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月
導引
在《論語》中,“君子”一共出現(xiàn)107次,是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在孔子看來,“君子”是一種理想化人格形象,但不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但是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那么,《論語》一書中,作者又闡述了君子的哪些道德品質(zhì)呢?這種思想,對于今天的我們,又有怎樣的啟迪?
君子品質(zhì)
《論語》中的君子具備如下品質(zhì):
第一,好學上進。《學而》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作為君子,其基本含義就是有才德的人,這種才德如何獲取,是通過不斷學習,是強化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獲得??鬃佑终f,“不患人不知己,患己不自知”,君子應(yīng)該做到的是自知、自省,這樣才能在實現(xiàn)志向的道路上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當然,這種好學,不是為求吃飽穿暖,生活安逸,而是為了追求精神層面的高水平的“道”,所以他說,“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的好學可謂達到了極高的精神境界。
第二,胸懷坦蕩?!熬犹故幨?,小人長戚戚?!薄熬硬粦n不懼。”“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本有男靥故?,言行舉止光明磊落,具有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坦然與胸襟。這一方面,孔子認為,顏回做的就十分到位: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能受到贊揚,就是因為顏回胸懷大志,不追求生活享受,能夠正確處理大業(yè)與小事的關(guān)系。
第三,言行一致。《論語》特別強調(diào)誠信意識,把誠信意識當作人們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君子更應(yīng)做到言行一致。“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實事,不說空話。“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本右性谘郧?,謹言慎行,不說自己做不到的話,做到言行一致。
第四,勇于擔當。孔子認為,君子除了要構(gòu)建理想人格,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瞬?,孔子更強調(diào)的是君子在社會中所應(yīng)承擔的責任和義務(wù)。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痹釉唬骸熬铀疾怀銎湮??!保ā墩撜Z·憲問》)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痹诱f:“君子考慮問題,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職位范圍?!笨梢娋右袚鐣熑?,必須符合禮制、禮法。孔子要求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分內(nèi)的事情。說的也同樣是這個意思。
第五,恭敬有禮。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薄熬泳炊鵁o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本拥男蜗笫俏馁|(zhì)彬彬、恭敬有禮的,光有內(nèi)在的道德品質(zhì)卻忽視外在的禮的表現(xiàn)或只注重外在禮樂道德言論和行為,這都算不得真正的君子。
第六,成人之美?!熬映扇酥?,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說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相反。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說,君子道德高尚,能與人和睦友好相處,但君子的“和”與“群”是有原則和立場的。君子以公正之心待人處世,而小人拉幫結(jié)派、結(jié)黨營私。君子與人交往團結(jié)而不攀附,向往人格獨立。小人為人處世毫無主見,無原則地附和。
第七,安貧樂道。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笔钦f君子吃不求飽足,住不求舒適,安貧樂道即可。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以“有德之人,陋室不陋”進一步說明君子對道德的追求。不但于此,孔子還極力推崇顏回,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只要有才德,何憂于貧困呢?
第八,恭敬惠義。“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君子主忠信,循天理之宜,言行交際謹之于始而慮其所終。對任何事情都要懷有恭敬之心。不但如此,作為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政者還需要仁愛精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熬恿x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這都是君子最起碼的行為標準。
第九,通權(quán)達變?!熬又谔煜乱?,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不器?!逼髡?,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君子并非只有一種才能的人,而是體無不具、用無不周,懂得審時度勢、明哲保身,根據(jù)時間、條件的變化而做出合時宜的選擇和決定,并及時將自己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
第十,治平天下。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子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笨鬃觽鞯朗跇I(yè),以仁為核心,培養(yǎng)的目的就是從政的君子。
第十一,克制自己?!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薄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論語》認為,君子要提高修養(yǎng),還要“克己”,克制約束自己。從視、聽、言、行方面自覺遵從符合禮法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這樣就能成為仁人君子。
第十二,文質(zhì)彬彬。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边@句話的意思是“質(zhì)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zhì)樸就會虛浮,質(zhì)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睆木渥有摒B(yǎng)的角度分析,“質(zhì)”是指質(zhì)樸的品質(zhì),“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yǎng)。那么,“質(zhì)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就會很粗俗;“文勝質(zhì)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所以要“文質(zhì)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閱讀啟迪
《論語》的君子觀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君子”文化對新時代和諧社會的建設(shè)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弘揚君子的高尚人格。古代君子遵循“仁”、“禮”之道,“仁”和“禮”既是道德范疇的核心,又是一種人際關(guān)系的準則,而且還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新時代,物欲泛濫,某些人的道德觀念缺失,私心橫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應(yīng)該大力弘揚君子之道,在注重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也要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經(jīng)濟利益可以不斷增加、積累,但如果個人沒有良好的人文品格,沒有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自身很難取得突破性成績,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一不可。
第二,培養(yǎng)君子的奉獻精神。君子安貧樂道,重義輕利,先義而后利,追求高尚的價值觀,有助于遏制拜金主義的滋長蔓延,提升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境界,這一根植于我們民族傳統(tǒng)觀念中的價值趨向,在新時代的今天仍需大力弘揚。同時,君子講究誠信,“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一點在調(diào)解各種社會關(guān)系、建立溫馨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以誠為本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共同的追求。
第三,學習君子的擔當精神。古代君子以天下為己任,有助于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鬃拥男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思想,激勵著歷代的有識之士。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感到浮躁和不安,而君子的模范作用可引領(lǐng)著人們走出內(nèi)心的狹小空間,積極投身到社會和國家的建設(shè)當中,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中考鏈接
(2017年安徽)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問題。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p>
——劉禹錫《陋室銘》
【乙】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選自《論語 子罕》
注:九夷:古代稱東方的九種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有仙則名
(2)斯是陋室
(3)談笑有鴻儒
(4)無案牘之勞形
(5)子欲居九夷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兩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別是“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填空)(2分)
4.兩段文字都表現(xiàn)了美好的君子形象。從中你能看出“君子”應(yīng)具有怎樣的情操?(4分)
參考答案
1.(1)出名(2)這 (3)博學的人(4)公事文書(或“官府公文”)(5)想,想要
2.(1)苔痕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2)有人說:“(那個地方)非常簡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4.清雅脫俗,安貧樂道,高潔傲岸,淡泊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