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麥積山石窟馮國瑞洞窟編號考對

      2018-11-12 11:13高原盧娜李沁
      敦煌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麥積山

      高原 盧娜 李沁

      內(nèi)容摘要:1941年馮國瑞先生前往麥積山考察,對麥積山石窟進行編號,這是學界首次為麥積山石窟編號。1944年,馮先生又前往麥積山作編號說明,并繪平面草圖,撰成《調(diào)查麥積山石窟報告書》呈報當時的國民黨甘肅省政府。如今馮先生所繪平面草圖已佚,導致馮先生所編洞窟無從知曉,筆者根據(jù)馮先生《天水麥積山石窟介紹》一文,對先生所編窟號與現(xiàn)行窟號進行了考對研究。

      關鍵詞:麥積山;馮國瑞;馮氏編號

      中圖分類號:K87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8)02-0069-09

      A Study on the Serial Cave Numbers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in Gansu by Feng Guorui

      GAO Yuan LU Na LI Qin YANG Cailan WANG Jiarong

      (Archeology Department, Art Institute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Tianshui, Gansu 741020)

      Abstract: when Mr. Feng Guorui investigated the Maijishan Grottoes in 1941, he numbered the caves. In 1944, he described the caves he numberde, drew sketch plans of the caves, and finally wrote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he Maijishan Grottoes, which was submitted to the Gansu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the Kuomintang. He was the first scholar to conduct such surveys of these archaeological sites, though his sketches have since been lost and there is no way to tell which caves he originally numbered.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termine the answer based on a study of Mr. Fengs article,“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ijishan Grottoes at Tianshui.”

      Keywords: Maijishan; Feng Guorui; cave serial numbers by Mr. Feng.

      馮國瑞[1](1901—1963),字仲翔,號牛翁,又號漁翁,晚年號麥積山樵、石蓮谷人,甘肅天水人。1924年就讀南京東南大學。1926年就讀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諸先生,并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1929年被聘為蘭州中山大學教授、甘肅省通志館分纂等職;1930年到西寧,歷任西寧縣縣長、青海省政府秘書長、代理省政府主席;1937年到西安,被邵力子聘為陜西省政府顧問;1941年登麥積山,著《麥積山石窟志》;1949年任蘭州大學中文系主任;1963病逝于蘭州。

      1941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馮國瑞先生首次前往麥積山考察,對麥積山石窟進行了初步編號(下文簡稱“馮氏編號”){1},抄寫了碑文,著《麥積山石窟志》一書,由隴南叢書編印社印行,但書中并沒有對編號進行說明。此后麥積山石窟方為世人所知悉。1944年2月,馮國瑞先生再次前往麥積山考察,作麥積山石窟編號說明并繪一平面草圖,撰成《調(diào)查麥積山石窟報告書》呈報當時的國民黨甘肅省政府[2]。如今馮先生所作編號說明及所繪平面草圖已亡佚,因此馮國瑞先生所編洞窟無從知曉。馮國瑞先生發(fā)表于《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第10期的《天水麥積山石窟介紹》一文總共記載麥積山石窟編號121個,受當時客觀條件限制,西崖上部部分洞窟未予編號。筆者根據(jù)《天水麥積山石窟介紹》(以下簡稱“馮氏文”)中的記載考對出馮氏編號洞窟所在位置,并與1953年中央勘察團所編窟號(以下簡稱“現(xiàn)編號”)相對照。本文按照馮氏文中先“崖面正面”再“西旁面”的順序進行對應式核對{2}。

      一 東崖部分

      1. 馮氏編號第1窟

      馮氏文:

      麥積石窟前巖正面(東崖):

      (a)1窟—天堂部分,為正面最高處,有橫雕的平凹痕跡一道。其西端凹中有字,似梵文,其下有原來棧道插大梁的孔痕,可能是《太平廣記》所說的“天堂”。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1窟為東崖最高處橫凹槽,凹槽西端有字似梵文,其下有棧道孔痕跡。東崖最高處為現(xiàn)編第4窟散花樓,散花樓上方有附屬建筑遺跡,主要為眾多樁孔和其上橫凹槽。這道橫凹槽是整個麥積山崖面最高的建筑遺跡。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考古研究室2007年采集現(xiàn)編第4窟上方樁孔數(shù)據(jù)時,在散花樓上方橫凹槽中清理出石刻小坐佛一尊,并在小坐佛西側發(fā)現(xiàn)了馮氏文中所說的疑似梵文痕跡[3](圖1)。以上所述與馮氏文所述相符,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1窟為現(xiàn)編第4窟上方的橫凹槽。

