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歸因方式在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關系中的作用

      2018-11-09 11:57趙泳堅范澤娜歐陽斌劉瑞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18年8期

      趙泳堅 范澤娜 歐陽斌 劉瑞

      [摘 要] 筆者通過對小學三至五年級學生的歸因方式在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關系間的作用進行調(diào)查,旨在了解歸因方式在應激事件和抑郁癥狀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中介作用,以及調(diào)節(jié)作用和中介作用發(fā)生變化的轉(zhuǎn)折期,探尋歸因方式在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關系間的發(fā)展性特征。

      [關鍵詞] 抑郁癥狀;應激事件;歸因方式

      一、歸因的相關概念

      心理學上的歸因是指把他人的行為或自己的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斷的認知活動。歸因方式指人傾向于對不同的事件做出類似的原因解釋。

      (一)應激的相關概念

      應激是“個人在面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情境中,一時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時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p>

      (二)抑郁的相關概念

      抑郁以心境低落為主,與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fā)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xiàn)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三)抑郁的相關理論研究

      Beck抑郁認知易感理論(Beck,1983)是目前解釋抑郁成因最重要的理論之一。該理論假設某些個體具有易于產(chǎn)生抑郁的抑郁質(zhì)認知圖式(depressogenic schema),當生活中應激時間發(fā)生后,個體的抑郁質(zhì)認知圖式被激活,繼而產(chǎn)生明確負性認知、負性思維,從而導致抑郁程度加重。

      有關Beck抑郁認知易感理論在成人的研究較多,近年來也很多學者對該理論在兒童青少年中的實用性進行驗證:

      吳文峰、陳世英和盧永彪(2011)的一項前后測追蹤研究則發(fā)現(xiàn)國內(nèi)七年級學生中,歸因方式在應激事件與抑郁關系中具有顯著中介作用,但沒有顯著調(diào)節(jié)作用。Cole等人(2008)對二年級至九年級學生采用多波段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對抑郁癥狀的預測,歸因方式與應激時間的交互作用直到八年級和九年級才出現(xiàn)。

      本研究在抑郁認知易感性-應激模型的理論假設框架下,通過為期五個月的縱向追蹤調(diào)查,應用多層線性模型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認知方式、歸因方式等多角度探討應激生活事件對學生抑郁癥狀的影響,從而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為處于身心轉(zhuǎn)折期的孩子的抑郁識別、預防與干預工作,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點。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中,參加測試的是來自本校學生三至五年級學生,每間隔兩個月對全部量表追蹤調(diào)查,共施測三次。每次施測發(fā)放問卷599份,全部回收,有效追蹤樣本522個,問卷有效率為87.1%。其中男生287人,占55%,女生235人,占45%。

      (二)研究工具

      1.兒童抑郁量表,由27個自我報告的題目組成,包括快感缺乏、負性情緒、低自尊、低效感和人際關系問題等五個維度。

      2.《兒童歸因方式問卷》,有48項,由于本研究只涉及研究對象對應激事件的歸因風格,因此本研究中只采用消極事件的16個項目。

      3.兒童應激事件量表,該量表主要用于測量兒童過去六周在學校、家庭、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經(jīng)歷的一系列日常應激。

      (三)數(shù)據(jù)處理

      本研究應用多層線性模型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主要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有:t檢驗、中介作用分析、調(diào)節(jié)作用分析。

      三、歸因方式調(diào)節(jié)作用

      Ingram和Siegle(2002)認為,Beck抑郁認知易感理論中的易感性只有在個體處于應激情況下才能觸及,為了合理驗證該理論,研究者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事先評價個體應激狀況。采用追蹤研究設計是解決上述問題的較好方法之一。而在目前我們所知的兩項在兒童群體中驗證Beck抑郁認知易感理論的追蹤研究中,其研究結果都不完全支持Beck抑郁認知易感理論。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三至五年級學生的歸因方式都不能顯著調(diào)節(jié)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間關系,這一結果也不支持Beck抑郁認知易感理論,這與上述兩項研究發(fā)現(xiàn)有一致之處,這可能說明Beck抑郁認知易感理論并不適合兒童群體,但考慮到目前相關研究還較少,做出明確的結論可能還尚早。

      (一)歸因方式的中介作用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歸因方式在三年級學生具有顯著中介作用,在四年級和五年級學生中沒有顯著中介作用。即作為認知易感因素的歸因方式可能在四、五年級學生中還沒有對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關系產(chǎn)生顯著作用,而在三年級學生中消極歸因方式則可能有顯著作用,并且相對穩(wěn)定,能單獨預測抑郁的變化與發(fā)展。Cole等人(2008)指出,抑郁認知易感模型的中介模式可能更適用于少年兒童,按照該中介模式可以得出以下三點:(1)在少年兒童階段,抑郁認知方式一直處于形成階段;(2)抑郁認知方式的形成受重復發(fā)生的、與自我有關的負性社會環(huán)境事件的強烈影響;(3)抑郁認知方式直到青少年期才會成為穩(wěn)定的、先于應激事件的抑郁易感因素。

