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力量》作為央視推出的一部重要紀錄片,通過《縱橫》《山峙》《水流》《風起》《共生》《追尋》六集,在全景中展示我國境內動物、植物和人文景觀的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文化理念。本文通過分析該片的藝術傳播方式,并結合中國古代生命教育理念,探討如何推動和促進生命文化的教育傳播。
紀錄片《自然的力量》以國際通行的拍攝手法和技術標準,影片通過大氣磅礴的拍攝畫面、引人入勝的動物故事以及抽絲剝繭的娓娓敘述,記錄了雪豹、藏羚羊、長臂猿、斑海豹、金色牦牛、黑嘴松雞等幾十種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狀態(tài),全景展示了中國秀美壯麗的大好河山和豐富多彩的動植物世界,為觀眾呈現出絢麗燦爛、多姿多彩的美麗中國。本片堪稱中國本土自然類紀錄片的破壁之作,不僅以精湛的國際水準展示了中國原創(chuàng)自然類紀錄片的應有水平,也在積極宣揚生命文化教育、推動生態(tài)保護行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帶來深遠的價值傳播。
紀錄片的幕后記錄源通過人物訪談、重溫鏡頭、講述幕后故事等形式,獨立表達主題有關的一種電視藝術形式。幕后記錄不僅能補充拍攝情節(jié)、豐富影視內涵,還能增強互動,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本片第六集《追尋》部分,就是講述有關拍攝過程的幕后記錄,通過與前五集的內容回顧和補充,從中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國在生態(tài)失衡、物種滅絕等方面問題的嚴重性。
幕后記錄拍攝過程充分展示了中國目前野生動物的生存現狀:一是生存之地異常偏僻。為什么本片的鏡頭多在無人區(qū)拍攝?該片告訴我們,因為東南西北中,動物只有在人跡罕至之地才能勉強生存。導演李文舉說,工作室里那幅記錄著拍攝路線的巨幅中國地圖上,做滿標記的筆跡遍布西、北、南三個方向,而在人口稠密的中東部地區(qū),唯有鄱陽湖的位置畫了個紅圈??梢娪捎谖锓N滅絕,殘存的野生動物數量急劇下降,且生活的區(qū)域異常偏遠。二是數量少、膽子小。為什么動物這么怕人?該片深刻揭示,動物唯有小心謹慎才能卑微地活著。攝影指導王路說,中國野生動物數量少,性格普遍較為膽小,鮮少出沒在有人煙之地。為防止出現找不到野生動物作為拍攝對象的窘境,攝制組光做前期調研就花了2年時間。依托專業(yè)科研工作者和動物保護人員,調研團隊先后調研了全國280多個地區(qū),撰寫出200多種動植物拍攝可行性報告,才為后期的順利拍攝打下了良好基礎。這些幕后記錄,清晰地反映了我國野生動物生存環(huán)境之憂。
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人與自然共生的思考將不可再回避。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當中,特別是儒道佛等不同教派思想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態(tài)文明智慧和理念,其中的閃光點非常值得我們去用心汲取和積極運用。習近平總書記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腥A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來,中國將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guī)劃重要內容,落實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和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實施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fā)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fā)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p>
中國傳統思想中,堅信天地有生生之大德、道有撫育萬物生長之至善,提倡效法天地之德,樹立尊重生命、愛護萬物的生命倫理觀。在道家的思想當中,主張廣義的平等思想,認為一切生物,包括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都是平等的。莊子認為,人與萬物都是天地造化所得,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佛教認為,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強調眾生平等、“不可殺生”,表達了對宇宙生命萬物和人類自身的尊重。對比這些萬物平等、尊重生命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不得不引發(fā)今天的我們進行深入反思。片中提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仍在加劇。蘇尼特草原逐漸退化的案例,正是我們國家高速發(fā)展的縮影——龐大的人口,短缺的資源,帶來了急劇變化的環(huán)境挑戰(zhàn)。全國1/6的國土面臨沙化,4億人口受到影響,形勢不可謂不嚴峻。過往的生產和生活當中,我們對野生動物迅猛的滅絕速度以及我們自己所遭遇的持續(xù)惡化的生存環(huán)境是要負主要責任的。那種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甚至是飲鴆止渴的理念與做法是注定不可取的。
在《水流》中,該片運用了制造懸念的故事化敘事方式,講述了青海湖生態(tài)鏈逐步恢復的喜人局面。所謂設置懸念,就是利用受眾對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趨勢不確定的心理,采取一種懸而未決的處理方式來進行表述。在這集開頭部分,即以大角度的航拍模式,以旁白輔助畫面的形式介紹了10萬只不同類型的鳥類密集聚集在我國西部內陸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湖心島上,并點明一場年度大戲即將拉開帷幕。青海湖是咸水湖,湖中物種數量較為稀少,這么多的鳥類如何上演年度大戲呢?觀眾不由自主地被這一懸念帶入故事當中,以看熱鬧的心態(tài)高度關注后續(xù)的內容,觀眾胃口被吊得十足。
從后續(xù)的情節(jié)才逐漸明白,原來青海湖中唯一的魚類——多達6萬噸的湟魚,即將在北岸的淡水河河口聚集,并沿著河流逆流而上60公里進而尋找產卵地孵化后代,這就為各種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旁白繼續(xù)介紹,鳥吃了湟魚以后,所產生的糞便促進了湖里的藻類繁殖,而藻類又為甲殼類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而甲殼類動物又是湟魚的口糧,從而在咸水湖中形成魚類—鳥類—藻類—甲殼類—魚類這一完整生態(tài)鏈。最后特別點明:“青海湖的湟魚曾經一度急劇減少,但在國家大力實行宣傳教育和嚴格保護以后,湟魚數量在10年間增加了17倍,同時鳥類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大增加了?!边@充分顯示了自然界可以進行自我修復的偉大力量。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節(jié)目中成千上萬只湟魚集結成群逆流而上的震撼場景。節(jié)目中介紹的生態(tài)修復成功案例還有不少。在《風起》中介紹到,30年前在中國一度滅絕的普氏野馬,自20世紀80年代被從國外引進并放歸新疆以來,目前已基本適應了故鄉(xiāng)環(huán)境并逐步繁衍生息。此外,受到重點保護的藏羚羊種群也在逐漸恢復,因此才有了節(jié)目中成千上萬頭藏羚羊漫山遍野地集體遷徙的震撼場景。