      2. 馮氏編號第2—8窟

      馮氏文:

      (b)自2窟至8窟為七佛閣各一窟??咄庾宰罡咭韵拢约皷|西兩邊線中間全部,分別敘述:

      1. 在天堂已毀的棧閣下,即屬于七佛閣散花樓之部。這部分的最高處,在中線以西,有“太平”二字……七佛閣門前面,有泥塑瓔珞帳幔……及各柱上的淺雕嵌壁的威神……七佛閣的東西兩側有石雕六棱方柱……七佛閣前東西兩壁上端,各有一石窟,里面有佛像,石窟下邊有護法威神立像各一……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2至第8窟與現(xiàn)編第4窟散花樓的俗稱相同,洞窟特征相同。散花樓位于東崖上部,平面橫長方形,大型廡殿頂崖閣。前開七間八柱窟廊,現(xiàn)只存2根六棱角柱,其余都已崩塌無存??邇?nèi)正壁并列7個佛帳式大龕,各龕之間的壁面有石胎泥塑的天龍八部??邇?nèi)左右壁上部各開一六角攢尖頂和穹隆頂?shù)姆饚な蕉悾T氏編號第1窟或為這兩個耳龕,但從目前已知的線索來分析,前文觀點更符合馮氏的記載),耳龕下方各塑金剛力士。以上特征與馮氏文所述相同,依此推斷馮先生是將現(xiàn)編第4窟正壁七龕分別編號為第2、3、4、5、6、7、8窟,但是馮氏文并沒有記載編號第2至第8窟的排列順序。筆者認為應該從東往西依次排列,因為散花樓西側現(xiàn)編第5窟牛兒堂內(nèi)的三龕為馮氏編號第9、10、11窟,說明馮氏編號第2至第11窟是從東往西排列的。依此順序排列,馮氏編號第2—8窟分別對應的是現(xiàn)編第4窟的第1—7龕。

      3. 馮氏編號第9—11窟

      馮氏文:

      “(c)9窟10窟11窟三窟為牛堂部分,分別敘述:

      1.上七佛閣西隧道下通牛兒堂,僅可容一人走,隧道門頂有刻石曰:“小有洞天”。這隧道有兩三丈長,傳說從前要由崖邊冒險越過,還存留著“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農(nóng)諺……2. 牛兒堂有三石窟,中窟最深……石窟門前左邊有臥牛,在牛背上站一尊護法威神……牛兒的角耳都毀了。左右二窟開鑿較淺……石柱毀折,斷廊是柱額的頂點。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9、10、11窟與現(xiàn)編第5窟牛兒堂俗稱相同,洞窟特征也相同?,F(xiàn)編第5窟牛兒堂因窟中的泥塑天王腳下有一金角銀蹄的牛犢而得名,與現(xiàn)編第4窟平齊,兩窟之間鑿一隧道,僅容一人躬身通行。此窟為大型平頂崖閣,前開三間四柱窟廊,廊柱已崩塌,僅存東側角柱。正壁并列三龕,各龕都有蓮瓣形和圓拱形雙重龕楣,龕楣左右兩側柱頭為火焰寶珠及蓮花。正壁正中開平面馬蹄形穹隆頂大龕,左右兩側各開平面馬蹄形圓拱龕。中龕外左側塑踏牛天王,其腳下牛兒雙角已殘。以上特征與馮氏文所述相同,依此推斷,馮先生是將現(xiàn)編第5窟正壁三龕分別編號為第9、10、11窟,排列順序與散花樓相同。馮氏第9—11窟分別為現(xiàn)編第5窟第1—3龕。

      4. 馮氏編號第12—18窟

      馮氏文:

