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波
劉伯承元帥的名字,早在1942年,我讀小學時,就聽說了。早年,為了討伐袁世凱復(fù)辟帝制,維護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民主主義革命成果,劉伯承參加了討袁護國戰(zhàn)爭。
劉伯承以涪陵為中心,策動和集結(jié)地方武裝在大順場宣布起義,成立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又稱“川東護國軍第四支隊”)。他帶領(lǐng)部隊在忠縣、豐都、涪陵、長壽等沿江一帶活動,攔截和襲擊從湖北溯江入川的北洋軍。同時,他還秘密前往璧山縣(今重慶市璧山區(qū)),幫助組織指揮討袁護國的民眾起義隊伍(璧山義勇軍),襲擊北洋軍,并攔截槍支和軍裝等軍用物資。由此,劉伯承的大名不脛而走,在川東一直流傳著他的故事。
其中,劉伯承眼睛的故事在當年廣為流傳。一種說法是,劉伯承被親人用手槍打傷了右眼;另一種說法是,劉伯承遇刺,被兇手打壞了一只眼睛。這兩種說法都有故事情節(jié),且?guī)в袀髌嫔?,但都不是事實?/p>
事實是:1916年3月6日,劉伯承率部隊進攻豐都,在帶頭沖鋒攻打豐都城門時,不幸頭部連中兩彈,一彈擦傷顱頂,另一彈從右邊太陽穴射入,透過右眼穿出。劉伯承身負重傷,攻城失敗,部隊退至涪陵山區(qū)鶴游坪(今屬重慶市墊江縣)休整。
為躲避北洋軍的懸賞通緝,劉伯承在護國軍人保護下,輾轉(zhuǎn)于鄉(xiāng)村。他在涪陵、長壽一帶山區(qū)養(yǎng)傷約四個月。夏天,他秘密來到重慶城區(qū),先在寬仁醫(yī)院治療腦傷,然后在臨江門一家德國人開的私人診所治眼傷。他前后做了兩次眼科手術(shù),終于為右眼裝上晶體眼珠。
眼傷剛剛治愈,劉伯承又趕到永川縣(今重慶市永川區(qū))招集舊部,在重慶、永川之間開展游擊活動。不幸的是,他被璧山縣政府的反動分子逮捕入獄。在入川作戰(zhàn)的滇軍護國軍統(tǒng)帥蔡鍔的幫助下,他被釋放出獄,重返革命戰(zhàn)爭最前線。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劉伯承用僅存的一只眼睛翻譯了數(shù)百萬字的軍事著作。1946 年12月16日,冀魯豫前線記者在專稿中說:“權(quán)威軍事專家劉伯承將軍頃在戎馬倥傯之中完成《合同戰(zhàn)術(shù)》一書下半部之校譯,計10萬字。此為100天來劉將軍殲滅蔣軍11 個旅之外又一重大貢獻……”劉伯承不愧為博學多才的學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劉伯承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陳毅在上海工作,兩人有空常相聚談天。陳毅戲稱劉伯承為“劉瞎子”,劉伯承笑稱陳毅為“陳爽子”(指性格直爽)。劉伯承講話風趣,四川方言、諺語信手拈來。例如,他用“打死了人,還不準人變鬼”批評某些人的霸道過火作風,引得聽者哈哈大笑。
劉伯承戎馬一生,負傷九次,可是他樂觀面對,從不憂傷,全身心為人民奉獻。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病逝,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