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名立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001
現在我國的經濟轉型正進行的如火如荼,房地產市場已經漸漸飽和,對原結構的改造和加固工程越來越多地進入到房建市場,特別是解放后興建的大量民用及商用房屋,已經大部分到達設計使用期,急需進行改造加固,且我國屬于地震多發(fā)國家,2008年的汶川地震給我國的人民帶來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對老舊房屋的改造和加固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以往的加固工程當中,結構設計及施工人員,往往只針對建筑結構施工完成后的安全性進行驗算,但是,對于施工過程中的結構受力并沒有進行可靠的研究,導致一些梁柱開裂等情況,產生了安全隱患,甚至導致安全事故的發(fā)生。本文以福州市某頂升加固工程為例,探討頂升過程中梁柱的受力情況,結合國內先進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與實際的情況進行對比,有效的驗證了計算模型的準確性,為以后類似的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福州市某工程位于市中心,原結構為帶2層地下室的高層建筑,一層結構平面圖如圖1所示。
圖1 某工程一層結構平面圖
原結構A軸~2/0A軸為懸挑梁結構,懸挑梁為置換梁,梁上起柱,共承擔10層的結構重量,挑梁的規(guī)格為1600mm ×1800mm。
現因使用要求,對懸挑梁底部新增混凝土柱結構,及鋼管混凝土靜壓樁,將梁上10層混凝土結構荷載導入新增的鋼管混凝土靜壓樁內,將轉換梁結構改造為普通框架結構。如圖2所示,為了保證上部結構荷載有效地導入到新增砼柱當中,避免懸挑結構因為二次受力,導致懸挑梁開裂產生安全事故,故需對本挑梁部分進行預頂升,后做鋼骨混凝土柱,從而將頂升力有效地傳導到新增混凝土柱內。
圖2 某工程地下室結構剖面圖
為了對懸挑結構進行預頂升,需設計可靠的頂升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3 頂升架結構剖面圖
頂升架采用鋼桁架結構體系,鋼桁架的弦桿及腹桿,均采用“H”型鋼,鋼構件之間采用焊接剛接的形式進行連接。在框架底部分安裝2個200噸級的千斤頂,進行頂升作業(yè)。
為了防止頂升架發(fā)生平面外的失穩(wěn),在頂升架的側面采用“H”型鋼與原地下室混凝土側壁進行可滑動連接。以保證,頂升過程中不會產生次生彎矩,破壞結構的穩(wěn)定性[1]。
頂升架與原砼側壁的連接如圖4所示。
圖4 頂升架與原地下室側擋墻連接大樣
本工程為了分析頂升架在頂升過程中對原混凝土結構的影響,將頂升過程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頂升前,頂升完成后,卸荷載等3個階段?,F采用PKPM軟件的PMSAP模塊,分別對這3個施工階段進行受力分析,模擬整體施工過程中懸挑梁的受力狀態(tài)。由于本次加固為局部加固,故結構建模時僅對局部結構進行建模。結構模型如下圖5所示:
圖5 局部結構模型
頂升前采用懸挑梁結構承受梁上部分10層砼結構的力,通過上部荷載計算后,懸挑梁產生的撓度如下圖6所示:
圖6 恒載+活載工況下懸挑梁撓度
在恒載及活載作用下,梁懸挑梁端最大撓度為14.55mm,為頂升加載前初始變形量。
在恒荷載作用下:彎矩及剪力如下圖7、8所示:
圖7 恒載工況梁彎矩
圖8 恒載工況梁剪力
在恒載作用下,挑梁最大彎矩及剪力分別為:
頂升過程中采用200噸級的千斤頂進行分級加載頂升,采用分級加載的形式,頂升至300噸后,懸挑梁端的撓度及內力如下表所示:
在恒載及活載作用下,梁懸挑梁端最大撓度為1.62mm,為頂升到300噸后的最終變形量。
在恒載作用下,挑梁最大彎矩及剪力分別為:
頂升完成后,型鋼混凝土柱施工完成,并達到100%強度后,頂升架的荷載分級卸載,將懸挑梁荷載逐級導入到新增砼柱上,懸挑梁端的撓度及內力如下表所示:
在恒載及活載作用下,梁懸挑梁端最大撓度為0.78mm,為上部結構荷載完全導入到新增混凝土柱后的最終變形量。
在恒載作用下,挑梁最大彎矩及剪力分別為:
本次工程引用了,國內先進的全數據化計算頂同步頂升及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頂升過程中的挑梁撓度及混凝土梁柱的內力進行監(jiān)測[2],得到了如下數據:
在恒載+活載工況下計算結果對比如表1~3所示:
表1 梁端撓度對比表
表2 梁最大彎矩對比表
表3 梁最大剪力對比表
從表1~3數據對比可知,梁最大彎矩,剪力及撓度的模型計算值及監(jiān)測數據值基本相符,但偏差值基本都在10%范圍之內,可認為本工程的監(jiān)測數據與計算模型基本相符,計算數據可靠。
頂升過程中,通過以上3個施工過程的受力分析,可知懸挑梁,梁底最大彎矩為2559kN·m,剪力為2813kN,最不利受力位置在離梁根部分約1/3的位置,本工程通過粘貼鋼板的手段,對梁底進行了局部的加固,保證了頂升過程中,結構的安全性[3]。
本文以福州某頂升加固工程為例,通過PKPM軟件的PMSAP模塊進行結構建模分析,對比施工過程中的監(jiān)測數據發(fā)現,監(jiān)測數據與計算結果基本相符,說明計算結果與現場實際較為相符,可作為加固工程施工過程中的設計依據,通過計算,確定了施工過程中,懸挑梁底最大彎矩和最大剪力的位置及數值,頂升前,對相關位置進行了必要的加固,保證了施工過程中的結構安全性,對本工程的順利竣工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未來類似的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