      (d)12窟—18窟這七個窟叫中七佛閣,在天橋的下面,前有木建樓閣,窗格作“卍”字形。閣中的雕塑,都經(jīng)過明人改造了。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12至18窟被稱為“中七佛閣”,與現(xiàn)編第9窟俗稱相同。現(xiàn)編第9窟為大型棧橋式崖閣,前部原有木構棧閣7間,后又按照原來的木結構樣式,重新建造了7間鋼筋混凝土棧閣??哒陂_7個平面馬蹄形圓拱龕,龕內(nèi)塑像均為明清重修。以上特征與馮氏文所述相同,依此推斷,馮先生是將現(xiàn)編第9窟內(nèi)正壁7龕分別編為第12、13、14、15、16、17、18窟。又因馮氏編號第19窟在其西側,故排列順序應與散花樓牛兒堂相同,均從東往西排列。依此順序,馮氏編號第12—18窟分別為現(xiàn)編第9窟第1—7龕。

      5. 馮氏編號第19—23窟

      馮氏文:

      (e)19窟石窟已破,僅存一半,里邊有雕塑。

      (f)20窟窟頂已毀,后部尚存,石雕斗柱……中有佛像,與19窟原系同一棧道。21窟的位置在19窟之下,與22窟為姊妹窟,前部已損毀,僅存后半部。其頂作尖方形,分四部,各為等腰三角形,后部之一全存,左右兩部,僅余其半,后部三角形內(nèi)所繪,色彩尚麗,人物眾多,似為佛畫極樂世界,旁邊會有精舍于院之中部,開有正門,為凸出棚狀,由院之左角看去,可見棚下之旁室(室中尚有人?。?,院墻為青色。又頂之兩邊所存殘余半三角形中,畫的色彩更鮮麗,也是佛經(jīng)故事。其下三面壁上,皆有小窟,各有像一軀,壁上亦有繪畫,惟已剝落模糊。

      22窟與21窟大致相同,唯21窟稍斜向東南,此窟正向南面,其中一切構造俱同21窟,也損毀了一半。其中頂上后部三角形中,繪佛經(jīng)祇園故事,草樹叢萃,佛坐其中,眾生環(huán)坐聽經(jīng),窟壁的上部,繪有兩層不同佛像,色澤也相當好。

      23窟只存殘龕及坐佛一尊。

      23窟之西,有小窟群,自48窟至52窟及最小者十余,其中亦有佛像。

      21窟22窟23窟平列各窟的下面,自西而東,至大佛腳下面,有已毀長棧道痕一道。

      根據(jù)以上敘述,這5窟相鄰,但沒描述具體位置,只能以馮氏文中描述的洞窟特征來考對?,F(xiàn)編第14窟位于東崖中部,平面方形,為帳式四角攢尖頂窟,前部已崩塌,窟內(nèi)塑一佛二菩薩一力士。西側的現(xiàn)編第15窟為平面橫長方形仿木制結構人字披頂窟,窟前部崩塌,僅殘留右側石頭柱,正壁塑三佛,左右壁各塑一佛。這兩窟的窟形、殘損程度、造像情況與馮氏編號第19、20窟的描述相同。這兩窟下方為現(xiàn)編第26、27窟,現(xiàn)編第27窟位于東崖中部,四角攢尖頂,前披已塌,其余三披繪法華經(jīng)變,正壁和左壁繪有建筑、云紋、卷草紋等圖案?,F(xiàn)編第26窟位于東崖中部,四角攢尖頂,前披已塌,其余三披繪涅槃經(jīng)變,四壁上部繪滿千佛。這兩窟的窟形、殘損程度、壁畫內(nèi)容與馮氏編號第22、21窟的描述相同。以上4窟均與馮氏文描述相同,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19—22窟分別為現(xiàn)編第14、15、27和26窟。

      現(xiàn)編第25窟位于現(xiàn)編第26、27窟(馮氏編號第22、21窟)西側,這3個窟高度相同。其龕內(nèi)塑一大坐姿菩薩像,與馮氏編號第23窟的描述相同,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23窟為現(xiàn)編第25窟。

      6. 馮氏編號第24、25窟

      馮氏文:

      24窟25窟有大窟和小窟群。在中七佛閣的西端下,均各有像,迤東有在壁間刻的“麥積山”三大字。又其東有凹形雕線一條,此三窟下有已毀的棧道痕一。

      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馮氏編號第24、25窟其實是由3個洞窟組成的,1個窟較大,2個窟較小。根據(jù)馮氏文中所述位置尋找,中七佛閣西端下方是現(xiàn)編10、11、12窟,這三窟東側有石刻的“麥積山”三字,與馮氏文描述相符。其中現(xiàn)編第11窟規(guī)模較大,現(xiàn)編第10、12窟規(guī)模較小,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24窟為現(xiàn)編洞窟規(guī)模較大的第11窟,馮氏編號第25窟為現(xiàn)編洞窟規(guī)模較小的第10、12窟。

