn)黨員的形象樹起來了。受老支書影響,年輕人踴躍申請入黨,村里70余名黨員,其中一半是年輕黨員。
與董福財接觸過的黨員干部,更是從董福財那里汲取了豐富的“政治營養(yǎng)”。阿爾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長孫猛說,自己上任之初,老董就給上了一課。當時下鄉(xiāng)調研,路上發(fā)現(xiàn)老支書頂著中午的烈日坐路邊吃飯。“我問他大中午為啥不回家,老支書卻說是為了看樹苗,怕給牲畜糟踐了,就憑這也值得我向他學習?!?/p>
“董福財同志是彰武的驕傲,也是全體黨員干部學習的標桿。” 彰武縣委副書記楊羽說,他雖然倒在了這片沙地上,卻以樹的形象,永遠站立著。
一位曾多次采訪董福財?shù)挠浾吡粝逻@樣的感慨:董福財走了,身后留下一條15公里長、3公里寬的防護林帶。正是這條“綠色的長城”,把科爾沁沙地滾滾黃沙成功阻擊在遼寧大門之外。一個62歲的生命煥發(fā)出的光彩極其炫目,一個基層干部40年的壯舉讓我們久久不能釋懷:為什么董福財雖然死了,名字卻以樹的形象永遠地站了起來!原本,遼寧把治沙防沙的防線設在固沙造林研究所所在地章古臺鎮(zhèn),而北甸子村被確定為整體移民村,可董福財卻帶領村民守住了這塊陣地,把科爾沁黃沙向北逼退了13公里。如果你知道北甸子村史前是個內陸湖,清朝時還是“水草豐美的地方”,是皇家三大牧場之一,如果你知道北甸子村距離省會沈陽直線距離只有150公里,以往彰武地區(qū)的流沙速度是每年5至12米南侵,你就會認識到董福財生命的價值和奉獻的意義。
董福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每一個共產(chǎn)黨人留下了一把尺子、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