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卒于舊金山,而宋氏姐妹并沒有出現在宋子文的葬禮上,她們失去了晚年最后一次相聚的機會。
對宋氏姐妹而言,時間沒有沖淡她們昔日的恩怨,即使到了生命即將到達終點之時,她們依然沒有跨過橫亙在她們之間的政治鴻溝,這是一場為政治而犧牲親情的悲劇,這場悲劇甚至還連累了宋氏家族的其他成員,包括宋子文。
對于那些曾經為蔣介石集團誓死效力的人而言,1949年是轉折性的一年,因為他們在這一年遇到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抉擇。他們可以選擇離開大陸,偏安于一隅;也可以選擇投降共產黨,進而將功贖罪。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是一種艱難的選擇。
1947年10月,共產黨發(fā)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宣告天下:“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兄弟等四大家族和其他首要戰(zhàn)犯的財產。”
第二年,中國共產黨列出了43位戰(zhàn)犯的名字,宋子文的名字赫然在列。他心里十分清楚,一旦共產黨取得勝利,肯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擺在他面前的唯一一條出路就是逃離家園。是逃到美國,還是逃到臺灣,宋子文游移不定,經過再三考慮,最終選擇了美國。
宋子文先將自己全部的資產轉移到了美國、加拿大、南美等地,隨后在1949年1月底離開廣州去了香港。到達香港時,他胸前依然佩戴著國民政府頒發(fā)給他的勛章,因為他知道自己以后再也沒有機會對外顯示這些勛章了。1949年5月16日,宋子文舉家趕赴法國,隨后又前往美國,并住到了紐約曼哈頓的豪宅里。
其實,國民黨尚未退到臺灣的時候,蔣介石就已多次請?zhí)油鶉獾摹爸醒雸?zhí)監(jiān)委員”、“國大代表”、“監(jiān)察委員”、“立法委員”一起去臺灣,只是沒有幾個人響應。對身處美國的宋子文,蔣介石也曾數次發(fā)出邀請,但每次都會被婉言謝絕。
1952年10月,國民黨在臺灣召開“七大”,此次會議通過了第六屆中央委員“整肅案”,決定對黨員采取“詳訂辦法,嚴加考核,分別去取”的政策。這時身在國外的孔祥熙、宋子文依然沒有對此作出回應。1953年,在蔣介石予以批準的開除國民黨黨籍的人員名單上,孔祥熙排在第一位,宋子文則排在第二位。
在美國當寓公的宋子文就這樣徹底被政治遺棄了,這大大影響了他在大洋彼岸的交際圈。起初他十分不習慣受到這樣的冷落,但時間一長就慢慢適應了。在美國期間,宋子文一直深居簡出,偶爾和同在美國的幾個舊相識聚在一起打打牌,消磨一下閑散時光。
宋子文69歲的時候,也就是1963年,他應蔣介石的邀請去了一趟臺灣,這一次的臺灣之行是他離開大陸以后的第一次赴臺。此時蔣介石76歲,宋美齡也已經66歲了。對于他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過去的是非恩怨早已被時光沖淡了。
在臺北小住的幾天里,宋子文只是與妹妹、妹夫閑話家常,誰也沒有談及過去的那份榮耀,以及離開大陸之前的那份沉重。
離開臺灣的時候,蔣介石交給宋子文一個任務,讓他探詢美國對臺灣“反攻大陸”持什么態(tài)度,與此同時,蔣還希望宋能爭取美國方面的幫助。20世紀40年代時,為了蔣介石,宋子文曾在美國朝野游說,以期得到美國的援助,而這一次宋子文回到美國后卻并未像蔣介石希望的那樣重視這件事。
1969年2月25日,宋子安病逝于香港。3月5日晚上,宋子文飛抵香港,并于6日參加了弟弟的安息禮拜儀式。但讓宋子文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的中國之行,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踏上中國的國土。