      在本研究中,消極歸因在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的發(fā)展性表現(xiàn)為:顯著中介作用→作用較?。]有顯著中介作用)。這說明,較小年齡的兒童能傾向于對應激事件做出局部、不穩(wěn)定的消極歸因,從而影響抑郁情緒。而對于四、五年級,年齡稍大的兒童,由于心理的發(fā)展,其對應激事件的反應則會經(jīng)歷更多的認知過程,他們的認知方式一直處于形成過程中,所以消極歸因的中介作用不顯著。

      四 、結果與分析

      通過為期5個月的情況追蹤,得到三次得分,通過分析其中數(shù)據(jù)結果,如圖1,可得知三年級學生的抑郁情緒得分隨時間是呈總體下降趨勢,而消極歸因和應激事件得分具有上升趨勢。四年級學生的應激事件得分隨時間上升。五年級學生的消極歸因得分隨時間呈整體下降。

      以學生的性別為自變量,對歸因方式、應激事件、抑郁水平的三次測量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從下表中可以看出,初測(t=3.505,p<0.001)、第一次追蹤(t=2.511,p<0.05)、第二次追蹤(t=2.724,p<0.01)的抑郁癥狀水平都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并且男生的抑郁癥狀水平均高于女生。初次測量的應激事件水平,男生也顯著高于女生(t=3.610,p<0.001)。

      對各個年級的學生進行歸因方式、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的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

      三年級學生三次測量的抑郁癥狀均和歸因方式、應激事件呈顯著相關。這意味著,如果學生表現(xiàn)出以下認知歸因方式,則他們將體驗更多的抑郁情緒:(1)把應激生活事件的發(fā)生看成是全面的、穩(wěn)定的;(2)認為應激生活事件的發(fā)生會帶來災難性后果;(3)當應激生活事件發(fā)生時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不足的。

      四年級學生三次測量的抑郁癥狀和應激事件顯著相關,但歸因方式只有在第一次追蹤時才和抑郁癥狀顯著相關。初測和第二次追蹤的抑郁癥狀和歸因方式相關,但不顯著。

      五年級學生三次測量的抑郁癥狀和應激事件顯著相關,但歸因方式和抑郁癥狀相關不顯著。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三年級學生中,歸因方式對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的關系有顯著的中介作用,而在三、四年級學生中,性別和應激事件的交互作用對抑郁癥狀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顯著。而歸因方式對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的關系調(diào)節(jié)作用不顯著。可知,消極歸因能直接預測三年級學生特征人群抑郁癥狀的變化,因此可以說它們是這個階段人群抑郁產(chǎn)生的易感因素,但消極歸因無法與應激事件水平共同預測抑郁的發(fā)生。

      五 、研究得出的結論與不足

      (一)結論

      通過對三至五年級學生的追蹤研究,探討兒童群體中Beck抑郁理論認知易感因素在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間的作用。對追蹤數(shù)據(jù)的多層線性模型和多層結構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作為Beck抑郁理論中認知易感因素的消極歸因方式在三年級學生中有顯著的中介作用,調(diào)節(jié)作用不顯著。即三年級學生在面對生活應激事件時,傾向消極歸因的孩子,抑郁癥狀水平更高。在其他年級的學生中既沒有顯著的中介作用,也沒有顯著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而在三、四年級學生中,性別和應激事件的交互作用對抑郁癥狀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顯著。這是由于三年級是學生認知發(fā)展的一個轉(zhuǎn)折期,四、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形成更高認知方式的一個階段。研究結果可能初步揭示了歸因方式在應激事件與抑郁癥狀關系中的發(fā)展性特征,這一發(fā)現(xiàn)對在兒童群體中實施抑郁的有效干預將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研究中的不足

      1.本研究只選用了一所學校的學生進行追蹤研究,而非大樣本,研究結果的廣泛適用性受到一定限制。今后可考慮大樣本多地域協(xié)作研究,以強化研究結果和結論的普遍性。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問卷法,以兒童的自我報告收集數(shù)據(jù),這種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存在一定缺陷。今后的研究在方法設計上應將問卷調(diào)查和臨床訪談方法結合起來,多手段多途徑地收集數(shù)據(jù),盡量從源頭上降低被試自評問卷調(diào)查可能帶來的結果偏差。

      參考文獻

      [1]席明靜,張月娟.抑郁認知理論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6):714-725.

      [2]吳文峰,盧永彪,陳世英.學齡兒童失調(diào)態(tài)度在應激與抑郁間的作用:一項多波段追蹤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2):83-193.

      責任編輯 滿令怡

      岱山县| 马龙县| 鞍山市| 石屏县| 岳普湖县| 通辽市| 晋城| 新乡县| 东台市| 宜章县| 浦江县| 稷山县| 阿图什市| 寿宁县| 辽宁省| 汤原县| 颍上县| 黄骅市| 宁蒗| 长泰县| 道孚县| 阿坝县| 繁昌县| 屯留县| 诸暨市| 乾安县| 松原市| 牟定县| 亳州市| 崇仁县| 昭平县| 江川县| 隆林| 张北县| 河北省| 澄迈县| 孝昌县| 阿合奇县| 墨竹工卡县| 古蔺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