      7. 馮氏編號第26窟

      馮氏文:

      26窟在中七佛閣東端之東,有二小石窟距天橋的石磴不遠,在天橋石磴前的東數(shù)步,上為文殊窟,下為臥佛窟。

      根據(jù)以上敘述,中七佛閣東側為石磴(現(xiàn)編第168窟),石磴往東幾步為馮氏編號第26窟,上方的為文殊窟,下方的為臥佛窟。依此尋找,現(xiàn)編第9窟中七佛閣東側為現(xiàn)編第168窟“石臺階”,“石臺階”東側為現(xiàn)編第1、2窟。現(xiàn)編第1窟正壁塑一臥佛,是麥積山唯一一尊臥佛造像。右上方的現(xiàn)編第2窟,窟內(nèi)塑有乘坐獅子的菩薩造像,當為馮先生所說的文殊窟。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26窟是由現(xiàn)編第1、2窟組成的。

      8. 馮氏編號第27窟

      馮氏文:

      27窟在大佛腳底,已毀棧道之下,有扁形的石窟,中有上下兩層,石雕造像很精。

      根據(jù)以上所述會誤以為此窟有上下兩層,窟內(nèi)為石雕造像。其實此窟為東崖大佛腳下的現(xiàn)編第31窟,平面橫長方形平頂龕,龕內(nèi)正壁上下2排影塑,每排5身,遠處看很像石雕。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27窟為現(xiàn)編第31窟。

      9. 馮氏編號第28、29窟

      馮氏文:

      28窟,此窟已塌,只余佛像一尊,極莊嚴。29窟在28窟迤東,有小窟,木門掩閉,惜不能登。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28窟已塌,只余佛像1尊,東側為馮氏編號第29窟,窟口裝有木門?,F(xiàn)編第32窟窟口處有鑿槽一道,寬約6公分,深約3公分,應為嵌置過木門的卡槽,現(xiàn)在木門已殘毀了,四周也無其他窟有安裝過木門的痕跡。依此推斷現(xiàn)編第32窟為馮氏編號第29窟。此窟西側的現(xiàn)編第33窟應為馮氏第28窟,但現(xiàn)編第33窟內(nèi)正壁塑一坐佛,左側塑一立菩薩與馮氏文記載的“只余佛像一尊”不符。筆者認為造成不符的原因很可能是現(xiàn)編第33窟窟口前的棧道損毀無法登行,窟口下方又為懸崖,所以勘察此窟的最佳地點只能在下七佛閣窟口前地坪處。此處勘察現(xiàn)編第33窟,窟內(nèi)左側的立菩薩會被崖壁遮擋,造成視角盲區(qū)(圖2),從而導致馮先生只能看到窟中的坐佛。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28、29窟為現(xiàn)編第33、32窟。

      10. 馮氏編號第39、44窟

      馮氏文:

      自29窟下,有已毀棧道痕直至39窟,窟的頂上尚延長而西。

      39窟瓴部石雕建筑形狀,與在下之44窟相同(七佛閣天花板上有同樣的繪畫),是建筑研究很好的材料,前有木門掩閉,左右兩窗,左窗已塌,露出了窟口的威神像一軀,很雄麗,右窗中亦可由欞隙看見與西相對的威神像,且有竹制倉具,由左破塌處看見其中壁上亦有繪畫。距地面有二三丈,將來準備搭架上去了解。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39窟有石雕的瓦檐,窟口安裝木門,木門左右兩窗后可各見一身威神造像。此窟下方的馮氏第44窟也有石雕的瓦檐?,F(xiàn)編第43窟位于東崖下部,廡殿頂崖閣,外鑿三間四柱式窟廊,柱間裝有木門,窟內(nèi)前廊兩側各塑一力士。據(jù)1954年中央勘察團發(fā)表的《麥積山石窟內(nèi)容總錄》記載,當時此窟窟口石柱間仍裝有木制柵欄[4]。以上洞窟特征與馮氏文描述相同,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39窟為現(xiàn)編第43窟,此窟垂直向下是現(xiàn)編第49窟?,F(xiàn)編第49窟位于東崖下部,廡殿頂崖閣建筑,前鑿三間四柱式淺廊,與馮氏文描述的洞窟特征相同,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44窟為現(xiàn)編第49窟。