1971年4月24日晚,為了歡迎宋子文夫婦,愛德華·尤專門在自己寓所設宴款待他們。臨行前,原本不想去參加宴會的張樂怡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擔心會有什么事發(fā)生。宋子文發(fā)現妻子臉色不對,便勸她不要去了,但張樂怡又放心不下,還是決定陪丈夫一起赴宴。
坐在車上的張樂怡眼皮一直在跳,她預感即將有事發(fā)生,這讓她聯(lián)想起杜月笙對宋子文的那次暗殺,其實她也不知道這兩件事情之間的關系,但是那團陰影就是一直在她的腦海中盤旋。離目的地越近,張樂怡的心就越慌,而丈夫卻一臉的興致勃勃。
張樂怡突然對司機大喊:“停車!”宋子文看著妻子,以為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其實,就連張樂怡自己也不清楚剛剛說了什么,但車子既然停了,她只得說自己忘帶東西,需要回去拿,而且這樣東西她必須帶著。
宋子文向來都很守時,眼看約定的時間快到了,而妻子竟然無理取鬧,宋子文有些生氣,呵斥了妻子幾句,就命司機繼續(xù)開車了。張樂怡心知自己勸不了丈夫,只得不再說話。
下車后,愛德華·尤及其他人早已在寓所等候,看到宋子文來后,愛德華·尤馬上過去給了他一個熱情的擁抱。
這時張樂怡終于平靜下來,因為來到愛德華·尤的家里以后她的眼皮不跳了,心也不再慌了。愛德華·尤的妻子十分熱情,拉著張樂怡說個不停。張樂怡看了一眼與朋友正談得高興的宋子文,覺得自己剛剛在車上的行為十分可笑。
為了這次宴會,愛德華·尤專門請了唐人街中國餐館的廚師,這一席菜都是宋子文的家鄉(xiāng)菜——粵菜,再加上是朋友聚會,宋子文不禁胃口大開,吃了很多。就在愛德華·尤為宋子文倒酒的時候,宋子文突然打了一個飽嗝。起初,眾人并沒有發(fā)現宋子文的反常,認為他只是因為吃得快而打嗝。但打完嗝以后宋子文一句話也不說,眾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張樂怡看到丈夫的臉憋得又紅又紫,眼睛向上翻,頭也跟著偏向了左側,心頓時慌了起來。她趕緊起身去扶丈夫,然而當她剛將宋子文的身體扶正時,卻發(fā)現丈夫的頭也跟著耷拉了下來,她頓時驚慌失措。
愛德華·尤馬上給醫(yī)院打了電話,半個小時以后,醫(yī)生趕到愛德華·尤的寓所,對宋子文做了檢查。醫(yī)生告訴哭倒在一旁的張樂怡,宋子文吃飯時過度興奮,一小塊食物堵在了他的氣管里,導致呼吸不暢,從而斃命。
1971年4月24日晚,宋子文卒于舊金山,誰也沒有想到,導致宋子文死亡的,竟是一小塊食物。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的靈柩自舊金山運抵紐約。當時中美正在力求改善兩國之間的關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想要利用宋氏姐妹赴美奔喪的機會,推進兩國之間的建交。在尼克松看來,不管宋氏姐妹在意識形態(tài)及政治觀點上存在哪一種歧見,都會赴美參加宋子文的葬禮。
然而讓尼克松預料不到的是,在宋子文的葬禮上,竟然一個宋家姐妹也沒有出現,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47年,宋靄齡定居美國,自此再也沒有回國。1967年,孔祥熙去世,讓原本處于隱居狀態(tài)的宋靄齡更不問世事了。盡管她與宋子文都在美國,但由于弟弟與丈夫間的矛盾,兩家?guī)缀鯖]有什么往來。孔祥熙去世的時候,宋子文并未前去參加葬禮,宋靄齡對此一直耿耿于懷。
由于宋慶齡的政治觀點與其他的兄弟姐妹不一樣,所以早在國民政府時期就與他們聯(lián)系不多。當國民黨退居臺灣以后,宋慶齡選擇留在大陸,中國共產黨給予了她極高的榮譽和地位。宋子文去世的時候,宋慶齡正在北京。聽說宋子文去世的消息以后,宋慶齡表示自己會去美國參加宋子文的葬禮,但由于中美尚未正式建交,不能從北京直接飛往美國,只能租包機。
在舉行葬禮的前一天,尼克松收到了消息,宋慶齡由于沒能租到包機,因而不能前往美國參加宋子文的葬禮。于是,尼克松立即通知宋美齡與宋靄齡,希望她們能前來奔喪。對尼克松來說,宋慶齡不能來到美國確實是一件憾事,但如果宋美齡與宋靄齡能夠前來的話,不管是從個人還是從國家的角度而言,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為促進美國與臺灣之間的關系,尼克松親自發(fā)了一封唁電給宋美齡。唁電這樣寫道:
