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人對此進行思考歸納,這類問題往往會出現(xiàn)在菱形、正方形、拋物線、圓的對稱圖形中,只要我們掌握解題的方法與技巧,善于總結(jié)歸納,靈活應變,這類習題會迎刃而解,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一個理想的分數(shù)。
關鍵詞:最短路徑問題;掌握方法;解決問題
我所帶初中數(shù)學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初中畢業(yè)生,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總遇到最短路徑問題,感到束手無策。學生在閱讀問題時要么題干太長不知題意,要么干脆放棄不管。因此對于此類問題造成了失分現(xiàn)象。最短路徑問題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修路、鋪管道的時候,可以起到節(jié)約人力、物力、財力的作用,同時它又與我們的數(shù)學知識聯(lián)系密切。下面,就有關最短路徑問題淺談解題方法與技巧。
一、 最短距離證明過程
下面我就來證明路徑最短問題,其最基礎的模型又可稱為“將軍飲馬”問題。
已知:如圖1,在直線L的同側(cè)有A、B兩點,在直線L上找一點O,使得AO+OB為路徑最短并證明。
圖1
證明:過A做直線L的對稱點A1,連接A1B交L于O點,O點即為所求。則AO+OB為路徑最短。
因為直線L為AA1的中垂線,根據(jù)中垂線或者軸對稱的性質(zhì)可知,L上任意一點到線段AA1兩端點距離相等,即有OA=OA1、O1A=O1A1;然后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原則,可得最短路徑。注意這里的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也可以利用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zhì)來解釋。
二、 例題應用
圖2
例1 如圖2,MN是半徑為1的⊙的直徑,點A在⊙上,∠AMN=30°,B是弧AN的中點,P是直徑MN上一動點,則PA+PB的最小值為 。
解:過點B作MN的對稱點B′,交⊙O于點B′,連接AB′,交MN于點P。根據(jù)前面的定理可知,則AB′與MN的交點P即為PA+PB值的最小時的點,PA+PB的最小值=AB′
∵∠AMN=30°
∴∠AON=2∠AMN=2×30°=60°
∵點B為劣弧AN的中點,
∴∠BON=30°
又∵由對稱性知,∠B′ON=∠BON=30°
∴∠AOB′=∠AON+∠B′ON=60°+30°=90°
∴△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O2+OB′2=2
即PA+PB的最小值=2
圖3
例2 如圖3,在邊長為2的菱形ABCD中,∠DAB=60°,點E為AB中點,點F是AC上一動點,則EF+BF的最小值為 。
解:連接DB,DE,設DE交AC于M,連接MB,DF。
∵四邊形ABCD是菱形。
∴AC,BD互相垂直平分。
∴點B關于AC的對稱點為D。
∴FD=FB。
∴FE+FB=FE+FD≥DE。
又∴只有當點F運動到點M時,取等號(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在△ABD中,AD=AB、∠DAB=60°
∴△ABD是等邊三角形。
又∵E為AB的中點。
∴DE⊥AB。
∴AE=12AD=1
∴DE=AD2-AE2=3
∴EF+BF的最小值為3。
三、 總結(jié)方法
對于最短路徑問題,首先,要選出恰當?shù)囊粋€點作出關于對稱軸的對稱點,連接對稱點與另外一個點,所連的線段與對稱軸的交點,就是我們在對稱軸上所求的動點位置,然后連接這兩個點與所求動點的線段的和,就是最短距離。最后構(gòu)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計算出這兩點與動點之間距離的長度。作圖方法可簡單的總結(jié)為“垂直、延長、相等、連接”法,可找到動點位置。按此方法解決最短路徑問題。
四、 結(jié)語
總之,最短路徑問題出現(xiàn)在不同數(shù)學情境中,只要我們認真分析,會發(fā)現(xiàn)習題形變而質(zhì)不實,換湯不換藥。利用上述解題思路與技巧,靈活處理問題,這類習題容易被學生掌握,我們的數(shù)學成績定會有所提高。
作者簡介:
潘貴勞,甘肅省平?jīng)鍪?,莊浪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