      11. 馮氏編號第30—38窟

      馮氏文:

      30窟至38窟,此大小各窟,在29窟東,星羅棋布,皆各有佛像。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30—38窟位于馮氏編號第29窟東側,其內(nèi)均有造像。但實際馮氏編號第29窟(現(xiàn)編第32窟)東側為下七佛閣,為馮氏編號第53—58窟。所以我認為馮氏編號第30—38窟應當位于馮氏編號第29窟(現(xiàn)編第32窟)下方,東至馮氏編號第58窟,西至馮氏編號第39窟這片區(qū)域。此區(qū)域現(xiàn)編有第34、35、36、37、38、39、40、41、42、190窟共10個洞窟,其中現(xiàn)編第190窟中無造像,余下9窟如馮氏文所述,其內(nèi)均有造像且數(shù)目相符。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因此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30—38窟為現(xiàn)編第34、35、36、37、38、39、40、41、42窟。

      12. 馮氏編號第40、41窟

      馮氏文:

      41窟40窟兩小窟在39窟下旁似為一組,里外皆各有佛像,柱上楔楣之間,有石雕大花紋檁斗各式,似與牛兒堂相同,整齊可觀,可供建筑學家研究。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40、41窟在馮氏編號第39窟下旁,兩窟為一組。馮氏編號第39窟(現(xiàn)編第43窟)下方西側現(xiàn)編第48窟位于東崖下部,淺廊式雙龕崖閣,正壁開小龕2個,均為平面馬蹄形穹隆頂龕。左龕有浮塑蓮瓣形龕楣。兩龕有浮塑龕柱,龕柱蓮臺上承摩尼寶珠,風格與牛兒堂相似。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40、41窟為現(xiàn)編第48窟窟內(nèi)正壁的雙龕。

      13. 馮氏編號第42、43窟

      馮氏文:

      40窟42窟43窟下,也有已毀棧道的痕跡。

      根據(jù)以上敘述,這3窟窟號相連,窟下方有棧道孔痕跡。馮氏編號第40、41窟(現(xiàn)編第48窟)的東側為現(xiàn)編第50窟、西側為現(xiàn)編第46窟,3窟相連,基本呈一橫排。據(jù)《麥積山石窟志》中所附的《天水麥積山石窟測繪圖》[5]來看,這3窟下方均有樁孔,與馮氏文描述相符。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故只能推斷馮氏第42、43窟為現(xiàn)編第50、46窟。

      14. 馮氏編號第48—52窟

      馮氏文:

      23窟之西,有小窟群,自48窟至52窟及最小者十余,其中亦有佛像。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23窟(現(xiàn)編第25窟)西側為馮氏編號第48—52窟,共十余窟,窟內(nèi)均有造像。馮氏編號第48—52窟位于東、西崖中間區(qū)域,現(xiàn)編有第16、17、18、19、20、21、22、23、24、152、172等共11窟,窟內(nèi)均有造像。依馮氏文描述,馮氏編號第48—52窟規(guī)模較大。在這些窟中,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完好的5個窟為現(xiàn)編第16、17、21、20、24窟,余下不能排除的6個較小的窟,應當將其視作附屬窟歸入馮氏編號第48—52窟中。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故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48—52窟為現(xiàn)編第16、17、21、20、24窟,并包括現(xiàn)編第18、19、22、23、152、172窟。

      15. 馮氏編號第53—58窟

      馮氏文:

      自53窟至58窟稱下七佛閣,西端在三大佛像腳底已毀棧道之下,東端上與中七佛閣相齊。中間一室已毀,僅存佛像。東西各有三窟,窟前皆有石柱,共為七部。近處,有石堆很大,將正中最下之處全被掩沒,當是上七佛閣上頂塌下石方的積累。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53—58窟與現(xiàn)編第28、29、30窟組合成的下七佛閣相同,洞窟特征相同。現(xiàn)編第28窟位于中七佛閣下方,平面橫長方形廡殿頂崖閣,前開三間四柱窟廊,正壁開3個佛龕?,F(xiàn)編第29窟位于中七佛閣下方,平面橫長方形平頂龕,龕楣上部木檐塌毀,龕內(nèi)多處地方塌毀?,F(xiàn)編第30窟位于東崖大佛腳下,平面橫長方形廡殿頂崖閣,前開三間四柱窟廊,正壁開3個佛龕。此3窟共七龕,故稱下七佛閣,馮氏文中,馮先生只編了六個窟號,而現(xiàn)編第29窟多處坍塌,窟口被堆積物掩埋,故可將其排除。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故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53—55窟分別對應現(xiàn)編第28窟第1—3龕,馮氏編號第56—58窟分別對應現(xiàn)編第30窟第1—3龕。

