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何君華
網絡時代的年輕人可能很難理解我們那個年代“等信”的煎熬。盡管我所說的“那個年代”,距離今天也僅僅是十個年頭而已。
那是2009年的10月,我照著從學校圖書館報刊閱覽室抄來的地址,給《青春》雜志寄去了第一個短篇小說《花衣裳》。接下來便是漫長的煎熬——等信,等來自《青春》的回信。
我天天跑去學校門口的郵政信箱,一個星期過去了,兩個星期過去了……沒有我的來信。我又給《青春》寄去第二個短篇小說《玩具》。然后繼續(xù)重復昨天的故事——等信,就像1957年的加西亞·馬爾克斯。
1957年,哥倫比亞《觀察家報》派駐歐洲的年輕記者馬爾克斯一天天地跑到旅館樓下的門房問有沒有他的信,得到的回復往往只有兩個字:沒有。在這不久前,由于《觀察家報》被查封,租住在巴黎索邦大學附近小旅館的馬爾克斯斷了口糧,非但支付不起房租,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而我等來了回復。那是一通以南京區(qū)號025開頭的電話。電話里的人告訴我,我的短篇小說《玩具》將在《青春》發(fā)表,但需要修改,并給了我十分具體的修改建議。我至今記得打電話的人的名字,她叫裴秋秋。
沒過幾天,我又接到一個025開頭的電話,我以為還是裴老師,但并不是(原諒我至今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她是《青春》的另一位編輯,她告訴我,我的短篇小說《花衣裳》也將在《青春》發(fā)表。
跟許多孤獨的寫作者一樣,我一直都是隱匿地、怯生生地躲在角落里寫小說,從來不敢在人前張揚這樣一件“不好意思”的事。
及至上了大學,我開始偷偷地寫小說。沒有人知道我在寫作,除了我自己?,F(xiàn)在,我的小說就要白紙黑字在雜志上發(fā)表,感覺像在夢里一樣。
我又開始等信了,天天往學校門口的郵政信箱跑,盼望著刊登我小說的《青春》雜志早日寄到。
我等到了,并且真的是兩次,《青春》2009年第12期和2010年第1期連續(xù)兩期發(fā)表了我的小說。
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議又多么令人激動的事。
余華說:“一個天天寫的人,不怕成不了作家。”從此,一個不可救藥的孤獨寫作者頭也不回地踏上了文學的“不歸路”。