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香
(沐川縣茨竹學校,四川樂山 614505)
簡單來講寫作就是個體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物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出來的過程。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塑造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其提供系統(tǒng)科學的寫作指導,讓學生能夠逐漸學會利用所學知識描述客觀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語文學科教學的角度講,寫作是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重要途徑,提高寫作教學水平能夠有效地保證教學質量;從小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來看,寫作教學不僅能夠鞏固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夠深化學生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但是從目前小學寫作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作文質量不高、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等問題常常讓教師頭痛不已。
進入到小學三年級,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成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但是從目前小學生的語文作文寫作效果來看,其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依舊比較突出。具體來講:第一,教學過程存在形式化的弊端,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缺乏對寫作教學的正確認識,片面注重寫作教學效率和形式,希望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夠“速成”,導致一些學生在急功近利中肆意抄襲、胡編亂造;第二,語文基礎知識積累不足,在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知識積累缺乏針對性指導,學生對于課內知識的學習過于機械,難以靈活運用到作文中來,對于課外閱讀興趣不足,缺乏基本的語言素材,在表達中語言枯燥、詞不達意;第三,寫作內容無法與現實生活建立聯系,一切好的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但是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學生對于生活的體驗觀察嚴重不足,在寫作中難以真實感受實物,無法準確描寫事物,使得作文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情感表達極度匱乏;第四,想象力匱乏,作文的創(chuàng)新性不足,由于閱讀積累的限制,對生活觀察的缺失,學生的想象與創(chuàng)新缺乏依據,同時語言訓練不足也使得其在表達想象力的過程中難以靈活組織語言,從而影響了表達效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的知識積累是寫作的源泉,一些小學生在作文中語言匱乏,表達蒼白無力的關鍵就在于“無話可說”,而“無話可說”又來源于知識積累的不足。針對此,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基礎做起,幫助學生逐漸積累寫作素材。首先,從教材入手,不僅要掌握教材中的詞句、經典段落等,還應該深入分析文本的寫作手法,例如在《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根據知識目標指導學生掌握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五光十色、成群結隊、飄飄搖搖等詞語,然后再結合行文思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從“海水”、“海底”到“海灘”、“海島”寫作順序,進而逐漸清晰景物描寫的內在邏輯。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擴展閱讀,將學生的視線從教材中拓展出來,將“少做題,多讀書”的觀點滲透到語文閱讀教學中,例如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古詩詞掌握數量,閱讀目錄進行安排檢查,拓寬學生的涉獵范圍,不斷增加素材積累。再次,鼓勵學生多記多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閱讀中多摘抄,并反復咀嚼、消化、融合在自己的寫作中,為文章增色。最后,利用寫作訓練,引導學生將積累內容真正運用到寫作中來,例如在完成《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結合文本主題,為學生安排簡單的景物描寫訓練,讓學生在運用中進一步體會理解知識積累的重要性。
生活是寫作永恒的素材,也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脫離了生活的文字表達情感虛浮、表達無力,因此,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生活理念的滲透,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品味生活、描寫生活,讓文字的表達更加樸素真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園活動,例如在學習《詠柳》《春日》等與“春天”主題相關的教學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春游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田野、森林、草地中,觀察在春風的吹拂下,春雨的滋潤下自然中一草一木的變化,真實地體驗大自然的美麗,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文章中言之有物、情感真實;可以鼓勵學生寫日記,對一日生活的經歷、感悟做出記錄,例如觀察記錄一株植物的生長,記錄一次班級活動等,在日常的文字表達中鍛煉語言能力;教師還應該與家長進行積極溝通,提供親子指導,讓家長和學生在互動溝通中強化情感體驗,提高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小學生的社會經歷有限,社會性發(fā)展不足,因此寫作的視角相對狹隘,針對此,教師可以聯系家長引導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參加公益活動、進行社區(qū)服務等,從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中過渡到社會生活,并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鍛煉自我,拓展、深化對現實生活的思考,進而將社會情感反映到寫作中來。
天馬行空的想象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束縛,許多學生不敢將自己的想象融合在寫作中。針對此,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年齡特點的分析,在寫作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寬松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在思維延伸中拓寬寫作思路。在想象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首先可以通過確定想象目標,引導學生對客觀事物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觀察與思考,例如在《翠鳥》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描寫,為學生播放相關紀錄片,讓學生在視聽刺激下,從某一點深入挖掘實現思維的輻射;其次,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想象,在同一主題的創(chuàng)作中,教師應明確個體差異在客觀事物描寫中的體現,強調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自主想象中發(fā)散思維,并呈現出更加多彩的表達內容;再次,注重自由創(chuàng)作,每個人都有表達自主想象的意愿,在寫作訓練中,教師應該將命題寫作與自由寫作相結合,為學生想象力提供充分的空間,在學生出現表達困難的時候進行及時的點撥指導,讓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自由徜徉中體會表達的樂趣;最后,優(yōu)化評價,激勵學生不斷想象,在作文點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想象力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對于有著新奇、豐富想象力的文章給予高度評價,并在班級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在成就感中逐漸脫離思想的藩籬,在想象中探尋寫作的真諦。
總之,寫作教學對于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人文情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針對當前學生作文質量不高的問題,深入探究學生在知識積累、思維發(fā)展、情感培養(yǎng)方面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策略,讓小學生能夠在科學的指導與系統(tǒng)的訓練中逐漸提高寫作水平,并在寫作中獲得表達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