      16. 馮氏編號第45、46、47窟

      馮氏文:

      46窟45窟38窟39窟迤西上下有二窟,也有佛像,在34窟下,有棧道痕一。

      至此,東崖部分的馮氏編號洞窟僅余馮氏編號第45、46、47窟與現(xiàn)編第44、45、47窟可對應。但馮氏文對馮氏編號第45、46窟的記載較籠統(tǒng),而且未曾提及馮氏編號第47窟,因此無法得知這3窟的排列順序,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45、46、47窟為現(xiàn)編第44、45、47窟。

      二 西崖部分

      馮氏文:

      以上是前巖正面的情況,至于與前巖相連的西旁面,石窟大的很少,可以三大佛立像作為中心。大佛的腳下,列有石窟86窟至96窟十一處,東端之一窟稍大,亦有佛像。59窟至84窟在大佛的西端,有上下排列的石窟四列。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洞窟在西崖的劃分以現(xiàn)編第98窟西崖大佛為中心,分別為西崖大佛西側和西崖大佛腳下這兩大區(qū)域。其中馮氏編號第59—84窟分布在西崖大佛西側,上下排列成4排。馮氏編號第86—97窟在西崖大佛腳下,為一橫排。此橫排之下為馮氏編號第102至120窟。

      1. 馮氏編號第59—63窟

      馮氏文:

      第一列與大佛像頭相齊,在長棧道的下面,自59窟至63窟凡五窟。

      根據(jù)以上敘述,第1排馮氏編號第59—63窟與西崖大佛頭部平齊,共有5個洞窟。而現(xiàn)編號中,這一排有第123、126、120、127、124、158、153、125、171共9窟。該如何找出馮氏編號洞窟?回顧麥積山石窟的歷次編號,1941年馮國瑞先生前往麥積山考察,首次將麥積山石窟編號。1952年西北考察團考察麥積山,將麥積山石窟編號,共計157個。1953年中央勘察團考察麥積山,在西北考察團157個編號的基礎上又清理發(fā)現(xiàn)了37個洞窟,使窟龕數(shù)增至194個,后來又增編了王子洞窟區(qū)等,最終石窟編號增加至221個[6]。1953年中央勘察團所清理發(fā)現(xiàn)的37個窟為1952年無法登臨的洞窟,那么馮先生1941年也是無法勘察這37個洞窟的。再者,馮氏文中多次指出所編洞窟均有造像,筆者認為馮先生優(yōu)先將塑有造像的洞窟進行編號。因此在尋找馮氏編號洞窟時,可將窟內(nèi)無造像的洞窟與1953年清理發(fā)現(xiàn)的洞窟(現(xiàn)編第157窟之后的洞窟)排除在外,余下洞窟較為接近馮先生當年所看到的洞窟。根據(jù)以上兩點,排除現(xiàn)編第158、153、125、171窟。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59—63窟為現(xiàn)編第123、126、120、127、124窟。

      2. 馮氏編號第64—68窟

      馮氏文:

      第二列自64窟至68窟大小凡五窟。

      根據(jù)以上敘述,第2排為馮氏編號第64—68窟,共5窟?,F(xiàn)編號中,這一排為第115、114、113、121、122、179、181、182、183、119窟,共10窟。去掉4個1953年清理出的石窟,即現(xiàn)編第179、181、182、183窟,還有6窟。這6窟中現(xiàn)編第119窟為小淺龕,規(guī)模最小,很可能因距離太遠無法看清而被忽略,所以再將現(xiàn)編第119窟排除。因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64—68窟為現(xiàn)編第115、114、113、121、122窟。

      3. 馮氏編號第69—79窟

      馮氏文:

      第三列自69窟至79窟凡十一窟。

      根據(jù)以上敘述,第3排為馮氏編號第69—79窟,共11窟?,F(xiàn)編號中這一排有第118、117、116、112、111、110、109、108、106、105、104、107共12窟,去掉窟內(nèi)無造像的現(xiàn)編第107窟,其余與馮氏編號數(shù)目相同,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69—79窟為現(xiàn)編第118、117、116、112、111、110、109、108、106、105、104窟。

