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Aperture),2018年秋季,第232期
本期《光圈》的主題為“洛杉磯”。洛杉磯是美國被拍攝最多的城市之一,專題探討了這個城市如何成為當今一些最重要的攝影和基于攝影的藝術實踐的中心之一。本期“洛杉磯”介紹了該市攝影界的關鍵人物及其獨具一格的作品,這些影像突出了洛杉磯攝影群體注重觀念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有的攝影師則將城市視為工作室,在其中游刃有余地創(chuàng)造影像價值,他們借助拍攝城市景觀和社區(qū)面貌,記錄、捕捉了城市歷史的和當代的活力。
《Phroom》,2018年8月
意大利的《Phroom》雜志關注的是作為藝術的當代攝影和視頻藝術。本期雜志介紹了出生于1987年的亞歷山德拉·萊斯布里奇(Alexandra Lethbridge)的攝影作品。萊斯布里奇生于香港,目前生活和工作在英國。她畢業(yè)于布萊頓大學,獲得攝影碩士學位,也在英國溫徹斯特藝術學院和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接受過教育。過去的照片、檔案圖像和自己制作的圖像構(gòu)成了亞歷山德拉·萊斯布里奇研究型實踐的基礎。她利用一系列原始材料,將科學理論與虛構(gòu)的圖像結(jié)合起來,進行敘事。她的實踐有意地混合事實和虛構(gòu),以此擴展她對“探索”這一既是目的又是方式的思考。
《GUP》,2018年8月,第58期
本期的主題為“脆弱”。照片是一個脆弱的東西:紙張可能撕裂,墨水會褪色,數(shù)字圖像也不安全—硬盤驅(qū)動器可能會崩潰。然而,一些攝影師并不害怕照片固有的脆弱,而是選擇接受它,有時甚至利用它自身的這個“優(yōu)勢”。破損可以看作一種鼓勵,來激發(fā)關乎“不完美”的靈感。本期展示的攝影師以不同的方式處理紙張的脆弱性,或者探討其中的時間性,或者在拍攝后將其撕爛以創(chuàng)造出復雜的結(jié)構(gòu)。
本期的封面是馬格南攝影師克里斯托弗·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on)的作品,雜志還刊登了其他幾位肖像攝影師的作品,他們有的描繪了完全陌生的人,有的則長時間密切關注他們的朋友。索爾·萊特(Saul Leiter)拍攝了他一生中十分親近的女性肖像,這也是本期雜志的一個亮點。
《Foam》,第51期
本期雜志以“神話”為主題,這個主題在視覺藝術中非常重要。 傳統(tǒng)文化中,先知(seer)是一個有遠見的人,創(chuàng)造出理解或構(gòu)建故事的方式。其中,有的事物故事看起來超凡脫俗,是不可能的或是非理性的,對它們的解釋后來慢慢進入我們的信仰和理解系統(tǒng)。那么,對這些故事來說,誰是作者?是創(chuàng)造故事的先知,還是接納它們并采取行動的信徒(believer)?
現(xiàn)在,攝影師有能力通過展現(xiàn)古代和當下的故事,來建立或者改變故事和我們的聯(lián)系。通過這些無休止的重復或者重新解釋,生成了一個永恒的確信:“神話”存在于事實和虛構(gòu)碰撞的交界處。從古至今,我們很多時候都相信我們所看到的,不是嗎?
《英國攝影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2018年9月
該雜志一年一度的肖像主題以環(huán)球旅行的形式回歸,重點關注肖像拍攝和表現(xiàn)形式的不同方法。
我們首先讀到的是關于新西蘭最臭名昭著的騎車團伙的照片。其次,雜志呈現(xiàn)了法國電影導演阿涅斯·瓦爾達(Agnes Varda)和街頭藝術家JR之間的合作成果,他們聯(lián)合起來進行了一次獨特的公路旅行。雜志還刊登了一組英國肖像攝影作品。英國脫歐近在咫尺,英國人的肖像卻顯得從未如此地合時宜。9月期間,這些肖像被放置在購物中心和主要交通樞紐這類的中心“舞臺”上,令熙來攘往的人們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在朝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