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秀 呂立濤 王煒樸 薛棟 楊煥強 李曉雨
【摘 要】目的:隨著當今生活節(jié)奏的增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便秘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 OOC)(也稱直腸性便秘)已成為影響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該病發(fā)病率高,治療頗為棘手。生物反饋是一種新興的生物行為治療方法,其原理是應用生物反饋機制,利用現代生理科學儀器,通過人體內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饋,消除病理過程,使患者身心健康。新興的生物反饋治療具有簡便、非侵入性、無副作用、易忍受、治療費用低、門診治療等優(yōu)點[1]。本作者擬對近年來針對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療方法和生物反饋治療做一綜述如下。
【關鍵詞】生物反饋; 便秘;出口梗阻型
【中圖分類號】R66.39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297-02
便秘(constipation)表現為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排便不盡感、排便費時以及需要手法輔助排便[2]。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為6個月。慢性便秘可分為三型:慢傳輸型、出口梗阻型和正常傳輸型。
1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因病理
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多由肛門和直腸解剖結構異常所致,盆底肌肉痙攣或松弛引起,患者常有排便費力、不盡感且排便量少,目前,主要借助肛門直腸指檢、胃腸通過試驗、肛門直腸測壓、結腸測壓、排糞造影和肛門直腸肌電圖等判斷便秘臨床類型肛門直腸測壓時顯示力排時肛門外括約肌呈矛盾性收縮等或直腸壁的感覺閾值異常,但全胃腸或結腸通過時間正常。
2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療現狀
2.1 一般治療 采取合理的飲食習慣,鼓勵患者攝入足量的纖維和水分,多吃水果蔬菜。1998年Anti等認為, 便秘患者每日至少需要攝入259纖維素和1.5~ 2.0L水,同時應堅持良好的定時排便習慣及有規(guī)律運動。另外,尚需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對于心理紊亂及精神情緒緊張難以自行緩解的患者可予心理治療。上述治療多對輕度便秘有效,無效者應積極尋找原因,并據其病因給予藥物治療及其他相應治療手段[3]。
2.2 藥物治療 目前,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使用的主要藥物有輕瀉劑、微生態(tài)制劑,部分患者尚需使用低劑量的抗抑郁焦慮藥物。
2.2.1 輕瀉劑的基本作用是刺激腸道分泌和減少吸收、提高腸腔內滲透壓及流體靜力壓, 從而促進排便。在選擇該類藥物時,需注意藥物的藥效、安全性及藥物使用的依賴性。①容積性瀉劑(如葡苷聚糖、甲基纖維素和卵葉車前子等)主要通過增加糞便容積及軟化糞便,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但長期使用易引起腹脹等副作用。②刺激性瀉劑(如番瀉葉和酚酞等)起效迅速,主要通過刺激腸道肌肉和神經,促進排便,長期使用亦會損害腸壁神經,甚至導致結腸黑變病,③潤滑性瀉劑(如石蠟油和開塞露等)短時療效理想,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④滲透性瀉劑 (如鹽類輕瀉劑、乳果糖和聚乙二醇等)可以提高腸腔內滲透壓,使患者腸道內糞便液體含量增多,從而起到軟化糞便的作用且副作用相對小。近年來,聚乙二醇(PEG)越來越受到青睞,它是一種長鏈高分子聚合物,因腸道內缺乏降解聚乙二醇的酶,故在腸道不被分解,相對分子量超過3000則不被腸道吸收。
2.2.2 微生態(tài)制劑 慢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結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相對于健康群體,雙歧桿菌、類桿菌和乳酸桿菌數量顯著減少,梭桿菌及大腸桿菌比例相對增加。微生態(tài)制劑主要是糾正腸道菌群失調;補充有效菌群,抑制致病菌,減少腸道有害物質產生,改善體內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腸蠕動,從而改善便秘癥狀。常用的有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等。
3 生物反饋療法
3.1 機制 人的神經系統(tǒng)有兩種:一種是隨意的或軀體性神經系統(tǒng),控制骨骼肌的運動;另一種是不隨意的或自主性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心、血管、胃、內分泌腺等內臟器官的活動。糞便進入直腸,引起直腸機械性擴張,直腸內壓升高,通過直腸壁內反射,內括約肌張力下降,肛管壓力降低,盆底肌、外括約肌張力下降,肛管壓力降低,盆底肌、外括約肌反射性收縮防止糞便失禁。同時,糞便壓迫盆底。如環(huán)境允許,則可有意識地解除盆底肌、外括約肌反射性收縮,在其他肌肉、腹壓協助下完成排便。生物反饋是行為治療的發(fā)展,它更強調個體在防病治病中的主觀能動作用[1]。生理學認為機體具有非意識層的皮層下中樞的自身調節(jié)及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功能,且生物反饋以操作條件反射為理論基礎,所以,排便反射與便秘的關系是生物反饋治療便秘的病理生理基礎。
3.2 生物反饋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臨床應用 生物反饋應用于盆底功能紊亂導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是由肛門外括約肌障礙所致,直腸敏感性降低、直腸肛門反射減弱、直腸肛管動力異常均可導致便秘。生物反饋療法正是糾正這種不協調排便行為的訓練方法,主要用于治療肛門括約肌失調癥和盆底肌、肛門外括約肌排便時矛盾收縮導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
3.3 生物反饋療法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展望 作為一種新興的生物行為療法,生物反饋療法利用電子工程技術,將一些不能或難以被人體感知的生理或病理活動轉化成聲音、圖象等可被或易被感知的信息,并利用生物反饋機制,使患者能根據看到或昕到的自身生理活動信息對自身生理活動進行調節(jié),從而達到消除或減輕異常的生理變化的效果?;颊咴谥委熯^程中由被動變主動, 從而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依從性。生物反饋治療通過訓練用力排便時松弛盆底肌張力,協調盆底肌松弛與大便推進,使痙攣的盆底肌逐步恢復至正常松弛狀態(tài)。該療法能有效改善外括約肌的收縮,調節(jié)肛門內、外括約肌的矛盾運動,同時增強腹肌力量,提高排便時對這些肌肉的控制能力。其成功率平均73%~76%。國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平均療效為7l%[1]??傊?,生物反饋治療具有無創(chuàng)傷、無副作用、費用低、簡便、安全等優(yōu)點,目前正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錢新.生物反饋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研究進展[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3,1(25),61-63
[2] 侯曉華.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J].胃腸病學.2013,10(18),605-612
[3] 陳林.慢性便秘的治療現狀[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2005,2(26),85-88
[4] 廖江濤,李娟,范樹元.生物反饋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31):5.
[5] 卞紅磊,華靜惠。趙發(fā).生物反饋訓練治療老年出El梗阻性便秘[J].河北醫(yī)藥,2006,(0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