      4. 馮氏編號第80—84窟

      馮氏文:

      第四列自80窟至84窟大小凡五窟。

      根據(jù)以上敘述,第4排為馮氏編號第80—84窟,共5窟?,F(xiàn)編石窟中這一排也是5窟,數(shù)量相符。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80—84窟為現(xiàn)編第99、100、101、102、103窟。

      5. 馮氏編號第85窟

      馮氏文:

      85窟在大佛像東頭,俗名碑洞,有人推測庾信的佛龕銘石刻存放在這里,拿望遠鏡看,窟口內(nèi)稍深處,懸有篆文,榜曰“民樂堂”。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85窟被稱為碑洞,與現(xiàn)編第133窟俗稱相同?,F(xiàn)編第133窟位于西崖中部,西崖大佛東側,為漢代崖墓式佛窟,窟門內(nèi)側嵌置木門框,門楣上懸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木制匾額一塊,題曰“極樂堂”。與馮氏文所記“民樂堂”相差一字,疑是距離較遠所致。依此斷定馮氏編號第85窟為現(xiàn)編第133窟。

      6. 馮氏編號第86—96窟

      馮氏文:

      大佛的腳下,列有石窟86窟至96窟十一處,東端之一窟稍大……86窟至96窟在大佛下面,為一橫列,其下有長棧道跡。此長棧道痕西部之下,有棧道所承的三窟(104窟、105窟、106窟)。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86—96窟在西崖大佛腳下,為一橫排,共11窟,其下有長棧道痕一道,長棧道痕西端下方有3個窟為馮氏編號第104、105、106窟。在現(xiàn)編號中,西崖大佛腳下一排共25窟,馮氏編號洞窟只為其中11個。根據(jù)1952年馮先生所繪的麥積山測繪圖[2]101,可知西崖大佛腳下有一排殘損棧道痕(圖3),與馮氏文記載的西崖大佛腳下的“長棧道痕”相印證。該棧道痕上的石窟則為馮氏編號第86—96窟。圖中現(xiàn)編第91、90、138、89、88、87、86、85、84、83、82、81、189、170、186、188、187、167、184、137窟,共20窟,均在“長棧道痕”上。這其中除去1953年清理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編第189、170、186、188、187、167、184窟,而現(xiàn)編第137窟在大佛腳部左側位置,不在大佛腳下,故可排除。所?,F(xiàn)編第81、82、83、84、85、86、87、88、89、138、90、91共12窟,多出一窟應為馮氏文未提到的馮氏編號第97窟。長棧道痕西端下方的馮氏編號第104、105、106窟為現(xiàn)編第65、64、63窟,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86—97窟為現(xiàn)編第91、90、138、89、88、87、86、85、84、83、82、81窟。

      7. 馮氏編號第98—101窟

      馮氏文:

      98窟至101窟各窟散在泉湫的附近,有兩窟皆為泉口,遠看里面也有竹編物存在。

      按馮氏文所述,馮氏編號第98—101窟在湫池附近,其中有兩窟為泉口?,F(xiàn)編第57、173窟為兩處泉眼,其附近現(xiàn)編有第79、80、58、174、175窟共7窟。其中窟內(nèi)無造像的為現(xiàn)編第79、174、175窟。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依此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98—101窟為現(xiàn)編第80、173、58、57窟。

      8. 馮氏編號第102—120窟

      馮氏文:

      102窟至120窟的窟群分布于長棧道痕的下面,大小不一,其中皆有佛像。

      上述“長棧道痕”下分布有現(xiàn)編第73、72、65、64、63、71、70、67、69、169、68、66、62、61、60、94、166、

      56、55、54、53、52、74、75、76、77、78、152窟,共28窟。除去窟中無造像的現(xiàn)編第61、66窟與1953年清理發(fā)現(xiàn)的第166、152窟,而現(xiàn)編第169窟為1953年中央考察團補編的[4]106,并非清理時發(fā)現(xiàn)的洞窟,所以不應排除。再將這些窟中規(guī)模最小的洞窟排除,即現(xiàn)編第62、68、72、73、75窟,因為當時無法登臨,遠眺難以看清。余下石窟因馮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只能推斷馮氏編號第102—120窟為現(xiàn)編第77、76、65、64、63、78、74、71、70、67、69、169、60、94、56、55、54、53、52窟。