另一方面,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仍在加劇,最典型的是亞洲象故事。在《追尋》的幕后記錄中,就采用矛盾沖突的故事化敘述方式,展現攝制組在拍攝亞洲象過程中所遭遇的危險。亞洲象體型巨大,食量驚人,不但喜歡群居,而且活動范圍廣闊。曾經廣泛分布在中國各地,現在主要棲息在狹小的西雙版納原始密林當中。由于當地人不斷開辟山林種植茶葉、香蕉等經濟作物,導致人象活動區(qū)域重疊,大象攻擊村莊、毀壞莊稼甚至是傷人致死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人象沖突不可避免。導演李文舉說,大象智商極高,甚至懂得迂回包抄的戰(zhàn)術。為拍攝象群在山脊上行走的鏡頭,攝制組冒險在地勢較低的地方架上機位。正在等候拍攝目標出現的時候,總攝影王路突然聽到一聲“跑”,身旁的同事一溜煙都跑了。他一回頭,竟然看見3頭巨大的成年象沖出山頂,帶領象群向他們撲來??梢哉f,如果沒有護林員的及時提醒,真的很難預料后果。事后王路進行了深刻反思:“人類居住的地方逐漸侵占了象群的領地。它們之所以攻擊人類,是被逼到沒有退路時的應激反應?!边@種通過制造矛盾沖突,有效地觸發(fā)了受眾的情感波動,很好地增強了節(jié)目的故事性。
在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當中,由于生產力低下、受自然約束較多,中國古人逐漸形成了順應天時、節(jié)約用物的傳統生態(tài)思想、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講究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抖Y記·祭義》中強調要重視利用自然的季節(jié)性和時機性,“取物以順時”“取物不盡物”,禁止人們無度地開發(fā)利用自然,注重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古人還主張崇尚節(jié)儉、反對浪費?!盾髯印ぬ煺摗分刑岢觯骸皬姳径?jié)用,則天不能貧?!钡兰姨岢说纳钜?jié)儉,知足常樂。這些尊重規(guī)律、取之有度的傳統價值觀念,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在《山峙》中提到,大興安嶺在長達50年的連續(xù)開采過程中,共產出1.3億立方的木料,如果修建一米見方的圍欄,可以繞地球三圈。這個令人震撼的數據充分表明,我們對自然無限索取的嚴重程度,也更加迫切地證明及時進行生態(tài)修復的必要性。導演李文舉對此感受深刻,10年前他在拍攝紀錄片《森林之歌》時發(fā)現,大量的伐木和紅松松子采摘行為,讓動物不僅失去了食物,還失去了棲息地,東北的原始森林生態(tài)遭到嚴重破壞。在這次拍攝中,他驚奇地發(fā)現,自從國家林業(yè)局“禁采令”全面執(zhí)行后,這片森林才得以長期休養(yǎng)生息。片中關于花栗鼠采食松子那段輕松愉悅地散文式敘述,讓觀眾充分感受到生態(tài)和諧之美。
紀錄片在傳播相關理念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所選取的角度非常重要。“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在《共生》一集講述淮河流域的故事中,創(chuàng)作者首先從專業(yè)的科研角度,詳細介紹了淮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狀況,包括氣候、地形等,接著客觀分析了水患嚴重的主要成因,最后從流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河道的綜合治理等方面,科學解釋了淮河已成為一條高度治理河流的原因,有效地傳遞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和諧共生的價值訴求。
中國傳統生態(tài)思想的核心價值是天人合一。儒家認為“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世界萬物都是由天地交感而生,天地是人和萬物的共同根源,人和萬物都有其價值,應該愛惜和尊重萬物的存在。習近平總書記說:“要針對查找到的各類生態(tài)隱患和環(huán)境風險,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研究提出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和保護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然后分類施策、重點突破,通過祛風驅寒、舒筋活血和調理臟腑、通絡經脈,力求藥到病除。”
在《共生》的開頭部分,就介紹了西藏僧人以制作主張萬物和諧、眾生平等、代表著世界縮影的壇城來進行修行,以及寺院邊上白馬雞帶著雛雞悠閑覓食、慵懶而又肥胖的喜馬拉雅旱獺和周圍的居民分享食物的和諧畫面等等,都讓觀眾久久難忘。在本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攝制組了解到,雖然藏羚羊天性膽小,奔跑速度極快,但它們天生不怕當地牧民。以至于攝影師不得不借來一件藏袍穿上,并跟隨牧民去拍攝。這不禁讓人反思,同樣是人類,為什么之前慘遭殺戮的藏鈴羊見到普通人就跑,卻不害怕當地牧民呢?可能正是藏族群眾對生命的尊重、對萬物的包容,才贏得了藏羚羊的持久信任。
生態(tài)自然與文化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解決突出環(huán)境問題,使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huán)境更優(yōu)美,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祖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自然的力量》通過把自然的實際狀況表現出來,不僅充分展示了自然界強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普及了熱愛生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tài)理念。通過這部紀錄片,讓我們對于不斷改善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充滿了信心。唯有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觀,化理念為行動,通過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動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