臺北宋美齡女士:
驚悉宋子文先生在舊金山不幸猝逝,不勝哀悼。他的病逝使我們失去一位好朋友。他在美國的朋友將長久地懷念他為自己的國家服務的輝煌的一生,特別是他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并肩戰(zhàn)斗的偉大事跡。我們同你們一樣痛惜他逝世所造成的損失。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tǒng) 理查德·尼克松
1971年4月26日
收到尼克松的唁電以后,宋美齡感到受寵若驚,這讓她前往美國奔喪的心情更加迫切了。這一次,宋美齡帶著孔祥熙的女兒孔令偉登上了“美齡號”飛機。然而就在飛到半路的時候,蔣介石的電報來了。蔣介石在電報中稱中共打算派宋慶齡前往美國,為避免進入中共統(tǒng)戰(zhàn)的圈套,他希望宋美齡暫停去往紐約的計劃。進退兩難之下,宋美齡只好選擇降落在夏威夷,靜觀形勢。
在夏威夷滯留的宋美齡,與蔣介石進行了商議,最后仍然決定不出席宋子文的葬禮,因為他們并不排除仍有政治圈套的可能。4月30日,也就是舉行葬禮的當天,“美齡號”起飛了,只不過它的目的地不是紐約,而是臺灣。
身居美國的宋靄齡,對是否出席宋子文的葬禮一直猶豫不決,直到4月30日上午,依然沒有作出決定。
宋慶齡與宋美齡不能前來已成事實,而最后一位可能前來的親屬就是宋靄齡了。為了等待宋靄齡,葬禮特意改在了下午舉行。可是,一直到葬禮的最后一刻,宋靄齡仍然沒有現身。那一天,除了宋子文的妻子張樂怡和他們的女兒以外,來參加葬禮的只有宋子良及其他的一些朋友,連尼克松見到此景都發(fā)出了感慨,表示無法理解“你們中國人”。
宋子文的葬禮為宋氏姐妹的相聚提供了機會,但宋氏姐妹卻因為各種原因均未出席。就這樣,她們失去了最后一次相聚的機會。
1973年10月19日,宋靄齡在美國紐約去世,宋美齡赴美吊唁。1980年12月,病重中的宋慶齡讓廖承志代筆寫信給在美國的宋美齡。宋慶齡在信中說:自己重病在身,希望宋美齡能回大陸一行,使在有生之年姐妹相見。如果不成,也希望宋美齡將保存的孫中山遺物歸還。
但是宋美齡只是托人簡單地答復了一句話:“信收到了?!?/p>
1981年5月,宋慶齡病情惡化,她的親屬發(fā)電報到紐約,將這一情況通知宋美齡。幾天后,宋美齡回復電報:“把姐姐送到紐約治病。家?!?月29日,宋慶齡去世,治喪委員會向在臺灣和美國的包括宋美齡在內的親屬發(fā)出邀請,希望他們來北京參加葬禮。
由于臺灣當局當時正在實行海峽兩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xié)”的“三不政策”,因此臺灣電報局拒收這份電報。
宋美齡雖身在美國,但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和壓力,難以回應。據香港 《百姓》 半月刊報道:接近宋美齡的人士透露,宋美齡在當年5月下旬得知二姐病危及逝世消息時,曾多次流淚,并為其向上帝禱告,以寄托心中的綿綿懷念。
據美國女作家、宋慶齡好友埃米莉·哈恩 (項美麗) 的回憶錄記載,在后來和宋美齡的談話中,她了解到:宋美齡絕不是不想和自己的胞姐見最后一面,她是擔心自己當真去了北京,那就等于背叛了在九泉之下的亡夫。
晚年的宋美齡,反對李登輝搞“臺獨”,期盼國家統(tǒng)一。2003年10月24日,宋美齡安靜地在美國紐約寓所里辭世。她生前很想去上海萬國公墓祭掃父母雙親,曾表示希望自己死后能夠陪伴在父母身邊,但由于種種原因,她被安葬在紐約芬克里夫墓園里的孔宋家族墓地。
宋氏三姐妹在中國可謂聞名遐邇,她們三人都曾是非常閃耀的政治明星。然而政見的不同以及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讓三個女人始終不能僅以姐妹情誼聚在一起,甚至使她們至死難團圓,實在令人感慨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