      9. 馮氏編號第121窟

      馮氏文:

      121窟上有長方扁形小窟,中小佛一尊,及左右侍窟,下面壁上,雕有半身作怒目狀神像位于蓮花中心,又有蓮梗抽出二蓮蓬于左右,蓮蓬上亦各有一像,姿態(tài)很生動,左邊的龍女,眉目姣好,翹足而立,形式極美,下有四獅,現(xiàn)僅存二。

      根據(jù)以上敘述,馮氏編號第121窟窟內(nèi)有怒目狀金剛力士位于蓮花中心,下有4獅,現(xiàn)僅存2身;現(xiàn)編洞窟中第191窟為摩崖泥塑,上部龕內(nèi)存一佛一弟子,龕下部浮塑—大鵬金翅鳥,兩側向上伸出的蓮蕾上各塑一菩薩,下部兩側各塑一蹲獅。以上特征與馮氏文所述特征相同,依此推斷馮氏編號第121窟為現(xiàn)編第191窟。

      三 小 結

      已明確位置的馮氏編號洞窟的排列順序:先東崖再西崖,東、西崖均從最高處開始編號,同一高度的洞窟從東往西編號??蓪ⅠT氏文未說明排列順序的洞窟依此順序排列并與現(xiàn)編窟號相對照(表1)。如此排列可見,表1中馮氏編號與現(xiàn)編號的排列順序有多處相同。筆者認為,馮國瑞先生曾與1952年西北考察團[7]、1953年中央勘察團[8]一同前往麥積山考察,說明這兩次考察的石窟編號很可能借鑒了馮國瑞先生1941年的一些編號。表1中馮氏編號與現(xiàn)編號的不同之處說明現(xiàn)編號修改了馮國瑞先生的一些編號。

      致謝:特別感謝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夏朗云、白凡、張銘、屈濤老師指導和李曉紅、董廣強老師提供資料。

      參考文獻:

      [1]馮國瑞,著.張克源,馮晨,校注.麥積山石窟志校注:馮國瑞先生生平簡略[M].北京:中國文史社,2015.

      [2]馮國瑞,著.張克源,馮晨,校注.麥積山石窟志校注[M].北京:中國文史社,2015:169.

      [3]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麥積山石窟第4窟廡殿頂上方懸崖建筑遺跡新發(fā)現(xiàn) 附:麥積山中區(qū)懸崖坍塌3窟龕建筑遺跡初步清理[M].文物,2008(9):71-86.

      [4]麥積山勘察團.麥積山石窟內(nèi)容總錄(三)[J].文物參考資料.1954(4):101.

      [5]張錦秀,編撰.麥積山石窟志:天水麥積山石窟測繪畫[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6]魏文斌,白凡.麥積山石窟歷次編號及新編窟龕的說明[J].敦煌研究,2008(5):30-34.

      [7]孫儒僴.我曾經(jīng)參加過的幾次石窟考察[J].敦煌研究,2000(2):60.

      [8]麥積山勘察團.麥積山勘察團工作日記(摘要)[J].文物參考資料,1954(2):35.

      猜你喜歡
      麥積山
      燕昱 天水麥積山石窟 油畫作品
      曬經(jīng)石、麥積山石窟
      壯觀的麥積山
      陳然作品
      麥積山石窟北方少數(shù)民族因素之探析
      麥積山
      兩宋時期麥積山與南方佛教交流——從第43 窟宋代題記談起
      《麥積山石窟初期洞窟調(diào)查與研究》介評
      麥積山石窟第123窟造像服飾研究
      麥積山石窟藝術印譜
      ——王明亞篆刻作品
      广丰县| 崇州市| 潮安县| 从江县| 仙桃市| 万年县| 潍坊市| 图们市| 福贡县| 瓦房店市| 延长县| 会同县| 余江县| 玉龙| 塔河县| 巴青县| 东光县| 陆良县| 石城县| 达拉特旗| 安顺市| 华安县| 抚州市| 瑞昌市| 琼结县| 田林县| 顺平县| 高安市| 蒲江县| 玉屏| 百色市| 皋兰县| 汤原县| 宁晋县| 宁都县| 临夏市| 宜都市| 唐山市| 山西省| 锡林郭勒盟| 应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