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過去大家都覺得中國很窮,中國人民就是怎么努力都發(fā)現(xiàn)依然是很窮。小時候我們也很努力,我從6歲就開始干農活,千到18歲依然很窮,但是到了1978年以后,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政策改變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真正釋放了人們的潛力。所以我覺得這40年最大的成就,是國家的各種政策,包括現(xiàn)在“一帶一路”,都是在不斷地釋放人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給你傳遞出一種信號,給你正確的道路,朝著這條路往前走。
其實我本來不想從北大辭職的,因為當時我從北大直接申請要到美國去讀書,后來被美國幾個大學都給錄取了,但是沒有一個大學給我全額獎學金,所以到美國大使館去簽證都被拒簽了。后來我分析這個問題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一個錢,我在北大當老師的話,也就意味著我這個錢永遠是不夠的。所以我覺得自己應該出來掙更多的錢,這樣才能到美國去讀書。實際上我最初的心態(tài)并不是要做新東方,而是想要到美國去讀書,變成一個學者。但是錢是走向那道門檻兒的唯一的路徑,所以當時真可以說是想錢想瘋了。
我最初的目的不是要做一個教育培訓企業(yè),而是為了解決自己出國留學的學費問題。但是這件事情剛好和另外一件事情巧合了,當我差不多學費已經掙夠的時候,已經打算把自己開的培訓班關掉的時候。鄧小平南方談話出現(xiàn)了。沒有想到老人家跑到南方去做了一番講話以后,當天把形勢幾乎就轉過來了。所有的媒體口徑、報道都是中國要繼續(xù)進行改革開放。
這件事情給我吃了定心丸,剛好那幾年,差不多從1990年開始,美國對中國學生發(fā)的獎學金是越來越多,直接催生了中國所有的大學生都認為只要自己能夠把托福、GRE、GMAT考過去的話,是有可能拿到美國人的錢去讀書,而不用自己付一分錢的。所以當初我手下的學生其實有一大半是窮人家的孩子,而不是富人家的孩子,當時中國富人也不是那么多。所以每個學生只有一個目的,不是自已掏錢去讀書,而是美國人給獎學金。盡管美國大學加起來一年給學生發(fā)的獎學金也就是一兩萬份,但是卻導致了差不多十幾萬到二十萬的中國學生就在為托福和GRE而努力,那么我從這個地方就看出了商機。
改革開放40年來我本人是非常大的受益者,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不可能進北大,也不可能出來做新東方。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今天為止有很多的成就,但是很不充分。我們現(xiàn)在從制度建設層面到思想建設層面到企業(yè)發(fā)展建設層面都可以說做了一半。中國未來的30年的繁榮我們要把后一半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