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業(yè)
(哈爾濱市平房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黑龍江哈爾濱 150060)
詩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品之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心靈世界、文化品格、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中學生接觸的詩詞以唐詩居多,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唐詩也被稱為“中華文明史上最燦爛的一場文學盛宴”。唐詩浩如煙海,可以有多種分類方式,從詩歌內容上看,可以簡單分為山水詩、懷古詩、邊塞詩和送別詩,本文首先來淺議一下唐代山水詩鑒賞。
山水詩是描寫和歌詠自然風光的詩歌。唐代山水詩達到了歷朝歷代山水詩的頂峰。中學階段鑒賞唐代山水詩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唐代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是我國有名的昌盛朝代之一。在這樣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老百姓生活富足,使得當時活躍在詩壇的兩千多位詩人在詩歌中表達出來的情感都是積極樂觀的,他們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獨立超脫的精神,或赴考應試,或調遣升遷,或為了步入政壇而奔走四方,這些與仕宦有關的行旅、漫游,使詩人們有了更多機會去流連山水,豐富閱歷,開闊視野。
綜上所述,唐代良好的經濟社會狀況和氣象萬千的山川景致激發(fā)了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一時之間,涌現(xiàn)出許多山水詩人和大量優(yōu)秀的山水詩,由此,唐代山水詩極度繁榮也就水到渠成。所以,分析朝代,關注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對鑒賞山水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唐代山水詩人有很多,但其中有兩位代表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們就是王維和孟浩然。王維的作品《鳥鳴澗》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詩,也是中學生非常熟悉的一首山水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對這首詩歌,首先要弄清題目里交代了什么意象、什么地點,其次,還要明白,題目的意思是什么。經過分析,很容易得知,題目里交代的意象是鳥,地點是山澗,題目的意思是鳥在山澗上面鳴叫。同時,還需要重點強調的是鳥鳴的含義。鳥鳴就是鳥鳴叫,那么鳥在哪里鳴叫呢,說在山中鳴叫不準確。那么我們來看“澗”這個字,它的偏旁是“氵”,我們一看,“澗”就跟水有關。水在哪里呢?水在兩山之間,澗就是指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
下面再看看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孟浩然的山水詩代表作《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題目里“過、故人、莊”三個詞語的含義很簡單,“過”是拜訪的意思,“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莊”是田莊的意思。從題目中看出,這首詩寫的是孟浩然拜訪老朋友,贊嘆所見的美麗田園風光。
掌握了題目交代的信息,學生就了解了詩歌大致的內容,從而就會有興趣關注詩歌具體內容。所以,分析題目,關注詩歌創(chuàng)作內容,對鑒賞山水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唐代有兩位最偉大的詩人,大家都知道,一位是被稱為詩仙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位是被稱為詩圣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李白創(chuàng)作過很多山水詩,《早發(fā)白帝城》是中學生很熟悉的作品: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作者創(chuàng)作此詩的經歷是:唐肅宗干元二年(759)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從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免的消息,立即乘舟東下江陵,并作此詩。讀過之后,學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本詩描寫的是早晨從白帝城去往江陵的江上的景色,描寫了彩云、猿、萬重山等景物。學生繼續(xù)分析詩歌,就會總結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表現(xiàn)出作者如下的心情:詩人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使得猿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渾然一體”,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洋溢出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抒發(fā)了驚喜、激動之情。學生也能夠分析出本詩展現(xiàn)出作者清新、明快的創(chuàng)作風格。因此,我們說,知人論世,只要分析作者,關注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格,就會對鑒賞詩歌有很大的幫助。
杜甫的作品《望岳》也是一首山水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學生很容易就能分析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分別是遠望、近望、凝望、俯望,描寫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這樣的創(chuàng)作效果,源于作者的年齡階段和精神狀態(tài)。唐朝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受任何羈絆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當時作者正處青年時期,壯志凌云,傲視一切,樂觀進取,勇于攀登,光芒四射,激情無限,所以創(chuàng)作出蓬勃向上、氣魄雄放的《望岳》。
杜甫和李白在詩中展現(xiàn)出的創(chuàng)作風格都是由于他們的生平經歷帶來的。所以,分析作者,關注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對鑒賞山水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鑒賞了幾首山水詩以后,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山水詩的代表人物王維的作品。蘇軾在《東坡志林》一文中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边@是蘇軾高度贊揚王維山水詩成就的。王維一向兼具作詩與繪畫的天賦,用畫意作詩,憑詩情繪畫,使山水詩與山水畫互為滲透,融而為一?!渡骄忧镪浴肪褪峭蹙S詩與畫完美結合的典范: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經過閱讀分析,學生很容易就能夠總結出,這首詩描寫了月、松、泉、石、竹、蓮等景物,寫到了浣女和漁民等人物,“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反映詩人愿望的詩句。月是明亮的,泉水是清澈的,它們與青松、白石、翠竹、青蓮共同構成清幽、寧靜的景色,體現(xiàn)出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反映出村民的淳厚樸實、勤勞善良與和平安樂,這是詩人理想中的生活環(huán)境:風景清幽、民風淳厚。
分析出了景物的整體特點,也就分析出了作者的生活理想。詩人厭惡污濁的官場,這里安靜、淳樸,正是自己的隱居之地。 所以,分析景物,關注詩歌創(chuàng)作意圖,對鑒賞山水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唐代還有一位非常偉大的詩人,被后人譽為“詩魔”和“詩王”,他就是白居易。他創(chuàng)作的山水詩《錢塘湖春行》生動形象: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梳理本詩主要內容,學生就能夠總結出如下內容: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錢塘湖邊的景色,描寫了湖水、黃鶯、新燕、亂花、淺草、綠楊、白沙堤等景物,表現(xiàn)出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迷戀。在這里,詩人的情感與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營造了閑適、安靜的氛圍,抒發(fā)了作者對錢塘春色的喜愛,寫出了詩人的情趣。至此,對詩歌也就基本理解和賞析明白了。所以,分析情感,關注詩歌創(chuàng)作心境,對鑒賞山水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五個方面是中學生初步鑒賞詩歌的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同時,在鑒賞詩歌時,不論用什么方法鑒賞,都要首先將詩歌讀明白,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朗讀最基本的方法是要將節(jié)奏分清楚:詩歌的節(jié)奏分為表音節(jié)奏和表意節(jié)奏,分清楚節(jié)奏,才能讀得瑯瑯上口。通常情況下,詩歌的節(jié)奏按表音節(jié)奏劃分的多,按表意節(jié)奏劃分的少。四言多為“二二”節(jié)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五言有“二二一”節(jié)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有“二一二”節(jié)奏,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七言以“二二三”居多,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jié)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希望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將對唐代山水詩的品味和鑒賞形成一種能力,進而了解和自學更多的詩歌,了解和自學更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