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
奧運會曾經是世界上最難取得承辦權的大型國際盛會!豈料,近日國際奧委會傳出消息,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提出承辦2032年奧運會的申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不得不表態(tài)說,如果實在沒有國家申辦,國際奧委會或許被迫指定某個國家擔負承辦使命!此言既出,舉世嘩然。
奧運申辦曾是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奧運會承辦權最搶手的年代,每逢奧運會期間召開的國際奧委會代表大會,決定8年后奧運會承辦權都是其最重要的議題,可謂全球矚目。而各申辦城市陳述和奧委會委員投票特別是奧委會主席宣布最終結果的場面,更是現(xiàn)代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想想當年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失敗時中國舉國悲傷,而2008年奧運會花落北京之際國人狂熱歡慶的那個夜晚吧!
奧運會并非從有申辦一說起就是如此搶手的,轉折點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前的1980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財政虧損嚴重,奧運會走到了一個何去何從的緊要關口。美國人畢竟是市場運作的高手,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商人尤伯羅斯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了不需要政府資助、完全依靠商業(yè)運作舉辦所有賽事并贏利頗豐的先河,自此奧運會在擁有巨大政治、社會和體育影響力的同時,也具有了特殊的經濟屬性。正值歐美和東亞進入經濟騰飛時代,奧運會包括經濟價值在內的綜合價值日趨凸顯,奧運會承辦權的“香餑餑”地位愈發(fā)鞏固。能否舉辦奧運會,成了關乎國家榮譽和實力的試金石。1988年漢城奧運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乃至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得承辦權的都是西方經濟發(fā)達或東亞新興的城市和國家,奧運會亦給這些國家和城市帶來非同小可的影響和效益,這種疊加效應,進一步放大了奧運會申辦的難度、稀缺性和申辦成功后的獲得感。亞特蘭大奧運會前,國際奧委會爆出申辦受賄丑聞,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奧運會承辦權的炙手可熱。
2004年雅典奧運會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低潮。承辦“百年奧運”的希臘,是歐洲經濟實力較差國家,而水漲船高的承辦成本,加之“9.11”之后高昂的安保支出,導致雅典奧組委陷入財政虧損泥潭。好在,這個小低潮很快就被北京奧運會的鴻篇巨制和史無前例的震撼力所稀釋、淹沒,淡出世人視野。
關于北京奧運會在奧運會歷史上的分量和意義,限于篇幅不再贅述,只舉一例:國外曾有調查機構進行過一項范圍廣泛的調查,題目是“近20年來哪屆奧運會最經典”,有75%的觀眾選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那句“無與倫比”,奠定了北京奧運會在奧運史上不可動搖的巔峰定位。
然而,正是“無與倫比”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為奧運申辦的一道分水嶺。
奧運會的不可承受之重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所未有的盛大和奢華,使申辦其后幾屆奧運會承辦權的城市和所屬國家感到了空前的壓力。2012年奧運會申辦還多少有點波瀾,倫敦從志在必得的巴黎手中奪走承辦權,曾被稱之為“一個不大不小的意外”。只是整個申辦的氛圍和倫敦奧運會的熱度,已然明顯降溫。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申辦爭奪激烈程度又有所下降,里約對奧運會的重視和投入相比于倫敦滑坡更快,這屆奧運會給里約和巴西帶來的巨額債務,壓得這座城市和這個國家長期喘不過氣來,加重了巴西的經濟乃至政局的危機,亦釋放出對奧運申辦的負面信號。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后,東京在申辦2020年奧運會的爭奪中勝出。當時日本人夸下???,要為東京奧運會投入260億美元巨資。國際奧委會寄希望于東京成為第二個北京,用一屆流光溢彩的奧運會,抵消里約奧運會“走下坡路”的減分印象。誰知日本人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實際上拿不出260億美元,反復向國際奧委會哭窮后,先后8次縮減預算,最終把預算減少到110億美元——顯然,東京奧運會注定又是一屆捉襟見肘的奧運會。
這還不是最離譜的。按常規(guī),2024年奧運會承辦城市要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之后確定,可尷尬的是,提出申辦的城市里,波士頓、漢堡、羅馬、布達佩斯接連退出,僅剩下巴黎和洛杉磯兩家。國際奧委會只能把決定承辦城市的時間推遲到2017年9月,而且為防止巴黎、洛杉磯不管誰申辦失敗都不再申辦后面的2028年奧運會,甚至打破常規(guī),與這兩個城市協(xié)商好,讓它們達成協(xié)議,分別承辦2024和2028年奧運會,給國際奧委會爭取更多的緩沖時間。且有媒體稱,為讓這兩個城市接受這樣的安排,國際奧委會還“自掏腰包”,給予巴黎奧運會15億美元補助,對洛杉磯奧運會的補助金額更是高達18億美元。
只是,巴黎和洛杉磯得到的優(yōu)厚待遇,并沒有給國際奧委會太多的喘息機會,離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后要決定2032年奧運會承辦權的期限越來越近,至今尚無任何城市哪怕表露出一星半點申辦意向。這是奧運會歷史上從未發(fā)生過的事情。
究其原因,世界經濟已經從全球化頂峰時期迅速下滑,經濟不景氣成為普遍現(xiàn)象和趨勢,承辦奧運會需要的巨大投入,逐漸成為不可承受之重。此外,承辦奧運會所能得到的回報,亦呈現(xiàn)邊際遞減效應,使奧運會承辦權的含金量、性價比持續(xù)降低,不復“香餑餑”之風采,對國際奧委會而言,更是日益變成“燙手山芋”。出路,除了期待世界經濟形勢好轉,更重要的還是奧運會自身要痛下決心洗心革面,改變奧運會賽項過多、耗資過度和觀賞性、影響力消退的積弊,斷臂求生??上?,要做到這些談何容易!
無奈之下,巴赫只好公開表示:“如果沒有國家主動申辦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可能將直接指定某個國家承辦?!彼M而明確指出:“中國作為超級大國,將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問題在于,中國會接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